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048篇
  免费   8896篇
  国内免费   15758篇
林业   11169篇
农学   8624篇
基础科学   8469篇
  16729篇
综合类   79910篇
农作物   11509篇
水产渔业   7065篇
畜牧兽医   26766篇
园艺   12678篇
植物保护   7783篇
  2024年   1430篇
  2023年   3627篇
  2022年   7711篇
  2021年   7545篇
  2020年   7027篇
  2019年   7011篇
  2018年   5182篇
  2017年   7886篇
  2016年   5293篇
  2015年   7994篇
  2014年   8405篇
  2013年   10164篇
  2012年   14022篇
  2011年   14452篇
  2010年   13921篇
  2009年   12228篇
  2008年   12526篇
  2007年   11268篇
  2006年   9070篇
  2005年   7099篇
  2004年   4590篇
  2003年   2798篇
  2002年   2860篇
  2001年   2612篇
  2000年   2471篇
  1999年   847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27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54篇
  1955年   28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氮素是影响牧草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氮素对于植株分蘖、干物质生产、花序形成、产量组分动态变化等均具有影响.文章主要从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概念、构建方法、研究现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牧草种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2.
利用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论文国际部分进行计量分析,寻找其学科分布、核心研究机构、核心期刊、热点论文等,为该课题研究者提供多角度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993.
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种子产量、产量组分及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子产量组分、产量以及对不同生育期老芒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90 kg N·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高为592.26 kg·hm-2,氮肥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施90 kg P·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为680.61kg·hm-2,磷肥主要通过影响分蘖数、生殖枝数和小穗数来提高产量;氮磷互作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不施肥时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根生长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根表面积和总根长均先减小后增加,氮肥对老芒麦根平均直径无显著影响;返青期至抽穗期根系生长速  相似文献   
994.
先天性免疫细胞由树突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组成。旋毛虫入侵机体后,这些先天性免疫细胞作为前沿免疫防御系统,首先快速发挥各自作用,并诱发更加有效的Th2型免疫应答,在保护机体免受重大损伤、抵制并排除旋毛虫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论文详细综述了旋毛虫感染机体后,机体先天性免疫细胞的作用方式、作用机制以及相关免疫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5.
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限制了当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覆沙并在覆沙层种植作物是盐碱化土地的有效利用途径.为此在松嫩平原盐碱裸地上进行不同厚度覆沙(10、20、30、40 cm),并连续2年分别种植玉米(Zea mays)、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大麦(Hordeum vulgare)及苜蓿(Medicago sativa)(第2年补播),探究不同厚度覆沙4种作物的种植效果.结果表明,覆沙后第1年种植4种作物均能生长,但长势较弱,第2年长势较强.覆沙40 cm玉米产量为5621 kg·hm?2,是覆沙10 cm的3.27倍(P<0.05),但与覆沙20、30 cm差异不显著(P>0.05).覆沙30 cm苜蓿的干草产量和根干重高于其他覆沙厚度,分别达8597和3367 kg·hm?2,且分别是覆沙10 cm的3.00倍(P<0.05)和1.29倍(P<0.05).覆沙40 cm向日葵和大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覆沙10 cm,分别提高33.4%和269.5%,而覆沙20、30 cm与覆沙10 cm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覆沙后种植玉米和苜蓿分别推荐覆沙20 cm以上和覆沙30 cm;种植向日葵和大麦推荐覆沙40 cm.研究结果表明,盐碱裸地上覆沙可成功种植作物.  相似文献   
996.
紧密连接是广泛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的一种黏连复合物,与黏附连接、间隙连接和桥粒共同构成上皮细胞连接复合体,在细胞旁途径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肠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连接不断受到外界刺激(如病原体、细胞因子、药物、缺血、缺氧等)的威胁,它们能通过影响紧密连接的定位、表达或紧密连接蛋白的磷酸化或去磷酸化,介导多个信号通路来改变...  相似文献   
997.
酶制剂是一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在家禽养殖中应用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生产性能,减少环境污染.文章综述酶制剂在家禽养殖中的研究进展,提出酶制剂的未来发展趋势,为酶制剂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探究间作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影响,提出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玉米/苜蓿间作群体最佳带幅比例。研究设置了玉米单作(SM)、紫花苜蓿单作(SA)以及玉米/紫花苜蓿1∶2(I_(12))、2∶2(I_(22))和2∶4(I_(24))间作5种种植模式,并采用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玉米和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指标;建立了考虑光线入射角度和群体冠层结构几何关系的玉米/苜蓿间作群体辐射传输模型,并用实测值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2018年,单作处理的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处理(P<0.05),而在2019年各间作处理苜蓿的干物质分别比单作高197.8、180.3和197.0 g·m^(-2);处理I_(12)、I_(22)和I_(24)两年总的玉米生物量比SM处理高12.1%、0.9%和23.9%。所有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在2019年均大于1.0,表现出间作优势。辐射传输模型可准确模拟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间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9.0和66.6μmol·m^(-2)·s^(-1)。除玉米和苜蓿生育前期及玉米收获后,不同间作处理苜蓿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均低于单作苜蓿。2018和2019年I_(12)、I_(22)和I_(24)间作处理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处理高52.5%、9.3%、51.7%和28.5%、9.6%、21.0%,而间作苜蓿的LUE仅在2019年显著高于单作19.2%、32.4%和20.9%(P<0.05)。因此,合理的玉米/苜蓿间作带幅搭配可改善苜蓿的光照环境,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尤其是玉米/紫花苜蓿2∶4间作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优势显著,建议在具有类似气候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 研究1株利用乳酸的猪源丁酸梭菌的基因组信息。【方法】 采用厌氧培养法, 通过乳酸分解培养基(LADM)初筛、梭菌增殖培养基(RCM)复筛, 从饲喂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利用乳酸快、丁酸转化率高的菌株, 对所筛选的菌株进行形态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乳酸转化特性试验、基因组重测序和框架图测序, 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分离得到1株分离菌LY33, 基于形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丁酸梭菌。菌株LY33对乳酸具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在生长第6天可将66 mmol的乳酸基本转化完全, 生成17 mmol左右的丁酸。LY33菌株的重测序表明, 其编码基因整体变异较小, 与参考基因组相比, LY33菌株全基因组杂合比率为0.02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变异总数21 590个(占整个基因组0.4666%), 插入缺失(InDel)突变总和594个(占0.0128%), 不存在拷贝数变异(CNV), 结构变异(SV)注释的变异总数103个(占0.0003%)。突变基因主要为与菌株生长、能量代谢调节、维生素合成(特别是生物素)有关的基因, 分布于2条染色体的多条序列上。LY33菌株框架图测序及其编码基因蛋白的功能注释表明, 其基因组序列长度4 627 127 bp, GC含量28.60%, 含有4 171个基因, 编码区总长度占比84.12%, 参与了糖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和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等多种代谢途径转化过程, 基因组中抗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杆菌肽、VanI糖肽抗性基因个数较多。【结论】 本研究从饲喂4%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利用乳酸快、丁酸转化率高的LY33菌株, 经鉴定为丁酸梭菌, 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可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用于微生态制剂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