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9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2篇 |
农学 | 170篇 |
基础科学 | 132篇 |
143篇 | |
综合类 | 931篇 |
农作物 | 107篇 |
水产渔业 | 72篇 |
畜牧兽医 | 515篇 |
园艺 | 152篇 |
植物保护 | 6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99篇 |
2023年 | 141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150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37篇 |
2018年 | 121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87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4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对萝卜4个雄性不育系杂交组合和10个商品种的F1代及F2代进行硝酸盐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萝卜雄性不育系杂交组合F1代与其母本雄性不育系的硝酸盐含量范围相近,说明母本雄性不育系对F1代的硝酸盐含量有决定作用。10个商品种F1代的硝酸盐含量均较高,且品种间差异显著;其F2代产生剧烈分离,变异系数为11.46%-44.23%,品系内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范围也随之扩大,出现了F1代品种内没有的低硝酸盐含量和高硝酸盐含量单株。显示出利用F1代自交分离筛选低硝酸盐含量萝卜株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2.
江苏省豆秆黑潜蝇研究协作组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4,(3)
本试验于1978—1982年分别在江苏省长江以北的4个地区进行。用辛硫磷、乐果、氧化乐果、呋喃丹等药剂控制植株体内虫量,经盆栽试验、小区试验、大区示范防治,各项结果一致表明,防治豆秆黑潜蝇为害可较大幅度地使大豆增产。防治区豆株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英数都显著地较未防治区豆株为高。在盆栽条件下,未经防治的豆株其叶片蒸腾强度、豆荚呼吸强度较经过防治的豆株为高。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数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设计大田小区试验,采用玉米秸秆半量和全量还田、直接和腐熟还田处理,研究了春玉米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和惰性指数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①在春玉米生长期内,秸秆还田处理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且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的增加量更多,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和培肥地力;在不施化肥条件下,无论秸秆直接还田还是腐熟还田,半量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比全量还田处理增加的要多,而在配施化肥后,全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加量大于半量秸秆还田处理。②秸秆还田处理均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秸秆单独还田处理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但只有在成熟期效果明显;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后,直接还田处理以及半量还田处理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的提高最明显。③单施化肥处理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惰性指数降低,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保持和提高。【结论】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腐熟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更有利于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而单施化肥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保持和提高;秸秆直接还田和单独还田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指数。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索茖葱在宁夏驯化栽培的适宜土壤环境条件及可行的土壤改良措施。【方法】以吉林长白山区引进的野生茖葱种苗为供试材料,通过土壤中添加草炭对茖葱进行驯化栽培,对茖葱原生境及试验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进行测定,同时调查试验地不同土壤处理茖葱的光合指标及生长情况。【结果】试验地土壤(CK)pH值和全盐含量均最高,其中pH值达8.71,全盐含量1.89 g/kg,改良后的T1、T2土壤较CK含水量显著提高,容重、pH值、全盐含量明显降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全量钙、有效铁含量均增加,其中T2的pH值较CK降低了12.28%,全盐含量较CK降低了48.15%;原生境土壤CK'偏酸性,pH值仅为5.02,土壤全盐含量低,为0.76 g/kg;与CK'相比,T1、T2的pH值和全盐含量仍显著高于CK',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铁含量已经显著高于CK';T1的全盐含量显著高于T2,T2的有效磷、有效钾、全量钙、有效铁均较T1显著增加;T2茖葱的光合性能、品质特性和生长情况略优于T1,且二者的有机酸含量显著低于CK',Vc含量显著高于CK',但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CK',高于CK。【结论】T1、T2的土壤改良方式效果明显,说明土壤中添加草炭对茖葱驯化栽培的土壤改良措施可行,与原生境茖葱的生长存在差距可能是试验地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仍然过高,或者是其他的环境条件如光照、空气温湿度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猪血清法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的同时分别用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美洲大蠊总提取物和美蠊氨)干预,以秋水仙碱为阳性对照药,分别于试验第4周和第12周结束时取血检测血清中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和TBIL(总胆红素)的含量,并在第12周结束时处死大鼠,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脏指数。[结果]试验4周后,美洲大蠊总提取物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的含量。试验12周后,美蠊氨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的含量,但此时美洲大蠊总提取物对3个指标的影响不大。[结论]美洲大蠊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能明显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77.
为研究新农抗702对水稻的抗性诱导机制,用新农抗702处理水稻叶片,叶片表现较明显的抗纹枯病作用;用不同质量浓度新农抗702在不同时间下诱导稻苗,测定稻苗体内防御酶的变化,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5 μg/mL,处理12 h时,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内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分别达到:16.58 U/(g· min)、160U/(g·s)、234.02 U/(g·min)、37.67 U/(g · min),酶活性较高,而新农抗702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近年来,睢县农村信用联社明确市场定位,树立“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观念,在资金投向上坚持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业为主: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为主;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涉农企业为主;以市场前景好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以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为载体,以农户为借贷主体,在全辖区开展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79.
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黄花补血草醇提物对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试验,评价其安全性。实验组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黄花补血草醇提物,观察给药后小鼠的临床表现与死亡情况。结果黄花补血草醇提物最大剂量一次性给8 g/kg,1周后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并测得最大耐受量(MTD)试验值为15 g/kg(〉10 g/kg)。结果提示,黄花补血草醇提物的毒性较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为黄花补血草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提供安全的实验数据,并进一步了解了黄花补血草的生物学活性,为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制药业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