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5篇
  3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伴随人类社会步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位一体”的时代,国外种业已逐渐进入智能育种的4.0 时代,而我国仍处于传统育种(2.0 时代)到分子育种(3.0 时代)过渡阶段。目前,我国农作物特别是粮食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已超过95%,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 以上。由于育种主体增加、试验渠道拓宽、审定方式改革,审定品种井喷,品种推广集中度降低。中小种企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生物育种创新联盟和科企联合体,共同推动分子育种商业化,重点扩繁制种、推广优势地域的国审品种,全产业链开发优质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92.
基于前人研究的东北地区春玉米适宜度指标,分别构建以省、市为空间尺度,以候为时间尺度的春玉米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运用积分回归法,建立春玉米气候适宜度指数,根据加权法,建立辽宁省和14个市的春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气候适宜度指数与单产丰歉值显著相关,1992—2013年省级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为79.6%,该方法可以动态预报辽宁省春玉米单产,满足辽宁省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93.
选择优良品质的鸡,对提高其产品质量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选种时对鸡的品种及个体体质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鸡的个体品质,直接影响其抗病、防病能力.下面笔者以海兰、海红蛋用鸡进行简单选择与淘汰的方法为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4.
辽宁省农业干旱频发区首场透雨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3年辽宁省农业干旱易发区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的日期及首场透雨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K检验法,分析了近53年该区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的日期及首场透雨量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农业干旱频发区透雨发生日期较晚,透雨量较少。透雨发生日期和透雨量空间分布均呈东南至北部方向逐渐递减的特征,沿海各站春播期首场透雨量普遍高于内陆地区。区域平均透雨发生日期和透雨量均有年际变化特征,但趋势不明显。各站春播期首场透雨发生日期多呈随时间逐渐提前、透雨量多呈增多趋势,但变化趋势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时段内无透雨过程出现的个例占总数的8.4%,内陆及西部各站较沿海及其他地区更易出现春播期无透雨现象。  相似文献   
95.
<正>1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与停电接火相比,带电接火相对来说既可减少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的占用,又可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显著的优势。对不能进行带电接火的原因进行统计发现,作业现场未满足条件和天气原因是主要影响因素。因天气原因属于不可控因素,所以要提高业扩工程带电接火率,必须从解决现场条件着手。经过调查分析,作业现场不满足带电接电条件有两种原因。  相似文献   
96.
氮磷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掌握玉米适宜的氮磷肥施用量,为吉林省东部春玉米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氮肥和磷肥各5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氮磷水平的配合施用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钾肥施用量相同(K_2O 120 kg/hm~2)的条件下,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且影响效果表现为NP;随着生育期的进行,植株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达到峰值,其中氮磷互作量为N 280 kg/hm~2、P_2O_5 110 kg/hm~2时植株氮素积累量达到峰值,为338.9 kg/hm~2;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提高植株氮素吸收速度和阶段积累量,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且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因素,在K_2O 120 kg/hm~2条件下,施N 280 kg/hm~2、P_2O_5 11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也可使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2796.4 kg/hm~2。  相似文献   
97.
2006年至2009年期间,从广东省各地采集病、死猪的脾脏、淋巴结、或扁桃体,用RT-PCR的方法扩增猪瘟病毒的E2全基因,用国际通用的进化分析软件对这6株病毒进行遗传分型,结果显示这6株猪瘟野毒均属于基因2.1亚群。推测广东省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目前主要以2.1亚群为主。  相似文献   
98.
将果园需肥量的80%放在秋季一次性施人,好处很多,其增产效果非常明显。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
正猪感染某一种疾病后,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许多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精神症状、呼吸症状、皮肤颜色变化、体温变化、排泄物变化等体征指标的各项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可对疾病进行判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病原本身的控制外,还可以通过对疾病症状的治疗使其缓解。然而我们又不能单单对症进行治疗,因为同一症状往往有多种不同疾病都能引起。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症状来判  相似文献   
100.
在12、18和24℃下分别开展自然发酵、混菌发酵和卤水发酵,测定泡菜发酵过程中pH、总酸、盐度、亚硝酸盐及发酵终点时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有机酸含量,结合感官分析,研究发酵温度与发酵方式对哈密瓜幼果泡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2~24℃,温度升高可有效促进泡菜成熟,加快"亚硝峰"出现,提高泡菜中有机酸含量,卤水发酵泡菜成熟时间更早,亚硝酸盐含量偏低,有机酸含量较高,感官评分较好.9种泡菜发酵终点时盐度适宜,均低于5.00 g·kg-1,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20.00 mg·kg-1.其中,18℃卤水发酵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最低(7.16 mg·kg-1)、有机酸含量较高(8.07 g·kg-1)、挥发性风味物质丰富(22种)、感官评分最高(68.62分),在9种泡菜中品质最佳.12~24℃,对于自然发酵和混菌发酵制得的哈密瓜幼果泡菜,升高发酵温度一定程度上提高泡菜品质,而温度对卤水发酵泡菜品质变化影响不明显,其中,卤水发酵为3种发酵方式中最佳发酵方式.研究结果为哈密瓜幼果泡菜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