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6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林业   125篇
农学   72篇
基础科学   57篇
  150篇
综合类   836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108篇
畜牧兽医   256篇
园艺   139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油蟠36-3于2009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入湖北省,先后在武汉市、孝感市、广水市等多地试种。经过多年观察,中油蟠36-3结果性状稳定,早熟、着色鲜艳、风味浓甜、品质优良,丰产性好,自然着果率高,3年生树每667m2产量可达2 000kg以上。较抗炭疽病、穿孔病,易感褐腐病、缩叶病。尤其适宜在随州市随县雨水少的山坡地、丘岗地区种植。在栽培时,幼树树势较旺,需加以控制,防止徒长。在多雨地区易裂果,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避雨栽培措施,以取得最佳品质。  相似文献   
62.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过程比其最终形成的结果更为重要。本文以哈尔滨市双城区为例,利用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土地利用变化关键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的距离变量、邻近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单元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因素等4方面14个驱动力因子,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CA)与人工神经网络(ANN)相结合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利用规划等不同情景驱动机制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时空模拟,以此解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驱动力因素的响应关系。模拟结果显示:自然禀赋情景下,各地类变化趋势与现在保持一致;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主要由旱地和其他用地转入;在基本农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比较稳定,各地类变化趋势较为缓和;在土地利用规划情景下,各地类变化较为合理,兼顾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哈尔滨市双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通过研究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土壤细菌群落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规律,为调节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生物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河南农业科学院原阳试验基地5年连续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 (CK)、单施化肥 (氮肥基追比1∶1,N)和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基追比1∶1 (SN1)、1∶1.5 (SN2) 和1∶2 (SN3) 共5个处理,于2016年夏玉米抽丝期和收获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基础理化性质,采用荧光微型板酶检测技术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结果】  秸秆还田下氮肥基追比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产生明显影响,相比于N处理,SN1处理显著增产9.98%;SN1和SN2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9.83、5.10个百分点。在夏玉米抽丝期和收获期,相比于N处理,秸秆还田下各氮肥运筹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pH、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均以SN1处理增幅最为明显。在玉米抽丝期,除土壤磷酸酶外,SN1处理土壤酶活性均为最高;SN1处理对收获期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甘酶、β-木糖苷酶、α-葡萄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促进最明显。细菌群落除抽丝期SN1与CK处理Shanno指数显著高于N处理而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N处理外,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施肥处理下门水平和纲水平的主要优势种群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线性判别效应分析 (LEfSe) 显示,不同生育期比较,抽丝期最大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值为酸杆菌纲,收获期为芽单胞菌纲;而同一生育期各处理间比较,抽丝期各处理最大LDA值均为变形菌门的α-变形菌纲,收获期均为γ-变形菌纲。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抽丝期土壤pH (P = 0.002)、有机质含量 (P = 0.004) 和收获期土壤pH (P = 0.03)、硝态氮 (P = 0.036)、速效钾 (P = 0.044) 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结论】  土壤pH、有机碳、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氮肥基追比为1∶1时可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提高δ-变形菌纲、绿弯菌纲和TK10 (未分类) 相对丰度,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秸秆分解和转化,发挥有机质调节土壤养分释放、减少养分损失的作用,最终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究模拟氮沉降条件下杉木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征变化规律,从光合生理的角度探讨不同季节杉木幼苗对氮沉降的短期响应。选取杉木幼苗为实验对象,模拟氮沉降实验,设置4个处理水平对照(N0)、低氮(N30:30 kg/(hm2·a)、中氮(N60:60 kg/(hm2·a)、高氮(N90:90 kg/(hm2·a)。结果表明:添加氮以后,杉木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初始荧光产量(F0)、最大荧光产量(Fm)、最大PSII光能转换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0)显著降低,水分利用率(Wue)显著增高(P<0.05)。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气孔导度(Gs)与蒸腾速率(Tr)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水分利用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下,Fv/Fm、Fv/F0值显著降低(P<...  相似文献   
65.
县域农田土壤速效养分肥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湖北省洪湖市为例,2006年春秋两季在县域尺度进行了0~20 cm耕层土壤布点采样和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土壤图和行政区划图的叠置,所产生的最小多边形作为评价单元.以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为速效养分肥力评价指标因子,根据S型或抛物线型作物施肥效应曲线建立各项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函数.计算出隶属度值.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系数,运用因子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值,以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为软件平台生成洪湖市土壤速效养分肥力综合评价等级图.  相似文献   
66.
1材料与方法 1.1二联营的制备与质量检验 1.1.1毒株来源与二联苗的制备。禽A型为杀性巴氏杆菌(APM)效力检验用强毒为C48.1株,鸡新城疫病毒(NDV)效力检验用强毒为北京株、APM1502株和NDVLaSota株,均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将APM强毒1502株培养菌液与NDV弱毒LaSota株感染鸡胚尿囊液混合,经甲醛溶液灭活后,按马闻天等的方法制备5批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批号05-1—05-5)。  相似文献   
67.
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高丛越橘(V accinium corymbosum)品种"喜来"绿熟期、中熟期和完熟期3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的不同阶段香气组分及其含量差异很大.醇类、酯类和萜烯类3类物质的含量随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烷炔类物质的含量和所占比例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降低.高丛越橘"喜来"的特征香气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包括(Z)-3-己烯-1-醇、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E)-3-己烯酯、丁酸甲酯和 D-柠檬烯.果实发育到完熟时,这些特征香气物质的含量达到最高值,果实的特征香气完全形成.  相似文献   
68.
绿色阻垢剂聚天冬氨酸的合成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来酸酐和氨水为原料,采用热缩聚反应制备了绿色阻垢剂聚天冬氨酸(PASP)。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聚合物中间体聚琥珀酰亚胺(PSI)及聚天冬氨酸(PASP)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并用红外光谱对聚合物中间体和水解产物聚天冬氨酸(PASP)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69.
石垟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2×2联列表,应用种间共同出百分率(C)和联结系数(D)等公式测定了浙江省石垟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16种主要乔木和23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合已有的生态位研究结果,共同探讨植物种群之间的联结状况.结果表明:乔木层中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和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与其他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较高,而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和构栲Castanopsis tibetana等与其他种群间的联结性相对较弱.整个群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灌木层253个种对中,C<10%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83.4%,D<-30%的种对数占59.3%,绝大多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种间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种间联结性越弱,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  相似文献   
70.
我国对虾产品贸易结构与出口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对虾贸易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是对虾贸易有较大顺差的国家,近年来对虾贸易顺差在逐渐拉大.对我国对虾出口贸易结构的分析表明,出口商品出现了由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的结构转变:出口地区呈明显的沿海性分布;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韩国和香港等传统市场.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对虾产品出口有中等比较优势,但我国的RCA和CA指数较其他主要对虾出口国明显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