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218篇
农学   120篇
基础科学   105篇
  86篇
综合类   908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828篇
园艺   272篇
植物保护   6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不同脂肪酸构成的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和血浆中脂肪酸的组成及乳脂CLA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乳脂CLA合成机制,为改善牛奶脂肪酸构成,提高乳脂中CLA含量寻找合适途径。【方法】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料籽实(葵花籽、亚麻籽、菜籽),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测定采食后不同时间点瘤胃液、血浆及乳脂中脂肪酸含量。【结果】葵花籽组奶牛乳脂中CLA、t11-C18﹕1、PUFA及LCFA比例均显著高于菜籽组和亚麻籽组(P<0.05);葵花籽组奶牛血浆中t11-C18﹕1的比例显著高于菜籽组和亚麻籽组(P<0.05);瘤胃液中各种脂肪酸含量在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采食后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不同时间点瘤胃液中CLA的比例均较低;瘤胃液、血浆中的t11-C18﹕1含量对乳脂中CLA含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1和0.766。【结论】富含亚油酸的葵花籽在优化奶牛乳脂肪酸构成、提高CLA含量方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2.
现在,因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设施农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的关注。由于具有反季节、高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等特点,温室生产得到更多的关注。温室高效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温室高效生产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在温室的湿、热、闷的作业环境下,如何进行高效施药,使其既满足控制病虫害的要求,又不会由于喷药加大温室的湿度而使温室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增大。使用高效智能温室喷药设备是解决这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3.
伊犁河谷几种药剂喷雾、灌根防治苹果绵蚜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苹果绵蚜的高效低毒无公害药剂,有效控制苹果绵蚜.[方法]选择七种药剂采用田间灌根、喷雾方法对苹果绵蚜 Ribosome lanigerum (Hausmann)进行防治试验.[结果]40; 乐斯本乳油2 000倍液、2.4;阿巴丁乳油10 000倍液和3.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田间喷雾15 d后对苹果绵蚜的防治效果分别达100;、96.16;和80;.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1.2;苦参碱·烟碱乳油1 000倍液春季灌根防效达95;和91;.[结论]比较春季和秋季两次灌根时间,以春季灌根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建立了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检测方法。根据瓜炭疽病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基因序列,设计了该病菌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并对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本试验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对瓜上的其他菌株及近似菌株进行检测,可将瓜炭疽病菌与其他病原菌区分开。灵敏度试验表明,25μL体系中只要有39.6pg的核酸量就可以被检测到,检测灵敏度达到1.584pg/μL,比普通PCR检测灵敏度高100倍。同时对田间采集的病株和未知样品进行的检测证明了引物和TaqMan探针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95.
翻压不同品种绿肥对土壤肥力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翻压不同品种绿肥对土壤肥力以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在湘西自治州的植烟土壤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翻压绿肥能够明显提高土壤肥力,其中以黑麦草和箭舌豌豆的提升能力最明显。烤烟产质量方面,翻压不同绿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不同,黑麦草、苕子和箭舌豌豆不仅有利于烤烟产量的增加,而且烟叶质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尤以苕子最明显。而紫云英和油菜则不利于增加烤烟产量,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也较差。  相似文献   
996.
稻田气力式变量施肥机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8,自引:16,他引:2  
目前在水稻的机械追肥作业中以离心圆盘式撒肥机为主,该方式在作业幅宽方向上的撒施均匀性不稳定,且难以实现作业幅宽方向上的变量施肥。为了满足水稻变量追肥作业的需要,达到化肥减施增收的目的,设计了一种外槽轮式排肥、以空气流为肥料输送和撒播动力的稻田气力式变量施肥机。文章对该机器的关键部件进行了仿真和测试试验,研究了排肥轮转速与排肥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排肥管道长度对排肥出口风速与排肥滞后时间的影响、排肥管出口相对高差对排肥滞后时间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排肥轮转速与排肥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998,调节排肥轮转速可以较精确的调节施肥量的大小,在变量作业时,结合施肥量的需求及施肥机具的前进速度,对排肥轮的转速进行实时调节,从而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当机具前进速度为1 m/s,排肥轮转速在10~40 r/min之间变化时,单凭转速调节可实现每公顷施肥量在40~200 kg范围内的变量调节,此外,各排肥口的排肥量误差小于±5%,基本上达到了施肥均匀性的要求。文章还研究了排肥管道长度及安装高差对排肥滞后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排肥管道长度对排肥出口风速有显著影响,排肥管长度和出口安装的高差对排肥滞后性亦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小因排肥滞后对排肥均匀性的影响,应避免排肥管过长,并尽量使排肥管出口不高于入口。该研究为进一步的样机制造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梅山竹编是湖南省新化县维山乡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它以竹篾为载体,以梅山文化与蚩尤文化为依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章详细介绍了梅山竹编"竹篾体"编织工艺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工艺的运用,指出梅山竹编以文字编织为基础,创新发展了中国传统竹编工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8.
为加快对马尾松松花粉多糖的开发利用,探究提取多糖的最佳工艺组合。试验以贵阳成熟马尾松林松花粉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破壁技术及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通过探究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4个不同因素对马尾松松花粉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松花粉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次数对马尾松松花粉多糖提取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料液比和温度,二者对多糖提取量的影响相差不大,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量的影响最小;马尾松松花粉多糖最佳的提取工艺组合为料液比1∶10(g∶m L)、提取时间2.0 h、提取温度85℃、提取3次,提取率为11.246 3 mg/g。因此,通过此工艺组合,可提高松花粉多糖的提取率,对马尾松松花粉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不同施肥措施对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河北省曲周县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2年6月采集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CF)、低量EM堆肥(EML)和高量EM堆肥(EMH)4种施肥处理的土壤,结合物理分组、密度分组和粒径分组将土壤划分为大、中、小团聚体组分、颗粒有机碳组分(POM)和矿质组分,探究0—10,10—20,20—60,60—100cm 4个土层中不同组分SO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9年的耕作,在0—10cm土层,与CK处理相比,3个施肥处理(CF、EML、EMH)可以显著提高全土以及各个组分的SOC含量(33%~63%);10cm以下土层,仅2个有机肥处理可以提高20%~67%的SOC含量。对于0—100cm土层,与CK相比,EMH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增加速率(1.17tC/(hm2·a))是化肥处理(CF)的11.7倍。0—10cm土层3个施肥处理(CF、EML、EMH)条件下,20μm矿质组分SOC饱和度(65%~82%)显著高于CK处理(64%),10cm以下土层,CK、CF、EML处理之间SOC饱和度(50%)无显著差异,但EMH处理SOC饱和度显著高于另3个处理。研究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应关注10cm以下土层SOC的变化;对于土壤SOC水平较低的华北平原,土壤固碳空间较大,其中有机肥是较为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指导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明确探照灯在迁飞性害虫监测方面的优势并合理利用,为轨迹分析设定生物学参数提供数据支撑,合理设置亮灯时间,节约诱虫成本。【方法】2012年和2013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时控开关控制的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自动分时段诱集取样,6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3:00、23:00-01:00、01:00-03:00、03:00-05:00和05:00-06:00,7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2:30、22:30-00:00、00:00-01:30、01:30-03:00、03:00-04:30和04:30-06:00。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稻纵卷叶螟的主迁入峰期,6月底本地稻纵卷叶螟开始迁出,7月上、中旬大量迁出。在不同的迁飞期分别选择探照灯上出现的突增高峰日作为迁飞高峰期,进行单个晚上扑灯节律分析。划定单个晚上的扑灯高峰时段,把每个时段的诱虫量分别与当晚的时段平均诱虫量进行比较,卡方检验诱虫量显著大于平均诱虫量的时段定为扑灯高峰时段。【结果】稻纵卷叶螟年度间扑灯量有所不同,但年度间种群动态变化趋势较一致,均以第3代和第4代的诱集量最多。稻纵卷叶螟两年的扑灯节律具有稳定性,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迁飞个体的降落由于飞行力的差异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迁飞途中陆续不断地发生,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时后半夜扑灯高峰较多,一般一晚上会有两个扑灯高峰,以01:00-03:00和03:00-05:00时段出现扑灯高峰频次较高;迁出期和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均主要集中在19:30-21:00和21:00-22:30时段。探照灯因能诱到高空至少500 m以内的昆虫种群,使得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与在传统诱虫灯下有所差别。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日落后大规模起飞,23:00-01: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短,飞行了3 h,05:00-06: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长,飞行了10 h。在进行迁入虫源分析时,以具体到某一天的扑灯高峰时间为起始时间逆推至黄昏的起飞时刻,得出的虫源地分布可能会更加准确。【结论】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探照灯比传统诱虫灯得到的扑灯信息更全面,明确稻纵卷叶螟的扑灯节律可以为轨迹模拟提供更加准确的轨迹分析时间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