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9篇
  免费   601篇
  国内免费   1025篇
林业   887篇
农学   500篇
基础科学   531篇
  1190篇
综合类   5323篇
农作物   852篇
水产渔业   591篇
畜牧兽医   1463篇
园艺   857篇
植物保护   441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499篇
  2021年   465篇
  2020年   437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506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668篇
  2012年   930篇
  2011年   961篇
  2010年   943篇
  2009年   833篇
  2008年   851篇
  2007年   793篇
  2006年   614篇
  2005年   546篇
  2004年   336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蜂胶高生物活性黄酮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静  李熠  薛晓锋  蔡阳 《中国蜂业》2005,56(3):9-10
本文探讨了蜂胶总黄酮中最具活性的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分离、官能结构特征与功能关系、可能的功效,进而提出了如何看待蜂胶总黄酮含量高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2.
在动物的精清里包含一些与动物生殖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活性蛋白和多肽.驼科动物的双峰驼、美洲驼、羊驼和澳洲考拉等哺乳动物精清中含有类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的活性蛋白质,诱导排卵因子(ovulation inducing factor,OIF),它能引发外周血液中促黄体素(LH)峰浓度的出现和诱发母畜排卵.OIF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生物活性蛋白质或潜在的新型激素.甚至报道在牛等自发排卵动物以及人精清中也存在类似的活性蛋白.这类因子的发现对于哺乳动物生殖生理及繁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动物克服繁殖障碍及繁殖疾病的治疗等.  相似文献   
33.
为阐明牦牛乳中矿物质元素含量在全泌乳期的变化规律,试验采集了四川省龙日种畜场麦洼牦牛产犊当天到180 d(即0~180 d)内共12个时间点的乳样。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乳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牦牛乳中14种矿物质元素,分别为4种大量元素(钾(K)、钙(Ca)、镁(Mg)、磷(P))和10种微量元素(硼(B)、钡(Ba)、镉(Cd)、钴(Co)、铜(Cu)、钼(Mo)、镍(Ni)、钛(Ti)、锌(Zn)、锰(Mn)),并以牦牛产犊后30 d采集的乳样数据为基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麦洼牦牛初乳中K、Ca、Mg、P 4种大量元素含量较高。与30 d的常乳含量相比,K的含量在0 d时差异极显著(P<0.01),在120 d时差异显著(P<0.05);Ca的含量在5 d时差异显著(P<0.05);Mg的含量在180 d时差异显著(P<0.05);P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在0~180 d泌乳期内微量元素随泌乳期的变化也较明显,与30 d的常乳含量相比,Ba的含量在0和1 d时差异极显著(P<0.01),在2、3、4、5和180 d时差异显著(P<0.05);Mo、Ni、Zn的含量在180 d时差异显著(P<0.05);B、Cd、Cu、Ti、Mn的含量随泌乳期变化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牦牛乳中K、Ca、Mg、Ba、Mo、Ni、Zn的含量随泌乳期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P、B、Cd、Cu、Ti、Mn的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整体上看,K、Mg、P、Ba、Zn的含量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Ca的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4.
虾料加工质量缺陷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奕椿 《广东饲料》2006,15(5):19-21
水产饲料因为有耐水性等方面的要求,对加工工艺的要求要高于畜禽饲料。而水产饲料中的对虾饲料加工又比普通鱼类饲料的加工更难。  相似文献   
35.
采用收集牛奶中脱落体细胞的方法提取牛奶DNA,针对牛奶过敏原蛋白α-乳白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α-La-F/R,筛选适宜的实验条件,建立了检测牛奶过敏原的PCR方法.结果表明:PCR反应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6.5℃,引物浓度0.15μmol/L,循环数35,进一步实验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04ng DNA.将建立的PCR方法应用于10种食品的牛奶过敏原检测,实验结果与商品标示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于实际商品中牛奶过敏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36.
本试验以低胆碱、低蛋氨酸饲粮为基础饲粮,通过两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21~42日龄肉仔鸡胆碱和蛋氨酸需要量进行研究.试验选用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480只,随机分为12个组,其中1~8组为试验组,9~12组为中心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分别以胆碱和蛋氨酸为自变量,以反映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各项指标为因变量拟合回归方程,估计21 ~ 42日龄肉仔鸡胆碱和蛋氨酸的需要量.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胆碱和蛋氨酸水平对21~42日龄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腹脂率和肝脂率有显著影响(P<0.05).当胆碱水平在860~1 120mg/kg时,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蛋氨酸水平增至0.40%后,继续增加对平均日采食量的改善作用不明显;蛋氨酸水平在0.35%~0.42%,胆碱水平在860 ~1 120mg/kg时,肉仔鸡的料重比达到最低值;蛋氨酸水平在0.30%~0.47%时,随着胆碱水平的增加肉仔鸡腹脂率呈下降趋势;当蛋氨酸水平在0.30% ~0.40%,胆碱水平在1 000 ~1 400mg/kg时,肉仔鸡肝脂率随着胆碱水平的增加和蛋氨酸水平的降低呈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当胆碱水平为990 ~1 030mg/kg,蛋氨酸水平为0.40% ~0.43%时,肉仔鸡可达到最佳生长性能;当胆碱水平为1 780~1 880 mg/kg,蛋氨酸水平为0.37% ~0.38%时,肉仔鸡可达到最佳屠宰性能.  相似文献   
37.
为选择促进盐酸特比萘芬(TBF)透皮扩散作用的促渗剂,选用立式Franz扩散池,以犬离体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计算含不同浓度氮酮(AZ)、薄荷醇(MT)组盐酸特比萘芬透皮试验的累积渗透量Q、稳态流速Jss、渗透系数Kp和增渗比ER等参数来比较促渗效果.结果显示试验中所有组别促渗剂都具有促渗作用,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1%AZ**>5%MT**>3%AZ**>3%MT**>1%MT*>5%AZ*,其中薄荷醇组促渗效果与浓度呈线性正相关,而氮酮组则呈线性负相关.虽然各组促渗剂均起促进作用,但薄荷醇组的效果优于氮酮组,加之薄荷醇属天然物质,毒副作用低,所以更适合作为药物外用制剂的促渗剂.  相似文献   
38.
鸡蛋蛋黄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存在于卵黄颗粒中,是一个类似环状微胶束结构的伪球状蛋白。其来源于卵黄蛋白原,卵黄蛋白原在体内又经过一系列的结构修饰与受体识别,最终以高密度脂蛋白及卵黄高磷蛋白的形式沉积于卵黄中。高密度脂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除为胚胎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还具有抗氧化性、抗菌性以及调控人体血清HDL功能等生物特性。本文主要介绍卵黄高密度脂蛋白结构、组成、来源、定位以及生物学功能,并对卵黄高密度脂蛋白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9.
许旺旺  马倩倩  蔡立群 《草原与草坪》2021,41(1):94-102,112
基于《耕地质量等级》标准,按照黄土高原区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指标体系,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系统数据库,运用空间分析、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靖远县耕地质量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靖远县耕地受地貌、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等级高低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从北到南,依次为十等地到三等地,面积占比分别为1.51%、23.51%、41.55%、15.92%、10.31%、3.87%、2.34%、0.99%.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7.64等,耕地主要利用类型由旱地和砂田逐渐向菜地和水田过渡.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1.41 g/kg、16.55 mg/kg、178.03 mg/kg,均属于中等水平.全氮为0.70 g/kg,属于低等水平.该评价较准确地反映了靖远县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可对耕地质量的监测和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副溶血弧菌基因分型和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baemolyticus,V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导致患者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发烧等典型胃肠炎反应。1998年以来的资料显示,副溶血弧菌引发的食物中毒的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均已超过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跃居首位。为了便于进行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食品中微生物检测及医院感染监控,微生物的分型与诊断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分型与诊断方法以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分型率和分辨率佳的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表型分型技术,在微生物的分型与诊断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副溶血弧菌的基因分型与检测方法上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