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2篇
农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50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川西高寒山地灌丛草甸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康定折多山高寒山地灌丛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抗蚀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探讨不同海拔和坡向土壤理化性质及抗蚀性差异。结果表明:(1)淋溶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剧烈程度高于淀积层土壤,且这种变化不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不同坡向间土壤的性质差异主要受气候因素主导;(2)土壤各理化性质指标之间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抗蚀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土壤抗蚀性受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最大;(3)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大小顺序为3800 m半阳坡>4200 m半阴坡>3800 m半阴坡>4200 m半阳坡>4000 m半阳坡>4000 m半阴坡。其中>0.25 mm风干团聚体含量、团聚体GMD值和团聚体分形维数D 3个指标为评价该地区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可见,不同海拔和坡向间土壤抗蚀性有明显分异特征,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是加强该区土壤抗蚀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的培肥改土效应,以筛选出适宜的农林复合模式。【方法】对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8种农林复合模式(梨树+蕉藕(LSJO)、梨树+胡豆(LSHD)、梨树+油菜(LSYC)、梨树+红苕(LSHS)、核桃+蕉藕(HTJO)、核桃+魔芋(HTMY)、枇杷+大豆(PPDD)、枇杷+红苕(PPHS))和农地对照(CK)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模式的土壤抗蚀性、肥力和培肥改土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8种农林复合模式与CK相比,土壤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增加17.6%—161.8%、11.6%—32.7%、12.5%—45.2%、17.9%—79.5%、10.7%—35.4%、13.7%—48.6%、12.0%—33.1%、16.4%—58.7%和10.4%—25.3%;0.25 mm土壤团聚体(干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湿筛)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增加0.9%—7.2%、5.6%—18.1%和14.8%—138.7%;结构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别降低24.0%—51.4%和17.1%—54.7%;0.002 mm土壤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和物理稳定性指数分别增加15.1%—45.2%、14.2%—28.9%、69.3%—417.3%、58.3%—256.6%和3.5%—23.9%;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分别降低5.4%—33.7%、8.4%—44.1%、18.0%—49.8%和19.1%—75.1%;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7.1%—46.7%、4.3%—30.9%和18.8%—57.5%;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1.7%—29.7%和20.8%—53.4%;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17.3%—60.0%、34.7%—149.2%和21.0%—102.8%;各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值(CVSA)和培肥改土效应综合值(CVAE)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各模式除梨树+红苕和枇杷+红苕外,土壤肥力综合值(CVSF)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梨树、核桃和枇杷林下分别以种植蕉藕、蕉藕和大豆具有较高的土壤抗蚀性综合值、土壤肥力综合值和土壤培肥改土效应综合值。土壤抗蚀性综合值与土壤肥力综合值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梨树林下种植蕉藕、胡豆和油菜,在核桃林下种植蕉藕和魔芋及在枇杷林下种植大豆具有显著的培肥改土效应,对于提高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抗蚀性的提高与土壤肥力的增加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不同水肥处理竹叶花椒耐涝特性,以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提高竹叶花椒耐涝性。【方法】以竹叶花椒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田间持水量:20%、40%、60%和80%,氮肥:0、75、150、300 kg N/hm~2、磷肥0、30、60、120 kg P_2O_5/hm~2,钾肥0、75、150、300 kg K_2O/hm~2),通过水肥处理盆栽90 d后测定淹水0、1、3、5 d后植株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外观表型及排水后植株恢复情况,并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各水肥处理植株耐涝性综合评价。【结果】在淹水胁迫过程中,T12处理植株叶片受害程度最轻,耐涝性最强;T8、T9、T10、T11和T12处理排水后期可恢复正常生长,而其余处理植株均死亡。淹水胁迫期间,各水肥耦合植株叶片SOD活性呈上升趋势;POD和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淹水第3天;MDA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耐涝性综合值随田间持水量(FWC)及氮、磷和钾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估算出在63%FWC、275 kg N/hm~2、95 kg P_2O_5/hm~2和275 kg K_2O/hm~2水肥管理条件下植株可获得较高的耐涝性综合值。合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和N、P、K肥料施用量是提高竹叶花椒耐涝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印楝是一种速生和耐旱的多功能树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现已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引种栽培并获成功。印楝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生长迅速、材质优良、萌发力强、根系发达、易繁殖和生物量高等优良性状,且可用于医药、农药、肥料、饲料、燃料、土壤改良、绿化、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等方面,是当前退耕还林中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一体优良造林树种,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
涂茎是目前防治芦笋茎枯病的主要施药方法。一直以来,农户使用多菌灵加代森锰锌涂茎防治芦笋茎枯病,为了避免其产生抗药性,有必要更新药剂。武汉市蔬菜病虫测报站在黄陂区植保站的配合下,在黄陂区蔡店乡桃花村进行了2.5%适乐时药剂涂茎防治芦笋茎枯病的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6.
龚伟  胡庭兴  宫渊波  叶萌 《经济林研究》2004,22(3):60-63,67
印楝是一种优良速生的耐旱多功能树种.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现已进行了大规模的栽培并获成功。印楝具有较强的耐旱、生长迅速、材质优良、萌发力强、根系发达、易繁殖、生物量高等优良性状.且可作为医药、农药、肥料、饲料、燃料、土壤改良、绿化、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树种.是当前退耕还林中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优良造林树种.具有广阏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28.
龚伟  颜晓元  蔡祖聪  王景燕 《土壤学报》2011,48(6):1141-1148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 a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探讨了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20μm/(250~20)μm)、微团聚体测定中<20μm与2000~20μm粒级含量的比值(RMD,<20μm/(2000~20)μm)和D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施肥处理包括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1/2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各施肥处理均能降低土壤PCM、RMD和D,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各处理土壤PCM、RMD和D均为OM处理最低,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低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的降低效果最好。土壤PCM、RMD和D与作物产量、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且PCM、RMD和D三者两两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改善微团聚体组成、降低PCM、RMD和D及提高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的关键;PCM、RMD和D均可作为评价长期施肥作物系统土壤肥力的综合性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29.
目的预测华西雨屏区檫木人工林土壤供氮潜力和氮矿化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檫木人工林土壤在不同温度(5、15、25和35℃)和含水量[20%、40%、60%和80%的田间持水量(FWC)]处理条件下的氮矿化特征。结果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氮净矿化速率均随温度和含水量的升高而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25 ℃+60% FWC处理,且与除25 ℃+80% FWC外的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土壤氮净矿化速率(y3)对温度(x1)和含水量(x2)的响应模型为y3 =−1.671 3+0.278 0x1+7.541 3x2−0.005 6x12− 6.404 4x22+0.008 8x1x2 (R2=0.952, n=48),得出有利于促进土壤氮净矿化的最佳温度和含水量分别为25.6 ℃和61% FWC。土壤氮矿化作用在5~15 ℃范围内最敏感。结论华西雨屏区檫木人工林能够适应全球变暖趋势,可以增加土壤可利用氮含量,有较好的供氮潜力。  相似文献   
30.
种植模式对核桃幼林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与分形维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核桃林下适宜的复合种植模式,并分析其对培肥土壤和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雅安市大渡河干热河谷区,于核桃林下设置了4种种植模式,即核桃+甘蓝+甘蓝(HGG)、核桃+甘蓝+马铃薯(HGM)、核桃+白菜+大豆(HBD)、核桃纯林(HCK),并以农地(玉米+马铃薯,NCK)为对照,测定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维数(D)、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并探讨D和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微团聚体各粒级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关系。【结果】与NCK相比,4种复合种植模式林下土壤中的粒径0.25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增加,粒径0.02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D和PCM值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NCKHCKHBDHGMHGG。与NCK相比,HGG、HGM、HBD、HCK种植模式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及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增加12.2%~50.4%,2.4%~14.8%,2.8%~29.1%和2.6%~23.1%,体积质量降低4.6%~17.6%;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5.1%~14.9%,3.9%~12.5%和25.1%~112.5%;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21.4%~54.3%,19.2%~58.1%,17.8%~58.4%和21.2%~54.6%。相关分析表明,D和PCM值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体积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渡河干热河谷区采用"核桃+甘蓝+甘蓝"种植模式,能有效改善核桃幼林林下土壤微团聚体组成,降低土壤D和PCM,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是该地区最佳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