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的抗病虫及抗逆育种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利用致病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快速有立的抗病育种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建立筛选体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论述了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当前根据小斑菌对玉米细胞质的专化性鉴定生理小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试验比较了几种致病毒素诱变剂,以病叶冰冻提取液和改良 Fries 培养滤液的效果最理想,高粱米粒培养物的甲醇和蒸馏水提取液效果不理想。为防止致病毒素作用变化、制备诱变剂的小斑病菌最好用病叶保存。用改良 Fries 培养液培养小斑病菌每天振荡六次,每隔1小时一次、每次10分钟。所制备的培养滤液在5℃下可贮存六个月、用高压灭菌器灭菌30分钟及煮沸浓缩均不影响致病毒素的作用。评价致病毒素作用以比较抑制种子根生长的种苗萌发包法效果最好。愈伤组织无性系和试管苗抗病性的测试可用定量孢子的纸片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和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毒素为试材,首先测定了pH值、温度和光照等因素对愈伤组织的离散细胞自然存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致病毒素的最佳处理条件,从而建立了一套玉米愈伤组织抗病性的鉴定体系──离散细胞染色法。试验证明,该技术体系可操作性强、快速简便、灵敏可靠,可在其他许多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的抗病突变体筛选中引用。  相似文献   
16.
17.
本试验用两个亲本估算环境方差的方法,测定玉米小斑病菌(Cohliobolus holerpstro-phus)7×30号菌株和7×297号菌株两个杂交组合在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幼苗上引起的病斑大小和产孢能力(L—产孢量)、培养滤液内的致病毒素对玉米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毒素抑制作用)以及在 PDA 平面上的产孢能力(P—产孢量)等四个数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并对性状的相关性、非等位基因间互作和有效因子数(K 单位)作初步估算。遗传力估算结果,病斑大小是11.19—17.08%,L—产孢量是52.49—75.45%,毒素抑制作用是66.53—83.53%,P—产孢量是52.3—56.96%。性状的有效因子估计值分别是:病斑大小26.2—45.9,L—产孢量3.5—9.4,毒素抑制作用6.5—11.4,P—产孢量是7.5—10.8。控制 L—产孢量的基因没有显著的上位性效应,控制毒素抑制作用的基因有显著的上位性效应。病斑大小和毒素抑制作用之间、病斑大小和 L—产孢量之间以及 P—产孢量和L—产孢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愈伤组织抗病性鉴定方法─—定量分生孢子纸片接种法康绍兰,张汀,杨军玉,黄梧芳(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保定071001)关键词抗病性鉴定;愈伤组织;定量接种MethodofIdentifyingCallusResistance──Quantitative...  相似文献   
19.
玉米圆斑病菌致病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和寄主玉米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致病毒素(简称HC-毒素)是圓斑病菌诱发玉米发生圆斑病的主要因素。国外在HC-毒素的特性、致病机理以及毒素的应用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报导。本文就HC-毒素的特性、致病机理、生物测定及应用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用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的粗提毒素处理单倍体玉米胚性细胞团,以未处理的细胞团为对照,用HC-毒素和活菌的 分子孢子接种细胞团鉴定,初步筛选出抗圆斑病菌毒素和抗圆斑菌的细胞团。在筛选体系中,初步认为用高浓度毒素(20-25%毒素处理)体系的效果较理想。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诱发玉米抗病突变体可能为玉米抗病育种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