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绿色导航仪     
2007年,我从西南林学院毕业后,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了家乡林业局下属林业站的一名技术员。经过努力和竞争得来的工作,我倍感珍惜,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心里开始规划我美好的林业人生,准备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发展家乡林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我区蛋鸡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兴未艾,全区饲养良种褐壳蛋鸡已超过100万只。由于蛋鸡易于饲养,且周期短(我区一般饲养400天左右),见效快(160天可见效益)。加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畜牧兽医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63.
以能源植物南荻的幼穗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在诱导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一定浓度梯度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维生素C(vitamin C)及柠檬酸(citric acid,CA),对比研究3种抗褐化剂对南荻外植体褐变及愈伤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PVP、维生素C和CA均能减轻外植体的褐化程度;相对于对照(CK)35.83%的诱导率,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添加PVP、维生素C和CA后愈伤组织诱导率可分别提高至55.42%、50.42%和124.00%,CA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愈伤诱导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CA为南荻幼穗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抗褐化剂,且浓度为0.2g/L时诱导率显著提高2.46倍。  相似文献   
64.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润雨后的清晨。是南涧人不畏旱魔、顽强抗旱的勇气感动了上苍,还是终于熬到了这下雨的季节,昨夜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入眠,这雨滴落到了我久旱的心底,滋润着我的心田。清晨我推窗远眺,雨已经早早的停歇,却看到了雨儿落下的痕迹——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65.
秦安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近几年来秦安县农村沼气建设的成效及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快原料多样化的研发和应用,将沼气池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逐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服务网点的建设和服务监管,高度重视"三沼"综合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6.
稻曲病菌不同颜色厚垣孢子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urface and internal structure difference of yellow and black dormant chlamydospores of Ustilaginoidea virens on mid-and late-season rice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EM revealed that the spherical yellow and black chlamydospores had prominent spines, with the diameters from 3 to 6 μm and 4 to 6 μm, respectively. The spines were 200-700 nm and 400-1 100 nm long in yellow and black chlamydospores, respectively.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diameter of the yellow chlamydospores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black ones collected from both rice cropping types. Similarly,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length of the spines on the same color chlamydospores but extreme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yellow and black chlamydospores collected from the two cropping types. TEM revealed that the cell wall of both color chlamydospores were composed of two layers, the thick endosporium and thin exosporiu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former layer of the black chlamydospores was nearly two times as that of the yellow ones. The organelles in yellow chlamydospores such as the nucleus were obviously visible, but invisible in black ones. The cytoplasm of black chlamydospores was occupied by a big lipid globul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formation of dormant chlamydospores of U. virens is related with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cell.  相似文献   
67.
以马齿苋幼嫩叶片和茎段为试验材料,对外植体灭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试管苗生根的最佳条件进行研究,以期建立马齿苋再生技术体系,并为马齿苋的规模化繁殖和遗传改良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最佳外植体灭菌方法为: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8 min;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D 0.5 mg/L+6-BA 0.5 mg/L;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 5.0 mg/L+NAA 0.4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2.0 mg/L。  相似文献   
68.
以万寿菊为试材,采用叶片和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其组织培养不同阶段的最佳培养基,以建立万寿菊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叶片是诱导愈伤组织的良好材料,适合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是MS+6-BA 2.0mg/L+NAA 0.2mg/L;适合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是MS+6-BA 1.0mg/L+NAA 0.1mg/L;适合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IAA 0.8mg/L+IBA 1.0mg/L。  相似文献   
69.
为探究北疆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高产栽培适宜的施磷量,以大豆品种黑河45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P0)、60(P1)、120(P2)、180(P3)和240 kg·hm-2(P4)5个施磷水平,研究施磷量对复播大豆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量对复播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复播大豆LAI在生长前期效果不明显,但苗后30 d 依次表现为P3>P2>P1>P4>P0;在大豆各生育时期,中等施磷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均优于其他处理,总体依次表现为P3>P2>P4>P1>P0;实际产量以P3处理最高,且各处理的平均产量为2 526.34 kg·hm-2,较P0处理显著增产22.70%;P3处理的纯收益最高,为4 637.9 元·hm-2,较P0、P1、P2和P4处理分别提高86.19%、28.59%、4.17%和57.52%。综合考虑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得出适宜的施磷量应控制在120~180 kg·hm-2之间。本研究结果为伊犁河谷地区复播大豆合理施磷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芒草在其重叠分布区内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以来自于华东植物区系内的36份芒、五节芒、荻和南荻为材料,对8种表型性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种表型性状种间差异大小依次为分蘖数、基部直径、干物质产量、花序长、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长宽比,在种内除最大叶宽与叶长宽比呈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6种表型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且8种表型性状在种间和种内存在极显著互作效应;该区系内芒属植物表型变异系数为7.94%~76.80%,Shannon's指数为1.27~1.78,芒草表型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芒(26.16%)、南荻(25.46%)、荻(24.49%)、五节芒(17.17%),Shannon's指数大小依次为芒(1.74)、南荻(1.70)、五节芒(1.68)、荻(1.60);4种芒属植物在欧式距离为20时可分为3类,荻为第Ⅰ类,芒和五节芒为第Ⅱ类,南荻为第Ⅲ类;在华东植物区系内,芒的株高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芒的干物质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荻的干物质产量、分蘖数和基部直径与纬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南荻与五节芒的产量因子表型与地理因子间则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