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1894年,Ligniers首次报道了大肠杆菌性疾病。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coli)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的全身性疾病。该病不仅在各年龄鸡群发生,引起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纤维蛋白性肝周炎、气囊炎、肉芽肿、腹膜炎、输卵管炎、脐带炎、眼炎、肠炎、脑炎等,还可以引起孵化死胚和弱雏,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我国不论是农村专业户的小型养鸡场还是集约化的大型养鸡场均有该病发生,虽然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大肠杆菌流行株广泛存在着抗药性,给治疗造成一定的混乱,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而效果甚微。大肠杆菌的抗药性主要是…  相似文献   
72.
为构建O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感染性克隆,采用RT-PCR将O型FMDV OHM/02株全长基因组分为5个重叠的片段进行扩增,克隆至载体pUC57中,获得全长cDNA克隆pPO-1。将线性化的pPO-1与含有编码T7 RNA聚合酶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出现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对拯救的病毒进行RT-PCR扩增、酶切、测序,表明人工设计的分子标记Bam HⅠ酶切位点消失,排除了亲本毒株污染的可能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以检测到绿色荧光,电镜观察可观察到病毒粒子,表明构建了具有感染性的OHM/02毒株全长cDNA克隆。病毒生长曲线表明,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的复制能力和增殖特性相似。OHM/02株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拯救可为FMDV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重要工具,可促进疫苗的研发。  相似文献   
73.
对牛分支杆菌三价DNA疫苗工程菌进行了高密度培养的探索。通过摇瓶培养试验对3种培养基进行了筛选,选择出具有高密度培养潜力的半合成培养基作为中试规模的发酵罐培养基;经对培养温度、溶氧、pH、转速、补料方式等各种条件优化,培养的工程菌密度OD600达到22.92,细菌湿重达到27.173 g/L,质粒产量为1.44 mg/g湿菌。试验还对培养物质粒的稳定性进行了证实。  相似文献   
74.
为研究公路车辆对道路的破坏性,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能反应4轮随机路面时域输入的车辆系统虚拟样机,根据行使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各自评价指标采用ADAMS软件对悬架参数进行优化,分析了悬架刚度阻尼对道路友好性的影响,通过比较优化前后的车辆对道路的动载荷,提出了有关车辆悬架设计与使用方面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5.
为了明确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P1基因变异趋势,将口蹄疫病毒分别接种于牛、乳鼠、猪及BHK-21细胞,获得相应宿主的适应毒,以各宿主适应毒RNA为模板,扩增出P1(1A、1B、1C、1D)基因,将各适应毒株扩增的P1基因序列相互比对。结果表明,牛、乳鼠、猪、BHK-21细胞宿主适应毒株P1基因的核苷酸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未发生缺失;部分关键性氨基酸发生了变异,变异发生在VP1主要抗原区域的141-160位和200-213位、VP2抗原表位的156-166位和217-220位;VP3抗原蛋白发生较少氨基酸变异;VP4均未发生变异。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宿主适应毒基因组的变异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6.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均可感染此病,并能形成全球大规模流行,所以国际兽  相似文献   
77.
对中试生产的3批双佐剂口蹄疫A型、O型和亚洲Ⅰ型三价灭活疫苗在新疆的阿克苏、伊犁、昌吉等地区进行了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效力和免疫持续期。结果显示,所有免疫的3 682头牛和33 240只羊(包含怀孕动物和幼畜)食欲、精神均正常,孕期动物无流产,对幼畜生长无影响,无其他不良反应,整个试验期内入试牛羊无口蹄疫发生。经200多头免疫牛6个月的定期采血,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显示免疫后第1~2个月内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峰,几何均值最高A型可达1∶558、O型可达1∶332、亚洲Ⅰ型可达1∶381;随后抗体水平有所下降,在第3个月后维持在一定的滴度直至第6个月。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8.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参与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中和抗原位点,是4种结构蛋白中最易发生变异的。在病毒传代过程中,对VP1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是口蹄疫疫苗研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此,作者扩增了经不同宿主系(乳鼠、BHK21细胞)连传不同代次的AsiaⅠ型毒株的VP1基因,并对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毒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4%~99.8%,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6%~100%;制苗毒株经过不同宿主系有限传代后,与传代前的原毒(MF1)相比,VP1基因未发生大的变异,主要抗原位点较稳定,说明以此种方式获得的制苗毒株制备的灭活疫苗是稳定的,适用于该毒株流行区域内相关家畜的免疫预防。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靶向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shRNA转基因猪体细胞的抗病毒活性,本实验在成功培育转基因克隆猪的基础上,通过分离与培养转基因猪体细胞,对其shRNA进行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并将FMDV感染体细胞中,通过细胞病变(CPE)、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转基因猪体细胞抗FMDV活性。结果表明,转基因猪体细胞基因组DNA中携带有靶向FMDV VP1基因的shRNA基因片段。与非转基因猪体细胞相比,接种FMDV转基因猪体细胞其出现CPE的时间延迟,细胞内病毒含量显著降低,细胞感染病毒36 h时,对细胞中FMDV VP1基因抑制效率为53.6%。表明该靶向FMDV shRNA转基因克隆猪体细胞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在体内评价转基因动物的抗病毒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烈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极易形成暴发大流行,发病率几乎达100%,不易控制和消灭,国际兽医局(OIE)一直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之首,我国将其规定为一类疫病。因该病的发生,往往对一个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