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9篇
  7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7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水氮耦合对蒙古黄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年生蒙古黄芪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水量(W1,3200 m3·hm-2、W2,3600 m3·hm-2、W3,4000 m3·hm-2)做主区,施氮量(N0:0 kg·hm-2,N1:50 kg·hm-2,N2:100 kg·hm-2,N3:150 kg·hm-2)为副区,测定黄芪的干物质积累特征、产量及甲...  相似文献   
72.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直接暴露于产毒藻,通过比较各组织器官中毒素的蓄积及代谢转化特征,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栉孔扇贝体内危害形成的过程。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5-3株),其生长及产毒性状稳定,产毒能力强,主要成分为Gonyautoxins-1-4(GTX14),单细胞产毒能力为7.95 fmol/cell;栉孔扇贝对该产毒藻具有较强摄食能力及PSTs蓄积能力,总体蓄积效率达到84.4%,最高蓄积浓度为1903μg STX eq./kg,不同组织蓄积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脏团、性腺、外套膜、闭壳肌;内脏团对PSTs的代谢能力也最强,是该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蓄积代谢的靶器官;此外,栉孔扇贝对PSTs表现出较强的生物转化能力,主要转化途径为: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2,C1)→膝沟藻毒素(Gonyautxins-2,GTX2)/脱氨甲酰基类毒素(Decarbamoylgonyautoxins-2,dc GTX2),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3,C2)→膝沟藻毒素(Gonyautxins-3,GTX3)。本研究中,栉孔扇贝对PSTs总体呈现出迅速蓄积和缓慢代谢的特点,同时,GTX14和NEO等高毒成分所占比例较高,造成扇贝中PSTs毒性和风险性均显著升高。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PSTs危害的形成机制,为系统监控我国PSTs风险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3.
根据2006年和2009年对五里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这两个时期五里湖生态系统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净水渔业前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包括大型、其他食鱼性鱼类、湖鲚、鲤、鲫、野杂鱼、鲢、草食性鱼类、大型虾蟹类、软体动物、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其他维管植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能量流动的途径。营养网络分析表明,增殖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贝类,扩大了五里湖生态系统的规模,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发育程度和生态系统营养级ⅠⅡ的能量转换效率,滤食性生物与生态系统其他功能组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也有所增加。该系统各功能组间的联系加强且系统趋向稳定,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转速度和物质再循环的比例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4.
为了更好地执行国家标准HBC32-2004《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控制系统》,利用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7.1研制一套汽油车用活性炭罐性能测试系统,实现了系统的自动测控。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究高温环境下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明确其对高温的效应及耐受限度,为鳜在高温环境下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1℃为对照组,设25、29和33℃等3个高温组,对鳜幼鱼进行96 h的高温应激试验,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试剂盒测定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鳜幼鱼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高温应激下鳜幼鱼血清的葡萄糖(Glu)浓度、甘油三酯(TG)浓度、总胆固醇(TC)浓度、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且同一生化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应激温度下的差异明显。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鳜幼鱼血清Glu浓度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TG和TC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应激96 h后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TG和TC浓度均低于对照组;33℃处理组的血清TP浓度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各高温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25℃处理组的血清ALT活性在应激48 h时显著升高(P<0.05,下同),29℃处理组的血...  相似文献   
76.
大麻(Cannabis sativa L.)是重要的"绿色纤维植物"之一,如何提高大麻的纤维产量和质量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大量的研究报告,分析环境因子和生理因素对大麻纤维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种植密度影响茎中纤维含量和导致植株自疏;开花和预测开花对大麻的收获和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播种时间会因光照时间、温度和株冠遮盖地面的不同而影响大麻生长;氮肥会影响茎纤维含量并直接导致植株自疏,钾肥能显著提高大麻产量,植株中碳、氮含量在大麻性别表达中起重要作用而间接影响纤维产量和质量;叶序从对生到互生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信号,同时导致茎节增多、节间变短,从而影响纤维质量.最后针对大麻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7.
五里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五里湖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wE 6.0构建五里湖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该模型包括大型鲌、其他食鱼性鱼类、湖鲚、鲤、鲫、野杂鱼、鲢、草食性鱼类、大型虾蟹类、软体动物、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其他维管束植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五里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模型分析表明:2009年五里湖生态系统处在趋于成熟时期。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3.958,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量效率为4.4%,来自碎屑的传递效率为5.1%,平均能量传递效率为4.9%。生态系统功能组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60%,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44%。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计算量/总呼吸量(TPP/TR)、连接指数(CI)、系统聚合度(A)、Finn′s循环指数(FCI)、Finn′s平均能流路径长度(FCL )和系统杂合度(SOI)分别为1.339、0.277、0.267、0.155、3.393、0.119。  相似文献   
78.
采用湿化学浸提法测定了贡嘎山东坡亚高山带不同海拔(2 628 m、2 781 m、3 044 m和3210m)峨眉冷杉林的土壤生物有效磷(Bio-PL)含量,并利用原位树脂袋包埋法测定了土壤生物有效磷(Bio-PS)供给量,以阐明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垂直分异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土壤Bio-PL库及Bio-PS均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低海拔地区生物有效磷因淋溶大量流失是形成这种梯度变化的主要原因。(2)随土层深度增加,Bio-PL库及Bio-PS显著降低,有机质层(O层)Bio-PL库约占土壤剖面的75%且该层的Bio-PS全年均为正值。O层中较高的有机磷含量和较强的磷酸酶活性是O层生物有效磷富集的重要原因。(3)2 781 m样点O层Bio-PS在9月最高,而3 044 m和3 210 m样点的Bio-PS在6月和9月出现两个高值。各样点矿质土层的Bio-PS全年多低于0,在8月时最低。Bio-PS的季节变化主要受生物吸收及径流流失控制。  相似文献   
79.
根据饲料灭菌造成其营养成分的损失情况,分别采用高压蒸汽和60Co-γ射线照射方法制备灭菌的鼠全价颗粒饲料,研究其对清洁级的Wistar大鼠及ICR小鼠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Wistar大鼠及ICR小鼠与对照组相比,繁殖性能、体质量增长均无明显差异(P0.05或P≥0.05),经不同方法灭菌的2种鼠全价颗粒配方饲料,营养成分上符合清洁级Wistar大鼠和ICR小鼠生长繁育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80.
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与产卵周期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克氏原螯虾性腺(卵巢)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连续1 a(从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跟踪解剖观察,以期探明克氏原螯虾卵巢成熟发育机理和繁殖生理规律。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一般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和Ⅵ期6个时期,卵巢发育初期(Ⅰ期)呈白色透明状,未见卵粒;Ⅱ期和Ⅲ期卵巢中的卵粒颜色逐步变黄加深;发育至Ⅳ~Ⅴ期,卵黄沉积后的卵粒呈深褐色;产卵后的卵巢(Ⅵ期)呈空管状,残存有少量未成熟的卵子。在长江流域(江苏地区),2007年4~6月份的雌虾卵巢发育时期以Ⅱ~Ⅲ期为主,卵巢出现频率最高值为46.7%;2007年7~8月克氏原螯虾25 g以上的个体多数卵巢已达到Ⅳ期,卵巢出现频率为40.0%~50.0%;2007年9~11月卵巢成熟系数为1.99%~2.92%,均高于其他月份;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卵巢发育时期以产卵后的第Ⅵ期为主,出现频率最高达60.0%。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大部分个体一般1 a只产1次卵且主要集中在秋冬季,同时其繁殖孵幼存在明显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