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40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30篇
  35篇
综合类   206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选取广州市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公共绿地,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问卷,分析公众对广州市花景和花文化的认知情况及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物质、行为和精神)的影响。结果显示,花景和花文化对公众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并且呈现一定规律。最后通过公众反馈与访谈内容,提出基于花文化角度下提高广州市公众身心健康水平及打造具有本土花文化色彩的花城品牌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72.
为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区露石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渗透特性差异,通过环刀法探究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特征及入渗模型适应性。结果表明:(1)岩—土界面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大于非岩—土界面,土壤总孔隙度小于非岩—土界面。岩—土界面含水率和毛管孔隙度总体上大于非岩—土界面,非毛管孔隙度、黏粒和排水能力总体上小于非岩—土界面。(2)岩—土界面土壤的入渗能力总体上小于非岩—土界面,其初始入渗速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小于非岩—土界面(平直形除外)。(3)3种形状岩—土界面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均表现为平直形>外凸形>内凹形。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与岩—土界面具有相似性,主要由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共同决定。(4)Horton模型对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的拟合效果优于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喀斯特地区复杂情况下土壤的入渗特征。研究以期为深入认识喀斯特地区水分入渗及水土流失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科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73.
重组猪α干扰素治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重组猪α干扰素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治疗效果,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效表达的重组猪α干扰素制剂,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量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治愈率超过81%。  相似文献   
474.
广西黑皮冬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Isolate PD1 of Phytophthora was isolated from diseased black pericarp wax gourd in Guangxi in 2005.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isolate were examined, and its sequence of ribosomal DNA-ITS was analyzed. The range of growth temperature of the isolate was 10-37℃ and the optimal one was 31℃. The pathogen was sensitive to 10 mg/kg of malachite green, and its ability for starch utilization was weak. A wide host range of the pathogen was confirmed by artificial inoculation. The sizes of sporangia were (37.5-71.7) μm×(20.8-47.5) μm (av. 55.0 μm×30.4 μm). Microcycle conidiation of the pathogen was observed.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 based on its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as well as ribosomal DNA-ITS sequence.  相似文献   
475.
花鲈贮运期间易受微生物与内源酶的联合作用,导致新鲜度及蛋白质生化特性改变,影响其食用价值。因此,采用适当的保鲜方式对花鲈贮运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加以调控,以保证其品质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为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琼胶寡糖(AO)对冰藏花鲈鱼片的保鲜效果,对硬度值、色差及新鲜度指标(硫代巴比妥酸值、K值、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感官评分)进行测定,并对蛋白质生化特性(肌原纤维蛋白含量、二级结构、巯基、羰基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在第16天时感官得分低于8,且菌落总数和K值已分别高达(6.78±0.15) lg(CFU/g)与67.37%±1.75%,不可食用,而EGCG组(EG)、琼胶寡糖组(AO)及复合组的样品仍具有较好的硬度、色泽及新鲜度。贮藏至20 d时对照组的TBA值高达(0.81±0.03) mg/kg,而EG组、AO组及复合组的TBA值在贮藏期间均未出现大幅度增加,且始终低于对照组。另外,贮藏至12 d时对照组的羰基含量已显著高于其他保鲜处理组,对照组在贮藏末期的羰基含量上升至(1.63±0.04)nmol/mg,而EG组、 AO组及复合组的羰基含量仅为(1.14±0.03)、(1.28±0.08)与(0.99±0.09) nmol/mg。贮藏末期复合组的蛋白含量、α螺旋、巯基均高于对照组和单一保鲜组。研究表明,EGCG及琼胶寡糖均能较好地维持鱼片的新鲜度,能显著抑制蛋白质变性与氧化,且二者复合后的保鲜效果优于单一保鲜剂,延长鱼片保质期至20 d以上。该研究为EGCG及琼胶寡糖的保鲜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高效的新型生物保鲜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6.
在定义了害虫种群动态的ARIMA模型后,应用扩展样本自相关函数法(ESACF)和最小信息准则法(MINIC)对ARIMA模型定阶,并按照模型识别、参数估计与检验和模型诊断3个步骤,分别建立了菜心 Brassica parachinensis 和芥兰 Brassica albograbra 上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幼虫种群动态的ARIMA(2,1,3)模型和ARIMA(0,1,5)模型,其预测值误差均方分别为0.213和0.188,拟合后的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结果表明在应用ARIMA模型研究害虫种群动态时,采用扩展样本自相关函数法和最小信息准则法定阶能快速寻找到最优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77.
以黄芪、枸杞为主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响应面分析试验对咀嚼片处方进行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枸杞黄芪咀嚼片最佳配方为枸杞黄芪粉添加量54%,矫味剂添加量20.2%,填充剂MCC添加量15%,湿润剂蒸馏水10%,润滑剂硬脂酸镁添加量0.8%。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咀嚼片风味独特,酸甜可口,软硬适中,外表完整光滑。  相似文献   
478.
【目的】基于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的冻融稳定性,探究其加入到鱼糜蛋白凝胶中提高鱼肉蛋白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可行性,拟解决运输存储中温度波动造成鱼糜蛋白凝胶产品质量受损的问题。【方法】制备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分散于鱼糜中并加热制备成蛋白凝胶,然后对鱼糜蛋白凝胶进行3次冻融循环,分别测量冻融前后鱼糜蛋白凝胶的质构、色度和水分分布,测定3次冻融后的汁液流失以及凝胶中的冰晶分布。【结果】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添加在提高鱼糜凝胶亮度和白度的同时,抑制了冻融循环引起的色度变化,并且延缓了凝胶在冻融中硬度和咀嚼度的变化速率。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的添加对于冻融前鱼糜凝胶的水分分布没有影响,但是显著增加了冻融循环后鱼糜凝胶中不易流动水的比例,减少了自由水的比例,从而减少了鱼糜凝胶冻融后的汁液流失。冰晶结果显示,乳液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冰晶的直径,从而减少冰晶对肌肉组织造成的损害以及自由水的生成。【结论】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的添加削弱了冻融对凝胶颜色及质构的影响,保持了凝胶的网络结构,提高了鱼糜凝胶的冻融稳定性,保持了冷冻鱼糜产品的品质及营养价值。藜麦蛋白Pickering乳液有望成为新型的抗冻剂应用于冷冻食品中。  相似文献   
479.
480.
烟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叶虫害的发生每年给烟叶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能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对提高烟叶质量与保障烟叶安全意义重大,自2006年全国植保会议提出绿色防控以来,烟草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概述了当前烟草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中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就当前烟草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如何更好地推广应用进行展望,以此为我国烟草虫害绿色防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