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以中华大蟾蜍蝌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一种混配除草剂中的两种有效成分氰氟草酯和精噁唑禾草灵对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结果表明,精噁唑禾草灵对蝌蚪的毒性大于氰氟草酯。氰氟草酯对蝌蚪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3.08、40.33和38.20mg·L^-1,精噁唑禾草灵对蝌蚪24、48和96h的LC50分别为8.17、7.40和6.85mg·L^-1。氰氟草酯和精噁唑禾草灵共存对蝌蚪24、48和96h联合毒性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39,-0.33,-0.30,均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2.
猪粪农田施用下的水稻生产生命周期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模化养殖的畜禽废弃物替代化学氮肥施入农田,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生产及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但废弃物施入农田后产生的碳排放已成为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畜禽废弃物农田施用的环境影响,对于探索农田对畜禽废弃物的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探讨了猪粪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投入农田的条件下,单位产量水稻生产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整个生命周期分为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农田种植3个阶段。结果表明,在1 t水稻生产的生命周期中,常规化肥、猪粪50%替代化肥N、猪粪100%替代化肥N的总碳排放分别为1.760 t(CO2-eq)·t?1、1.997 t(CO2-eq)·t?1和2.550 t(CO2-eq)·t?1,猪粪50%替代化肥N、猪粪100%替代化肥N处理分别比单施化肥处理增产15.87%、9.14%,碳排放高13.63%、44.89%。3种施肥方式碳排放在原料开采阶段分别为0.145 t(CO2-eq)·t?1、0.085 t(CO2-eq)·t?1、0.047 t(CO2-eq)·t?1,农资生产阶段分别为0.032 t(CO2-eq)·t?1、0.014 t(CO2-eq)·t?1、0 t(CO2-eq)·t?1,农田种植阶段分别为1.583 t(CO2-eq)·t?1、1.898t(CO2-eq)·t?1、2.503 t(CO2-eq)·t?1。其中农田种植阶段是碳排放的主要阶段。相较常规单施化肥处理,猪粪50%、100%替代化肥N处理碳排放在原料开采阶段分别减少41.37%、61.58%,农资生产阶段分别减少56.25%、100.00%,而农田种植阶段分别增加20.25%、58.23%。猪粪部分替代化肥N进行农田施用,可部分减少原料开采阶段、农资生产阶段的碳排放,但显著增加了农田种植阶段的碳排放,从而总体上增加了水稻生产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应探索改进其施用方式以减少其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43.
准确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及其分配,对于估算不同草地类型中的植被碳储存能力、判定碳汇、合理开发草地资源以及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测定和室内分析,对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的6种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银穗草草原、林缘杂类草草甸、河谷草甸和蒙古冰草草原)的碳密度及其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6种草地类型植被地上部分碳密度为89.61~240.20g/m2,地下部分碳密度为965.74~1520.00g/m2,植被总碳密度为1148.21~1616.99g/m2。在碳密度分配中,植被活体层、凋落物层和地下部分分别占总量的4.59%~12.81%、0.91%~6.56%和83.94%~94.43%,地下部分碳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0~10cm明显高于其他几层,平均占总量的56.86%。  相似文献   
44.
为探究2个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品系B1(来源于加拿大圭尔夫)和B2(引种于加拿大)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采用纸上发芽法,以蒸馏水为对照,采用不同浓度(0.3%,0.6%,0.9%,1.2%)NaCl溶液,通过测定发芽率、根长、苗长等7项指标,计算其盐害系数,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隶属函数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两个百脉根品系的发芽指数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活力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他指标的变化趋势均不一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当盐浓度为1.2%时,B2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长和幼苗干重均显著高于B1(P<0.0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是品系B2。  相似文献   
45.
在杉木林分生长过程中,8年生、14年生、20年生时,对目标树进行三次5种不同强度的修枝,研究修枝对立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至30年生时,修枝后树高、胸径、材积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H=0.761,SigH=0.576>0.05,FD=0.772,SigD=0.570>0.05,FV=0.741,SigV=0.587>0.05。以各处理目标株材积增量相对值比较,最佳的修枝处理为8年生、14年生、20年生时分别修至5.5、6.5、7.5m,相对不修枝材积增益6.7%~7.7%;重度修枝对材积生长有负面影响,增益-2.9%^-1.1%。  相似文献   
46.
以烟草冠层为例,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虚拟传感器,以改进蒙特卡罗光线跟踪模型,获得冠层中任意位置的截光率,进而定量分析各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初始光线投放密度和冠层结构精度对模型计算结果影响较大;2)在其他参数条件不变时,增加模型跟踪深度,增大天空散射源分布密度将提高模型计算精度。最后,对比了相同时段同一烟草冠层的田间实验和模型计算得到的光合有效辐射三维空间分布,决定系数(R2)达0.98。该研究结果可为蒙特卡罗光线跟踪模型在作物冠层光分布模拟应用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7.
以4份老芒麦种质为试验材料,对其人工加速老化后种子活力及其醇溶蛋白的遗传完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老芒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逐渐降低,其中供试材料的发芽势、活力指数均随发芽率的下降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与未老化的种子相比,人工老化后种子醇溶蛋白的遗传完整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发芽率降低为55%及以下,育成品种川草1号、农牧由最初的2、3种谱带类型减少为仅表现1种谱带类型,而2份野生材料较对照分别丢失了2~3种谱带类型。老芒麦醇溶蛋白谱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也显示,当发芽率低于55%时,4份材料的等位基因数均与对照间呈显著差异。因此,建议60%~70%作为老芒麦繁殖更新的参考发芽率标准,最低临界值为55%。  相似文献   
48.
蒙农三叶草1号与白三叶远缘杂种F1代为高度不育植株,在田间栽植的前2年仅开花,不结实,但是从第3年之后出现结实现象。为了探索F1代的结实机理,试验采用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对杂种F1代所结种子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鉴定,并对根尖染色体压片条件进行了探索和优化。结果表明,F1代所结种子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40~48范围内变动,个别细胞中有染色体加倍现象和混倍体现象。杂种F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0,蒙农三叶草1号为48。6~3植株的种子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4,初步确定为杂种F1代与蒙农三叶草1号自然回交所得,其核型公式为:2n=30m+14sm,属于2A型。  相似文献   
49.
对内蒙古的26份草木樨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草木樨22个表型性状种质间变异程度较高,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9.09%,小花长变异系数最小,为9.7%。(2)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木樨的22个表型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2.446%,以株高因子贡献率最高,为36.9%,株高、花序长、单序粒数、叶形指数、花萼长、花长、荚果长等性状是造成草木樨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3)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6份草木樨种质材料分为6大类。  相似文献   
50.
黄帆 《技术与市场》2006,(11):35-36
由于传统数据库存储XML文档的诸多不便,该文提出一种基于NXD(Native-XMLDatabase)的存储模型,分别论述了其存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实现,并简单介绍了建立在这种模型之上的数据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