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2篇
  11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以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的沙质潮土为研究对象,选用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泥产物,通过2013~201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城市污泥施用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为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设置单施化肥(CK)、CK+污泥15 t·hm~(-2)(CS1)、CK+污泥30 t·hm~(-2)(CS2)和CK+污泥45 t·hm~(-2)(CS3)共4个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施用量污泥处理的土壤p H值随施用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SOM)和养分含量如全氮(T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随施用时间的增长呈上升趋势;(2)与CK比较,在2015年玉米季施用污泥各处理的土壤p H值显著降低了0.34~0.83个单位(P0.05),且与污泥施用量呈反比,以高施量污泥45 t·hm~(-2)下降最多;土壤SOM、TN、AP和AK分别显著提高了52.1%~166.9%、77.3%~177.8%、215.7%~486.3%和167.2%~379.0%(P0.05),且与污泥施用量呈正比,以高施量污泥45 t·hm~(-2)效果最显著;(3)试验所用污泥施用量范围内不会造成土壤和植物籽粒重金属污染,能够保持土壤环境健康;(4)与CK比较,施用污泥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与污泥施用量呈正比,并且季节不同也显著影响土壤MBC、MBN含量(P0.05);施用污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MBC/MBN(P0.05),说明施用污泥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5)施用污泥,尤其是高施量污泥45 t·hm~(-2),在保证土壤和植物籽粒质量安全下,其土壤培肥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22.
黄痢病是特种野猪仔猪由容血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肠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出生1~7d的仔猪拉黄灰色屎便,出生20d后基本不见拉黄痢。该病发病急,死亡率达30%,如不抓紧治疗,会大大降低仔猪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3.
为了探讨氮肥用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2007年在长沙、常德、郴州进行了大田栽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干物质生产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差异显著,成熟期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氮肥用量对提高水稻分蘖发生率有显著效果。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单株茎蘖数增加。移栽密度越大,其单位面积茎蘖数总数也越多,且始终维持这个结果。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大,各施氮处理间最高叶面积指数差异显著。密度水平间的叶面积指数差异都不显著。氮肥与密度间的互作效应明显。叶面积在高氮和高密度水平下最大。降低施氮量和(或)栽插密度均能降低叶面积指数。叶片长度和披垂角都随施氮量的增加和移栽密度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4.
巨大芽孢杆菌解磷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实验采用以Ca3 (PO4) 2 和卵磷脂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接种ACCC10 0 11磷细菌 ,2 9℃ ,180r/min振荡培养 7d后将培养液离心 ,测其上清液中的水溶性磷含量及沉淀菌体中磷含量。在无机磷培养物中测得的水溶性磷总量 89.4 3μg/mL ,比对照提高了 13.6倍 ;在有机磷培养物中测得的水溶性磷总量为 11.96 μg/mL ,比对照提高了 4 .16倍。定期取样测定磷细菌培养液中磷含量 ,发现以Ca3 (PO4) 2 和卵磷脂为底物的培养基中磷含量分别在第 5d和第 3d达到最大值 ,其中磷浓度的对数y与培养时间x呈线性相关。其线性方程分别为 :y =0 .4 38 0 .2 6 2x(r =0 .889) ;y =- 0 .6 0 8 0 .4 98x(r =0 .95 1)。  相似文献   
125.
桔小实蝇非典型气味受体 Orco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Orco的功能,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获得桔小实蝇Bacto-cera dorsalis(Hendel)Orco受体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Bdor/Orco(GenBank登录号为EU621792)。测序结果表明Bdor/Orco开放阅读框全长1 422bp,编码473个氨基酸残基。对其组成成分、疏水/亲水区域、信号肽、蛋白质二级结构,以及分子进化关系等进行了预测与推断,分析结果表明Bdor/Orco与其他昆虫的Orco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特别是C末端。对该基因在桔小实蝇成虫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Bdor/Orco主要是在桔小实蝇成虫触角中表达,头部(去除触角)、雌虫前足和翅中也有较高的表达;桔小实蝇在各个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不同,在刚羽化雌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6.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时代下围绕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任务,有必要对当前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满足新时期下亿万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基于此,通过介绍当前我国农机化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来探讨农机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7.
植物叶片特征提取及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鹏  黄林 《农机化研究》2008,(6):168-17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植物的分类研究已经突破了单纯从植物细胞及化学遗传成分的角度去鉴定植物种类的方法,可以综合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辅以图像获取设备实现对植物的快速识别。为此,精心选取了植物叶片图像的典型形状特征,构成了叶片识别的特征向量,然后用概率神经网络(PNN)作为分类器,对样本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证明,针对少量常见的植物叶片图像,PNN与BP神经网络相比有更好的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28.
小麦是四川省重要口粮作物和食品工业原料,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长期以来,西南麦区的小麦生产面临“产量水平较低”“抗性弱”“高产白皮品种缺乏”等突出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小麦产业发展。“蜀麦126”是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白粒、抗病、抗倒伏、抗旱、耐寒、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点。为进一步增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基因资源利用价值,笔者从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育种应用及优异基因发掘情况等方面对“蜀麦126”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索兔MSTN、Myf5基因的部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不同兔品种生长速度之间的关联。方法试验采用Chelex 100树脂从齐兴肉兔(n=30)和伊拉兔(n=30)血液中快速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扩增MSTN和Myf5基因部分片段并直接测序。结果仅在3只齐兴肉兔MSTN基因中检测到1个SNP位点c.108CT,有CC和CT 2种基因型,其余样品及伊拉兔中全部为CC型;在齐兴肉兔Myf5基因中检测到5种SNP,其SNP较丰富,但在伊拉兔中,仅在c.577+9AG位点发现1种突变率低的SNP。另外,2个品种兔的Myf5基因内含子中均存在高比例的碱基缺失突变。结论推测这些SNP位点及差异可能与兔的生长速度关联。  相似文献   
130.
研究分析了牦牛皮蝇幼虫蛋白表达谱,为牛皮蝇的基础研究和蛆病防控提供数据。试验提取了从牦牛皮下采集的中华皮蝇(H.sinense)幼虫总蛋白,SDS-PAGE分析幼虫蛋白表达谱,用分子筛和离子交换层析对一种高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并对表达谱中差异极大的两个样品进行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幼虫个体间蛋白表达谱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约23%的个体中含有一种分子质量约为78ku的高表达蛋白,纯化并获得了该蛋白质;双向电泳分别获得了312±24和284±13个蛋白点,但对其中的4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未得到分数高的匹配结果。研究获得了牛皮蝇幼虫蛋白表达谱和纯化的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牛皮蝇幼虫的基因表达特征、蛋白质功能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