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小斑菌中有的菌株在一对或少数几对同核异质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上,可以表现为 T 或 C 不育系,比相应的正常细胞质保持系明显感病,而在多对(10对)同核异质的 C 不育系和保持系上却没有发现任何一个菌株能使全部供试的10个 C 不育系都比相应的正常细胞质保持系明显感病。相反,在菌株与寄主的118个组合中,有5%组合的保持系比不育系感病,63.6%个组合的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病情无明显差异,而不育系比保持系明显感病的组合只占31.4%。这个事实说明,小斑菌中是否真正存在对 C 型雄性不育细胞质专化致病的类群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根据对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专化鉴别生理小种的方法都需要重新商榷。应该指出,在试验的菌株与寄主的118个组合中,约有1/3组合的 C 不育系比相应的正常细胞质保持系明显感病,这一点在我们今后利用 C 不育系时,即使还未发现 C 小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2.
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致病毒素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圆斑病菌1号和2号生理小种均能产生对寄主具有选择性的致病毒素(HC—毒素)。根据HC—毒素处理玉米根冠细胞后细胞的死亡情况,能较确切地反映如同分生孢子接种结果一样的抗感反应。HC—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较精确。测定不受光照影响。培养基中性偏酸有利于活体外培养获得毒素作用较强的滤液。  相似文献   
33.
玉米愈伤组织抗病性的快速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抗病育种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早期快速准确地鉴定出抗病突变体,淘汰非抗病类型,是该类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目前利用较多的中间检验方法有: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活菌接种鉴定及高浓度筛选剂内培养观察等。  相似文献   
34.
35.
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毒素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6.
利用细胞组培技术开展抗病育种研究为快速有效地选育抗病品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国内外很多单位相继进行了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抗病突变体筛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把我们近两年来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37.
玉米小斑病菌在 PDA 平面培养基上常出现菌落局变(saltation)。从局变区菌丝分离获得的局变菌株及其后代仍保持对玉米的致病力。多数局变菌株的致病力增强,并且到第5代时仍能保持第1代时的致病强度。局变菌株的致病力与产孢量没有相关性。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速度与对玉米的致病力也没有相关性,但与产孢量有关。  相似文献   
38.
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小斑病菌产生的致病毒素(H_m-毒素)在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应用H_m-毒素比应用活菌在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迄今为止,国内外在利用H_m-毒素对致病机理,品种抗病性鉴定以及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培育抗病品种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本文针对H_m-毒素(尤其是T小种产生的专化性致病毒素,简称HMT-毒素)的特性,致病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此外,还着重地评述了一些较常用的H_m-毒素的生物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在亚致死浓度的选择压力下,分别用玉米大、小斑菌毒素筛选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获得了抗性细胞团。然后用毒素及病菌孢子处理,初步阐明了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为玉米单倍体愈伤组织抗病性鉴定提供了生化依据。  相似文献   
40.
在Hm—毒素——根冠细胞测定法中,处理的温度,离体根冠细胞的浓度,毒素制剂的pH值和光照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根冠细胞的存活和Hm—毒素诱致根冠细胞死亡的结果。试验证明:在低温,有光照和偏酸性的基质下获得的测定结果不理想,而黑暗25℃下处理12个小时,离体根冠细胞浓度为1000个/ml,毒素制剂的pH值为7.0左右时测定最宜。试验还发现,虽然改良Fries培养基中的酒石酸铵,NH_4NO_3和NaCl诸组分会影响玉米根冠细胞的存活,但用这种培养基制备的培养物滤液诱致的玉米根冠细胞死亡仍比病叶提取液强。此外,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根冠细胞其自然存活率的差异也很大;测定的时间须控制在12小时以内。可见,进行定量的Hm—毒素生物测定,严格地控制上述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