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14篇
农学   75篇
基础科学   45篇
  39篇
综合类   441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260篇
园艺   216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通过开顶式气室控制大气CO2浓度(370、550及700 μmol/mol),施加不同量NH4NO3设置氮素梯度[0,4,8 g/(m2?a)],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素增加对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群落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小叶章天然群落地上生物量随CO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地下生物量却随CO2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而后下降;总生物量随CO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处理下小叶章群落根、茎、叶生物量比重变化趋势不同。CO2浓度及N素处理对根生物量影响显著,对小叶章群落生物量格局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2.
为了研究潮州市日照时数变化对本区域内的作物生长、作物品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利用潮州市气象观测站1960-2011年逐月的日照时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百分率、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来分析52年来潮州市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2年来潮州市日照时数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到21世纪初偏多,80年代左右偏少;日照时数变化最大的季节为秋季,最小的是夏季;突变检验显示,20世纪90年代日照时数出现了突发性的上升,突变点出现在1994年,21世纪初开始又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突变点出现在2004年;通过对全年和季节日照时数的周期分析,在比较显著的时间尺度上日照时数目前处于偏多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3.
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外来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入侵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期揭示外来植物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方法】基于16S rDNA的PCR-DGGE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在广州不同入侵程度的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优势类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GGE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重度入侵与轻度入侵、重度入侵与未入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别为59.6%和54.2%;三叶鬼针草重度入侵与轻度入侵、重度入侵与未入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别为60.0%和58.6%。DGGE图谱中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表明: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入侵引起变化的优势菌群为与α、β、γ变形菌纲和芽孢杆菌有很近亲缘关系的不可培养细菌。【结论】2种入侵植物在不同入侵程度土壤中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种类,有可能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微环境,以便于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104.
为了对芒果的科学合理采收提供理论依据,以‘红芒6号’芒果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采收期对芒果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着重考察芒果常温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病果率、硬度、维生素C(Vc)、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滴定酸(TA)含量及固酸比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早采收的芒果,其TA和Vc含量较适时采收的要高,而TSS含量和固酸比则较低;过晚采收的芒果,其失重率和病果率高,果实软化快。笔者提出了‘红芒6号’芒果最佳的采收期是盛花期后120天,适宜采收的生理指标是TSS和T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40%和0.85%。  相似文献   
105.
为了优化猪肉嫩度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为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通过Meta分析,利用数学模型整合猪肉嫩度相关QTL,分析已知候选基因与“真实”QTL的关联性。收集猪肉嫩度相关QTL,将其逐一映射到美国肉畜研究中心(USDA-MARC 2.0)公布的猪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整合图谱。进行Meta分析,得到精确性更高的“真实”QTL,并将已知候选基因映射到整合图谱,比较候选基因与各“真实”QTL的关联性。研究表明:99个猪肉嫩度相关QTL映射到参考图谱,构建成新的整合图谱。通过Meta分析,定位了16个“真实”QTL,图距2.42~25.18 cM,比较原始QTL缩短29.21%~93.18%。值得一提的是MQTL1和MQTL2,图距仅为2.42 cM和3.22 cM,且分别由9个和20个原始QTL聚合而成,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将FABP3、MYPN和ANK1基因映射到整合图谱,分别定位在MQTL5、MQTL12和MQTL16区间内,距离中心位置5.70 cM、3.67 cM和2.49 cM,可将这些区间作为关键区域,开展基因精细定位和挖掘工作。  相似文献   
106.
为掌握豫南地区规模化猪场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疫苗免疫场猪群抗体水平和非疫苗免疫场猪群病原感染情况,试验利用ELISA方法对该地区猪群进行了PRRSV和PCV2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表明,在疫苗免疫猪群中,PRRSV和PCV2抗体合格率分别为68.8%和58.7%,规模越大的猪场合格率越高,200~500头母猪规模场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为76.8%和77.4%),50头母猪以下场最低(分别为48.3%和44.2%),种猪的合格率均最高,而育肥猪群合格率均最低。在非疫苗免疫猪群中,PRRSV和PCV2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6%和65.3%,PRRSV抗体阳性率最低的是100~200头母猪规模场(46.5%),最高的是50头母猪以下规模场(68.8%),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群抗体阳性率均在71%以上;随猪场规模越大,PCV2抗体阳性率越低,200~500头母猪规模场抗体阳性率为41.4%,50~100头规模场和50头以下场的阳性率分别为78.9%和78.6%,种公、母猪的PCV2抗体阳性率最低(分别为37.5%和40.4%),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82.2%和79.5%)。本研究反映了豫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和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疫苗免疫猪场的疫苗免疫效果和非疫苗免疫猪场病原感染的实际情况和规律,为该地区PRRS和PCVD防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7.
采用间隙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通过对黄土高原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10种农田土样起始矿质氮、起始提取态总氮、起始可溶性有机氮,以及培养期间淋洗矿质氮、淋洗总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其与作物吸氮量关系的研究,分析并评价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氮素矿化能力以及包括和不包括培养淋洗可溶性有机氮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样起始可溶性有机氮平均为N 23.9 mg/kg,是起始提取态总氮的28.8%,土壤全氮的2.4%。在通气培养淋洗总氮中,可溶性有机氮所占比例不高,经过217 d通气培养,淋洗出的可溶性有机氮平均为N 28.8mg/kg,占淋洗总氮量的19.8%。相关分析表明,淋洗可溶性有机氮量与第1季作物吸氮量相关不显著,但与连续2季作物总吸氮量显著相关。淋洗矿质氮、淋洗总氮与两季作物总吸氮量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与第一季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与第一季作物吸氮量达显著相关水平,与连续两季作物吸氮量达极显著相关水平。总体上看,可溶性有机氮和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氮不能作为反映短期可矿化氮的指标;间隙淋洗通气培养淋洗液中淋洗矿质氮、淋洗总氮是评价可矿化氮的较好指标,不仅适宜于第一季作物,而且也适用于对连续两季作物土壤供氮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8.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 2mm和2~0.25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SOC)的含量,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作用在3个地区有所不同。与农地相比,在绥德,油松和柠条、分别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99%~153%和219%~350% ,但苜蓿没有明显作用;在吴旗,苜蓿、沙棘、刺槐分别使 2mm和2~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8%~30%和85%~130%,而刺槐对 2mm水稳性团聚体没有作用,而使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了210% ; 在宜川,白草、羊胡草、狼牙刺和油松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405%~932%和724%~1130%。植被恢复土壤增碳主要是提高了2~0.25mm和2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SOC的含量,提高值分别为514%和470%,占土壤有机碳库增量的49%和43%,而对其它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的贡献小于16%。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植被恢复稳定土层结构、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OC的形成,可能在黄土丘陵侵蚀景观土壤固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为了解豫南地区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情况和流行毒株基因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对2013年~2014年豫南地区部分发病猪场进行PRRSV检测,同时对分离株ORF5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将其进行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检测的275份病料中,检测阳性样本为86份,阳性率为31.3%;测序的13株流行毒株,遗传关系上均属于美洲株;与VR2332毒株序列比对,13株分离株糖基化位点和抗原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另外,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3株分离株中12株与2006年中国高致病PRRSV代表毒株JXA1同属一个亚群,1株与HB-1(sh)/2002毒株同源性较高,表明目前豫南地区以高致病性PRRSV毒株流行为主,同时还有少部分过渡性毒株存在。研究结果为豫南地区PRRS的防治及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几种化学测定方法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25个农田耕层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样,以淋洗和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小麦和玉米两季盆栽试验作物累积吸氮量为参比,对8种反映旱地土壤供氮能力的化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全氮或有机质,反映有机氮或全氮存在较大差异的土壤供氮能力,但其灵敏性较差。石灰性土壤矿质氮,特别是NO3--N与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之间有较高相关性(r=0.884,P0.01),而与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间相关系数仅为0.472(P0.05),说明矿质氮可反映土壤当前供氮水平,而不能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石灰性土壤起始NO3--N对各化学方法与作物吸氮量之间相关性影响较大。酸性高锰酸钾法既可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也可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酸性高锰酸钾法的修订方法,即硫酸高锰酸钾法提取出的NH4+-N值接近于KCl水浴法提取出的NH4+-N值,该方法在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方面与酸性高锰酸钾法相当,但在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方面不及酸性高锰酸钾法优越。KCl水浴法在评价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方面,与酸性高锰酸钾法的效果基本相同;沸水浸取法和NaHCO3-UV法在评价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方面效果较差。总结以上发现,在以盐类溶液提取法中,酸性高锰酸钾法、硫酸高锰酸钾法和KCl水浴法可作为反映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的化学方法,其中以酸性高锰酸钾法最优,其次为KCl水浴法和硫酸高锰酸钾法。这3种方法在不包括起始NO3--N时,可反映石灰性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包括起始NO3--N后,可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当前供氮能力+潜在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