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磁珠富集法从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基因组中筛选到14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并对来自黑龙江镜泊湖的西太公鱼24个样本进行检测:扩增的等位基因数在3~25个之间,平均为8.4个;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266 7~1.000 0和0.282 5~0.932 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39 2~0.910 6;位点HN-075和位点HN-250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这些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可用于公鱼属鱼类种群遗传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杀鲑气单胞菌杀藻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几丁质酶对硅藻杀灭作用,以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和其几丁质酶敲除菌为研究对象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进行共培养并探究其作用差异。结果表明:杀鲑气单胞菌野生株和缺失株分别与牟氏角毛藻共培养48 h后,野生株对牟氏角毛藻的杀藻率达到9.18%,而缺失株无明显杀藻活性;通过扫描电镜进一步发现野生株细菌能够裂解牟氏角毛藻的细胞壁,而缺失株不能。结果证实杀鲑气单胞菌因具有几丁质酶而对藻类具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长江口江心青草沙水库的鱼类群落结构,于2021年对该水库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和群落结构分析。共采集鱼类3 209尾,分属于9目13科36属46种,以鲤科淡水鱼类为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花(Hemibarbus maculatus)、鲫(Carassius auratus)、刀鲚(Coilia nas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长蛇(Saurogobio dumerili)、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的IRI均超过1 000,为优势种;优势种生态位分析显示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在食物资源和生存环境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这两种鱼类种群规模扩大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的限制会比生态位重叠低的更大;鲢、鳙与其他鱼类生态位重叠较低,在水库内受到的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较小。年度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5.7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3.01,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78, 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为0.81...  相似文献   
14.
澳洲鳗鲡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与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小片段克隆法构建了澳洲鳗鲡(Anguilla australis)的部分基因组文库,并用地高辛标记的(CA)15作探针筛选阳性克隆,共获得76条微卫星序列.其中10次以下CA连续重复序列占83.67%,没有检测到30次以上的连续重复序列.根据微卫星序列两端足够长的侧翼序列,设计引物55对,选择合成引物26对,用澳洲鳗鲡3个个体的混合基因组进行引物筛选,其中的18对具有清晰的扩增条带.将筛选出的18对引物对澳洲鳗鲡1个群体的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对引物扩增产物为单态,17对扩增产物呈现多态;17对扩增多态的引物在40个个体中扩增出等位基因数目为5~14,平均为9个.该澳洲鳗鲡群体的PIC、Ho、He的平均值分别为0.715 7、0.677 9、0.7374,所有位点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结果证明这17个微卫星位点适于澳洲鳗鲡群体结构的研究分析.[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133-138]  相似文献   
15.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对于降海洄游的日本鳗鲡年龄、生长特性等的研究有限,以至于不能有效管护。本研究于2012年10月在长江靖江段捕得121尾降海洄游日本鳗鲡,并对其年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雌性个体要明显多于雄性,雌雄比例为78∶43;(2)雌雄鳗鲡年龄、生长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雌鳗的平均年龄、体长、体质量以及平均生长速度[(5.50±1.18)龄、(654.9±67.6)mm、(522.1±176.2)g、(110.48±12.76)mm/a)]均显著大于雄鳗[(5.00±1.23)龄、(527.8±40.1)mm、(249.8±63.7)g、(96.46±16.75)mm/a)];(3)整个生活史中生长速度存在很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长生长速度逐渐趋于0,而体质量生长速度存在拐点,雌鳗出现在4.80龄,雄鳗出现在2.63龄;(4)与其他水域相比,长江口降海洄游日本鳗鲡的年龄结构较小,而体长、体质量、渐进体长和渐进体质量则较大,这表明长江水域可能更适合日本鳗鲡的生长;(5)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可能源于生长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结果表明:1.在4-10日龄内,暗纺东方Hun(Takifugu obscurus)仔鱼摄取的蛋黄颗粒越来越大,4日龄仔鱼对粒径0.125-0.260mm的蛋黄颗粒的摄食率最高,10日龄仔鱼以0.191-0.309mm的为最高。2.6-10日龄仔鱼的摄食率在光照400-3000lx的范围内以1000-2000lx为最好,但没有显著影响。3.3日龄仔鱼以间歇式巡游为主,至7日龄才建立起完全的巡游模式。4.仔鱼摄食行为的发育分为较明显的两个阶段:一是前期仔鱼的前冲摄食,二是后期仔鱼身体呈现“L”攻击型和“咬食攻击型”的姿势摄食;12日龄之后,饥饿仔鱼的摄食反应次数明显低于正常仔鱼。  相似文献   
17.
云斑裸颊虾虎鱼体内各组织河鲀毒素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曾发生多起食用虾虎鱼的中毒事件。从发生中毒事件的广东湛江徐闻县西连镇采集了有毒虾虎鱼,经形态学鉴定为云斑裸颊虾虎鱼(Yongeichthys criniger),其体内含河鲀毒素。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云斑裸颊虾虎鱼各组织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的含量,结果显示每千克组织的TTX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脏(69.954 mg)、卵巢(9.510 mg)、皮肤(8.937 mg)、肌肉(5.181 mg)、眼睛(3.321 mg)。比野生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相应组织TTX含量均要高,毒性强烈。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它与鱼类的变态、生长、代谢、渗透压的调节等都有密切的关系[1]。Letherland等[2]通过实验证实在虹鳟鱼类肝脏和肾脏的组织细胞中含有一种5’-单脱碘酶(5’-MDA),它可使从血浆中释放到肝组织中的T4通过脱碘作用转化为生物活性高的T3。这种5’-MDA的活性受一些儿茶酚胺类激素的影响,从而可以使机体运用儿茶酚胺类激素通过调节5’-MDA的活性来影响外周T3的生成[3]。本工作运用离体方法研究了儿茶酚胺类激素(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对鲫鱼肝组织的5’-MDA在调节T3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期为…  相似文献   
19.
7处移植公鱼种类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小玲  吴颖  崔忠凯  鲍宝龙 《水产学报》2012,36(12):1802-1808
公鱼属种类曾在中国被广泛移植,但被移植的种类却存在一定的争议,实验利用CO Ⅰ基因序列片段对来自黑龙江、新疆和云南3地7处移植公鱼属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对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探讨.与GenBank和DNA Barcoding鉴定中心的条形码网站BOLDSystems进行比对,发现3地7处的移植公鱼均与西太公鱼序列相似度达到99%以上;移植公鱼及西太公鱼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均在0.1%~0.3%,与公鱼属其它种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则在10%以上;在NJ、Bayesian系统树上,移植公鱼、西太公鱼聚为同一单系,支持率超过98%;以上结果都证明这些移植公鱼均为西太公鱼.研究表明,7处移植公鱼都受到环境的选择压力,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P=0.066 47>0.05).在单倍型网络结构图中,它们之间遗传关系和移植路径不明晰,而多次和交叉移植可能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两种弧菌感染大黄鱼免疫相关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免疫相关基因的SNP与弧菌抗性关系,分别利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人工感染大黄鱼。对感染前后抗感群体的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并分析其抗病差异:(1)筛选氨基酸的非同义突变SNP位点在抗鳗弧菌组有17个,而抗副溶血弧菌组的有28个;(2)一代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染色体NW_011323507.1上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IL-6R)第91 196位碱基G突变为C,导致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该位点G/C在抗鳗弧菌组、对照组样本之间突变基因型CC频率分别为12.5%和0,呈显著性差异(P0.05);(3)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基因在染色体NW_011323975.1上的35 665位碱基突变(A-G),在副溶血弧菌抗感易感群体中突变位点基因型GG频率分别为37.5%和0,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IL-6R-91196-G/C位点突变与大黄鱼抗鳗弧菌有关联,CTRP9-35665-A/G位点突变与大黄鱼抗副溶血弧菌有关联,这为大黄鱼抗弧菌群体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