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0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332篇
林业   191篇
农学   158篇
基础科学   145篇
  290篇
综合类   1159篇
农作物   150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607篇
园艺   209篇
植物保护   16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艾比湖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13项评价指标中,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主导因素为森林覆盖率、草地面积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其所占权重均在0.1以上;(2)自2000-2010年以来,艾比湖流域生态安全指数由0.2309增加至0.7556,流域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发展趋势,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当地政府通过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草地面积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不断改善了该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2.
产量性能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秸秆处理方式对后茬作物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对于建立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栽培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9—2012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NTSS: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TI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耕;CT:不留茬翻耕对照)对后作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玉米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CT相比,前茬小麦秸秆还田降低了后作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前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光合势(LAD),但增大了吐丝期之后的LAI与LAD,延缓了衰老,以NTSS、NTS延缓衰老作用突出;NTSS、NTS和TIS处理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比CT分别提高12.8%、19.1%和7.0%,总光合势分别提高12.9%、18.6%和6.8%,免耕秸秆还田(NTSS和NTS)提高MLAI和LAD的效果最好。免耕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净同化率(MNAR),以NTSS提高作用明显,较CT高10.7%;但净同化率(NAR)表现为吐丝期之前增大,吐丝期之后降低。NTSS、NTS提高了后作玉米的籽粒产量,比CT分别高13.0%、15.6%,TIS比CT提高7.9%,NTS增产效应最大。不同秸秆还田及耕作方式下,玉米籽粒产量与MLAI、穗数(EN)、穗粒数(KNE)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收获指数(HI)呈显著正相关性,但与MNAR无显著相关性。MLAI、EN、KNE增加、HI提高是前茬小麦免耕秸秆还田提高后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前茬秸秆免耕还田优化后茬玉米主要产量性能指标的效果最好。因此,前茬小麦25 cm秸秆覆盖免耕还田是绿洲灌区优化后作玉米产量性能指标及获得高产的可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43.
典型干旱荒漠绿洲区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干旱荒漠绿洲区耕层土壤养分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为绿洲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壤施肥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IS与地统计学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有效磷的空间变异性较强(变异系数Cv为67.45%),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最弱(Cv为40.76%)。(2)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由地形、土壤质地和土壤类型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速效钾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不仅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还与随机因素(即施肥和种植结构)有关。(3)各土壤养分元素在绿洲内部具有较高含量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而在绿洲外缘,其含量相对较低,且呈大面积的片状分布。[结论]精河县耕层土壤养分总体呈现出有机肥含量缺乏,磷钾肥相对丰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4.
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黄花蒿生长特性和青蒿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黄花蒿生长、生物量分配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试验设3个密度水平: 高密度(111111株/hm2)、中密度(55555株/hm2)和低密度(27778株/hm2)。 各密度设3个施肥水平(复合肥,N-P2O5-K2O为15-15-15): 不施肥、低肥(60 kg/hm2)和高肥(120 kg/hm2)。结果表明,黄花蒿对密度和养分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其中密度是植株大小、生物量分配和产量有关参数的主要决定因子,而青蒿素含量由施肥水平决定。相同施肥水平下,黄花蒿的基径与分枝数均随密度的降低而显著增大,其单株生物量也随密度的降低而显著增大; 中、高密度黄花蒿的支持结构生物量分数均显著大于低密度,低密度黄花蒿的根生物量分数和根/冠比显著大于中、高密度。相同密度下,施肥水平对黄花蒿的单株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其生物量分配。低密度下,黄花蒿根生物量分数和根/冠比随施肥水平的增高而显著降低; 高密度下,黄花蒿叶生物量分数随施肥水平的增高而显著增大。所有处理中,低密度低施肥水平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最高,中密度低施肥水平的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最大。本试验条件下,黄花蒿栽培以密度55555株/hm2、 施肥6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45.
覆膜、沟垄作对旱作农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叠加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Zea mays L.)种植中覆膜、沟垄作的增产作用和水分利用特征, 布设大田定位试验, 包括全覆膜沟垄作、全覆膜平作、半覆膜平作和不覆膜平作4个处理。结果发现, 连续3个平水年中, 全膜沟垄作集成了全覆膜与沟垄作的优点, 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 较半膜平作分别增产2282.9、2460.2和2765.5 kg hm-2, 增产率为32.3%、49.8%和46.5%。其中, 全覆膜的贡献分别为59.3%、90.3%和20.9%, 沟垄作的贡献分别为40.7%、9.7%和79.1%。叠加效应中全覆膜与沟垄作对产量的贡献呈此消彼长态势, 连作前两年, 全覆膜的作用大于沟垄作, 连作第3年, 沟垄作的作用大于全覆膜。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全膜沟垄作较半膜平作的增幅为10.6%~25.2%。在同等降水条件下, 全覆膜沟垄作、全覆膜平作处理播前土壤贮水量较不覆膜平作增幅分别达6.3%~15.1%和3.5%~11.5%。收获期土壤贮水量明显低于不覆膜平作, 降幅达6.0%~12.9%和4.7%~7.5%。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 土壤贮水量呈递减趋势, 连作第2、第3年收获期全覆膜沟垄作、全覆膜平作较连作开始土壤贮水量分别降低37.1%、44.0%和35.5%、40.9%, 连作第2年全覆膜沟垄作在50~200 cm出现干燥化现象, 第3年各处理30~200 cm土层均出现干燥化现象。综上所述, 全覆膜沟垄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 但其较高的产量以高耗水为代价, 在连续低降水条件下, 3年玉米连作会导致土壤干燥化, 存在生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46.
装载机工作装置结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作业性能的好坏,进而影响整机工作效率。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理论,研究了工作装置的静力分析问题,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6种典型载荷工况进行了分析,为工作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采用自由度耦合模拟销轴的铰接为类似结构边界条件的处理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案。  相似文献   
47.
日光温室内置式太阳能集热调温装置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提高冬季日光温室内的温度,研究开发了贮蓄太阳热能用于夜间温室内加温的太阳能集热调温试验装置.该装置垂直固定在日光温室内靠近北墙的钢筋拱架上,利用冬季晴天时北墙部位的太阳辐射热量使水增温,并把水储存在蓄热水箱内;夜间温室内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利用所贮蓄的热量再给温室加温.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白昼贮热与夜间加温效果明显,白昼集热可使水温提高20℃以上,夜间用蓄积的热量加温,可以使室内气温平均提高约1.7℃以上.  相似文献   
48.
轴流泵叶轮内部三维流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基于N-S方程和标准K-ε紊流模型,采用非结构化网格技术,用速度压力校正法对设计工况下的轴流泵叶轮内部的三维紊流场进行了详细的数值计算与分析,得出其内部流场、压力场的分布情况,预测其性能,并据此提出了叶型优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49.
花生收获机传动系统的运动机理分析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4H-2型花生收获机传动系统的运动机理分析,得到了该收获机传动部件的运动规律以及传动部件中主要参数的关系表达式。以提高作业质量、延长机具寿命、简化结构布局、确保动力传动的高效可靠为目标,建立了传动机构的优化模型。利用Matlab等相关软件,对4H-2型花生收获机的传动机构进行了优化分析,确定了主要杆件的尺寸,提高了4H-2型花生收获机的性能与工作可靠性,降低了造价。  相似文献   
50.
交替灌溉对西北绿洲区小麦间作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强  杨彩红  黄高宝 《作物学报》2011,37(9):1623-1630
受水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西北绿洲区以间作套种为主体的多熟种植面积被持续压缩,使单位耕地产出率和光能利用率明显下降,间作节水理论和技术研究亟待开展。交替灌溉技术节水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已得到大量验证,但该技术应用到间作中能否产生节水、增效作用,缺乏理论依据。2006—2008年,在甘肃河西走廊干旱荒漠绿洲区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交替灌溉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可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LER),LER达到1.22~1.52。交替灌溉与传统灌溉间作相比,LER差异不显著;对间作小麦的产量效应不显著,但使间作玉米的产量提高11.4%~36.4%,混合产量平均提高12.9%。与传统灌溉间作相比,交替灌间作未显著增加作物的耗水量,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的加权平均相比高1.2%~19.4%。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WUE较单作小麦高12.0%~71.4%、较单作玉米高10.6%~37.8%、较传统灌小麦间作玉米高0.9%~22.5%。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具有节水和提高WUE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