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林业   229篇
农学   133篇
基础科学   115篇
  169篇
综合类   1030篇
农作物   108篇
水产渔业   58篇
畜牧兽医   835篇
园艺   281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薄皮早优辣椒是以LP03-5指形椒为母本、LP12-4大甜椒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品种。该品种为早熟薄皮牛角椒,第一始花节位着生于9~11节,果纵径14~18 cm,果横径5~6 cm,平均单果质量100 g左右,青果浅绿色,熟果鲜红,色泽亮,辣味中等,皮薄肉脆,口感好,品质佳,挂果集中,连续坐果能力强,产量高,商品性状优良,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2 t以上。适合春秋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92.
紫花苜蓿是我国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而水分亏缺是影响其产量的主要逆境因子之一。通过大田试验对不同水分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光响应参数影响显著(P<0.05),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逐渐降低,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逐渐升高,从而直接影响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对弱光的吸收和转化效率。②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紫花苜蓿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孔导度(Gs)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明轻度水分胁迫下气孔因素是Pn下降的主要因素,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非气孔因素是Pn降低的主要因素。③当光合有效辐射(PAR)为1200μmol·m^-2·s^-1时,轻度水分胁迫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大于充分灌溉的WUE(P<0.05),表明适度水分胁迫可提高紫花苜蓿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④轻度水分胁迫与充分灌溉干草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轻度水分胁迫能达到高产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93.
胡麻品种苗期抗旱性综合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通过测定苗期8项生长指标,对16份我国育成胡麻品种进行苗期抗旱性鉴定评价,为生产上选用抗旱品种和进行抗旱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时,胡麻株高下降,苗鲜重、根鲜重和苗干重降低;根长、根干重和根冠比增加,植株成活率降低。根长与根鲜重、根干重和D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鲜重与苗干重和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呈显著负相关。根冠比和反复干旱成活率可作为胡麻苗期抗旱性鉴定评价的综合指标。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可以作为胡麻苗期抗旱性评价方法应用。根据D值大小,参试品种苗期抗旱性由大到小为:轮选3号>伊亚4号>陇亚杂2号>宁亚19号>陇亚8号>定亚23号>天亚9号>陇亚10号>陇亚杂1号>晋亚11号>定亚22号>陇亚11号>陇亚13号>坝亚12号>坝选3号>晋亚10号,筛选出了抗旱种质2份,中抗种质12份。  相似文献   
94.
2020年6月份,北京某猪场断奶仔猪消瘦、腹泻、皮肤发绀,继而病死,为分析该猪场仔猪死亡原因,对送检仔猪进行了临床剖检,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分析鉴定,并进行了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同时对采集的病料进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3型5种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4头病死仔猪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3型均为阳性,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均为阴性;病变组织分离到的菌株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金黄色、圆形、湿润的菌落,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呈灰白色、大而凸起、圆形、不透明、表面光滑且周围有溶血圈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分离菌呈蓝紫色短链状球菌,生化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置信度为99%;菌株16S rRNA测序结果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苷酸相似性为100%;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敏感,对卡那霉素、新霉素、头孢噻肟中度敏感。说明病死仔猪混合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3型,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该猪场进行用药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95.
针对乐亭县2018年夏季持续高温导致的全县海参大面积死亡情况,最终确定在县域内规模水产养殖企业开展应对高温举措的初探,包括引进抗高温海参新品种、底质清淤增加水深、加装遮阳网、配置增氧设备等多措并举的方式。经过三年的应对高温模式养殖,实践证明,抗高温海参新品种“东科1号”达到商品规格,成活率为50%左右,较普通养殖模式的刺参提高20%左右;平均单产为2 400 kg/hm2左右,较普通养殖模式的刺参提高25%左右。  相似文献   
96.
为了促进玉米育种良好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在玉米育种中积极引用先进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本文参考相关资料,详细介绍了玉米育种的关键技术,希望对育种家更快、更好地实现育种目标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97.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育种研究中常常需要水稻处于严格的冷水环境中,恒温层换热是一种稻田降温的新方法,为了测试其使用效果,在盘锦建造了一个200 m2的露天人工稻田池,通过测试系统空载、满载运行工况和多点分层测温,分析恒温层一侧和稻田一侧温度变化特性和稻田水温分布情况,并且对目前的多种稻田人工冷水环境方案做了经济性对比。结果表明恒温层换热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稻田降温,但受限于北方地区使用,在辽宁以北效果最佳。恒温层换热方案是除抽取井水方案以外的最优方案,在井水条件不足的北方地区可以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98.
为了降低稻茬地少耕免耕过程中的阻力,提高作业质量,同时为破茬开沟装置提供设计依据,采用自制的剪切试验装置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对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进行了剪切试验,对根茬-土壤复合体含水率、土壤容重、根茬-土壤复合体的当量直径、剪切位置、剪切速度、切刃刃角、切刀刃口形状7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根茬-土壤复合体含水率、剪切速度、切刃刃角3个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极限剪切应力与复合体的含水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与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关系,与根茬-土壤复合体直径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与剪切速度呈对数函数关系,剪切位置距离根茬中心越远极限剪应力越小,切刃刃角越小极限剪切应力也越小;在4种形状的刃口切刀中,凹圆弧切刃的极限剪切应力最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切割速度450 mm/min、含水率25%、切刃刃角15°时,极限剪切应力最小。  相似文献   
99.
克拜黑土区沟壑冻融侵蚀主要形态特征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国内外对冻融侵蚀研究开展得很少,为此,1998年克山试验站在克拜黑土区进行该方面研究,经过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冻融侵蚀可使耕地中的沟壑每年扩张50~100cm,加剧了侵蚀沟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极大。沟壑冻融侵蚀可分为沟岸冻裂、沟岸融滑、沟坡融泻、沟壁融塌4种主要侵蚀类型。沟壑冻融侵蚀是一个缓慢的侵蚀过程,与重力侵蚀交织在一起,是重力侵蚀发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00.
氮肥用量及施用时间对土体中硝态氮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连续两年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 ,播前一次施氮量 130~ 5 2 0kghm-2 a-1时 ,氮肥用量对硝态氮在土体中的移动深度没有影响 ,但土壤剖面中残留的硝态氮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播前一次施用氮肥 ,差减法计算的肥料氮表观回收率 (作物携出量和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 )为 6 2 %~ 82 7% ;就作物而言小麦的携出率高于玉米 ,在玉米生长季节有更多的硝态氮可能被淋移至土壤剖面的下层。小麦—玉米轮作一年 ,不同的施氮时间对肥料氮的表观回收率以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累计没有明显影响。土区合适的氮肥用量是控制硝态氮向深层移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