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27篇
  2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5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作物栽培学是农业高校重要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该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新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针对目前本科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的实际情况,在坚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为辅的原则,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2.
玉米籽粒数量决定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3.
植物根系研究方法的发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相似文献   
64.
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磊鑫  黄瑞冬 《玉米科学》2006,14(5):143-145
对1999~2005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和审定品种的抗病性情况进行了分析。品种的整体抗性不断提高,但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抗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5.
玉米株高整齐度及其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瑞冬  李广权 《玉米科学》1995,3(2):061-063
同一群体内玉米单株产量与株高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提高田间植株的整齐度是高产栽培的一项措施。自然株高、生理株高和叶枕株高在作物生长分析中具有相似的效果,可以互相代替。然而自然株高易受风等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测定的准确性较差;生理株高测定结果较为精确,但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测定有较大的困难;叶枕株高准确而容易测定,是高秆作物株高的理想测定参数。  相似文献   
66.
甜高粱含糖量遗传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低含糖量×高含糖量组合的P1、P2、F1、F2、BC1和BC26个世代的含糖量进行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世代群体的含糖量不同,杂交后代的含糖量介于双亲之间,且偏向于高含糖量的父本。含糖量的遗传符合加性遗传模型,加性效应估值为-4.9900**±0.1713。因此,在选育高含糖量品种时,应利用含糖量遗传的加性效应,选择含糖量高的材料作亲本,且父本的含糖量应该较高。  相似文献   
67.
饲草高粱杂交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一年多点方差分析模型、多年多点品种试验统计模型、Eberhart-Russell模型,对2004-2005年2年国家高粱区域试验(饲草组)高粱杂交种产量进行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种模型分析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得出参试品种晋草3号是稳定性最好,产量最高的品种,晋草2号是稳定性较好,产量较高的品种,可以在全国种植饲草地区推广种植。辽草2号和皖草2号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推广种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8.
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甜高粱辽甜1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茎秆汁液含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茎叶比、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茎秆含糖量在生育后期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甜高粱辽甜1号鲜株产量和子粒产量均显著增加。综合分析,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9.
高粱抗蚜虫性状与次生代谢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人工接虫、田间调查和室内生化分析研究了不同高粱材料对蚜虫的抗性及其与次生代谢物的关系。结果显示,高粱抗蚜虫性状属单基因显性简单遗传,通过回交转育方式容易获得抗性基因。高粱抗蚜虫性状与植株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丁布(DIMBOA)含量间的关系表现出年度间的差异,有时抗性与感性材料间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和丁布含量都不表现质的不同,说明另有更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实际控制着高粱的抗蚜性状。  相似文献   
70.
高产高梁的形态与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魏  黄瑞冬 《杂粮作物》2007,27(5):347-349
对辽宁省内6个不同产量水平高粱杂交种形态与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开花期高产高粱杂交种的株高在181~203 cm,叶面积6 641~7 264 cm2,SPAD值(叶绿素)57~58,叶片净光合速率20~24 μmolCO2·m-2·S-1,气孔导度0.28~0.29 μmolH2O·m-2·S-1,高粱植株上部1~2叶叶角值40~46°,高粱植株150 cm处透光率较好,达65%~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