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3篇
  免费   573篇
  国内免费   819篇
林业   672篇
农学   538篇
基础科学   415篇
  961篇
综合类   4123篇
农作物   581篇
水产渔业   343篇
畜牧兽医   1773篇
园艺   498篇
植物保护   491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470篇
  2021年   436篇
  2020年   416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501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791篇
  2011年   752篇
  2010年   734篇
  2009年   630篇
  2008年   578篇
  2007年   605篇
  2006年   449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991.
以辽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为试验场所,研究施以3种肥料(化肥、鸡肥、化肥与鸡肥的混和肥)对土池培育小球藻的主要营养指标——脂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混合肥所培养的小球藻,其藻细胞密度略高于化肥组和鸡肥组;混合肥组小球藻的脂质含量(鲜质量的5.36%)也高于化肥组(鲜质量的4.02%)和鸡肥组(鲜质量的2.89%);混合肥组小球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优于单一施化肥或鸡肥的小球藻。因此,在土池中施混合肥更有利于培育出高质量的小球藻。  相似文献   
992.
通过混养生态系统模拟试验研究了紫贻贝(Grateloupia lanceolata)和披针形蜈蚣藻(Mytilus edulis)不同养殖密度组合下的生态混养状况。选取壳长(45.14±3.85)mm的紫贻贝和长度(62.48±7.38)mm的披针形蜈蚣藻,采用5种湿重配比进行混养实验,分别为G1(1∶0)、G2(1∶0.25)、G3(1∶0.5)、G4(1∶1)和G5(1∶2)。每种组合中紫贻贝密度均为0.63 ind·L~(-1),而披针形蜈蚣藻密度分别为0 g·L~(-1)、1.25 g·L~(-1)、2.5 g·L~(-1)、5 g·L~(-1)、10 g·L~(-1)。36 d后,G3组中紫贻贝特定生长率为(0.21±0.03)%·d-1,极显著高于其它混养组[(0.11±0.028)~(0.21±0.03)%·d-1,P0.01],而单养组的紫贻贝特定生长率仅为(0.063±0.022)%·d-1;G3组中披针形蜈蚣藻特定生长率为(0.96±0.20)%·d-1,极显著高于其它混养组[(0.62±0.16)~(0.96±0.20)%·d-1,P0.01]。G3组生态系统对营养盐(NO_3~--N、NO_2~--N、NH_4~+-N、PO3-4-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38±1.40)%、(96.79±1.97)%、(98.38±2.06)%、(96.86±3.16)%,显著高于G2组(P0.05),而与G4和G5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当紫贻贝与披针形蜈蚣藻湿重比为1∶0.5时,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993.
中国海洋经济前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加强海洋经济的预测研究将有利于认识海洋经济发展规律、确定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和实现海洋开发战略目标。文章主要运用趋势外推法和灰色系统理论构建海洋经济预测模型,利用历史统计数据,预测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4.
Cu2+、Zn2+和Cd2+对茂名海域文昌鱼酸、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在Cu2+质量浓度为0.09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均不受抑制作用,在Cu2+质量浓度为0.16、0.256、0.35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的ACP、ALP活性均显著受抑制(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在Zn2+质量浓度达到0.195 mg/L时,文昌鱼的ALP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受抑制作用显著(P<0.05),随质量浓度增加,受抑制作用增强;ACP在Zn2+质量浓度达到0.39 mg/L时,文昌鱼ACP第10 d影响不显著(P>0.05),第20 d和30 d表现出显著(P<0.05)抑制作用,超过这一质量浓度,受抑制作用增强.在Cd2+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ALP在Cd2+质量浓度为0.4 mg/L时,抑制显著(P<0.05),在此质量浓度水体中的文昌鱼ACP在第30 d测定时也表现为抑制显著(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浓度增加,文昌鱼ACP、ALP活性受抑制作用增强,在最高质量浓度为2.0 mg/L时,至中期已经死亡.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了茂名海域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耐受亚硝酸盐(NO-2)的极限和在NO-2胁迫条件下体重及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文昌鱼在(25±1)℃温度条件下在96 h内耐受NO-2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262.98 mg/L.在水体NO-2质量浓度不超过0.34 mg/L时,ACP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0.24 mg/L时对碱性磷酸酶(ALP)及PO有显著影响,差异显著(P<0.05);大于12.07 mg/L时,对文昌鱼ALP、ACP及PO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NO-2质量浓度达到33.44 mg/L时,文昌鱼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受抑制作用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6.
应用不同模型估计虹鳟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2001至2006年5个品系虹鳟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肥满度)的测定数据,应用单性状和两性状动物模型估计遗传参数并对方差组分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如下:体重的遗传力为0.20±0.05~0.45±0.03、体长为0.27±0.04~0.60±001、肥满度为0.32±0.06~0.47±0.03.虹鳟12月龄的生长性状间存在着较强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其中表型相关为0.92、0.84、0.88,遗传相关为0.92±0.03、0.90±0.05、0.92±0.02;18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53±0.01、0.51±0.05~0.43±0.02、0.22、0.06~0.22;24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31±0.04、-0.91±0.14、-0.90±0.11、0.36、-0.03、-0.13;从不同模型的比较结果来看,体长和肥满度性状均以用两性状动物模型检测效果较好,体重则表现为单性状动物模型强于两性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考查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幼鱼的集群行为,研究选取248尾幼鱼,组成1、2、4、8和16尾高体鳑鲏幼鱼的群体(N = 8),在(25 ± 1)℃水温条件下进行15分钟的视频拍摄、运动轨迹提取和分析。结果显示:①高体鳑鲏的自发游泳速度多介于0-10 cm/s之间,其速度中位数随群体大小上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 ﹤ 0.05),但各组间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随群体大小的上升而下降(P ﹤ 0.05);②焦点鱼和群体中其它个体的最近邻距离(NND)多出现在0-10 cm之间,且2和4个体组的NND显著大于8和(或)16个体组(P ﹤ 0.05);③2和4个体组排列的极性显著高于8和16个体组(P ﹤ 0.05)。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大小对高体鳑鲏集群行为的特征有显著影响,随群体大小上升,凝聚力上升,但协调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98.
我国奶牛养殖业的氮素利用率还普遍较低,大量未被利用的氮素随粪尿排放到环境中,对水体和空气都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何有效提高奶牛对氮素的利用,减少氮素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当今畜牧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奶牛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改善奶牛氮素利用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索南疆地区膜下咸水滴灌条件下水肥盐调控管理模式.[方法]设置不同淡咸水混合比例(1 ∶ 0、4 ∶ 1和2 ∶ 3)和不同施氮量(400、300kg/hm2和200kg/hm2)组合方案,其中淡咸水混合比例1∶0、施氮量300 kg/hm2为对照,研究了膜下咸水滴灌水肥盐调控对棉花盐离子、养分吸收及干物质分配...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为了解2021年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酮病发病情况和防控状况。[方法]本文选择105个规模化牧场进行调查,包括酮病发病率、诊断和监测方法、治疗方法、治愈率、防控方法和治疗成本等。[结果]牧场奶牛平均单产为9.7 t,酮病平均发病率为17.9%,高于国外控制目标。大多数牧场奶牛酮病诊断和监测,主要采用检测血液中β-羟丁酸浓度的方法,奶牛酮病治愈率无论单一或综合措施都达90%以上,奶牛酮病综合防控效果明显好于单一措施。[结论]目前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酮病发病率控制目标、诊断和监测、治疗和防控仍需更多研究,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为规模化牧场奶牛酮病的高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