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3篇
  46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施氮量对陇东旱地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3个玉米品种、3个施氮水平在陇东旱地上研究了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氮肥0~225 kg/hm2水平下,施氮肥越多,玉米产量越高;随施氮水平提高, 玉米蛋白质含量提高0.52~1.61个百分点,蛋白质产量提高145.69~327.93 kg/hm2;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赖氨酸含量影响不显著;施氮水平与品种共同作用决定了玉米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202.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在干旱半干旱的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设计田间定位试验,运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研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能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免耕配合秸秆覆盖相比传统耕作在表层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了78.4%,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了89.6%,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了29.6%,免耕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耕层.  相似文献   
203.
保护性耕作对内陆河灌区春季麦田不可蚀性颗粒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室内风洞试验研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在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对土壤表层(0~5 cm)不可蚀性颗粒(粒径≥1 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含量的影响及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起动风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翻压处理的不可蚀性颗粒(粒径≥1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的含量分别高于对照处理(春小麦传统耕作),说明这一地区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并采取保护性耕作对增加不可蚀性颗粒效果明显,以免耕秸秆覆盖(NTS)效果最好,不仅增加了不可蚀性颗粒含量,同时降低了易蚀性颗粒含量。不同耕作措施土壤表层(0~5 cm)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不可蚀性颗粒含量的增加风蚀量呈递减趋势而起动风速呈递增趋势。因此,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并采取免耕、秸秆覆盖、秸秆翻压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可增加表土层(0~5 cm)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从而有效地减低该地区农田土壤风蚀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4.
耕作方式对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及紧实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模拟降雨对定西苜蓿-春小麦轮作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和土壤紧实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土壤容重为1.35,显著高于苜蓿-春小麦轮作翻耕处理(T3)的土壤容重1.08;降雨前,各处理间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差异不显著,但以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最高,为92.6mm/h;降雨后,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饱和导水率为55.07mm/h,比苜蓿-春小麦轮作翻耕(T3)处理的几乎高2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土壤紧实度逐渐增加,苜蓿地表层土壤的紧实度高于耕地。  相似文献   
205.
黄花蒿化感物质对受体燕麦化感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测定了不同浓度的黄花蒿水提取物对燕麦植株体内几种酶活性(12~60 h)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蒿水提取物可抑制燕麦体内多酚氧化酶(P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性酶的活性,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