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H21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H21是一株对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源细菌,鉴定该菌株脂肽类抗菌物质合成基因,检测脂肽粗提物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为应用该菌株防治葡萄灰霉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特异引物的基因组PCR法检测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H21菌株合成脂肽的能力;盐酸沉淀和甲醇抽提法从无菌发酵液中提取脂肽粗提物;排油圈法检测脂肽粗提物的表面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脂肽粗提物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有效中浓度EC50;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对脂肽粗提物洗脱分离,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各组分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能力;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主要抑菌成分的脂肽类型。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脂肽粗提物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选取11对特异引物对菌株BH21基因组扩增,其中7对引物扩增出预期核酸片段;扩增产物经测序、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相关菌株脂肽基因相似度为96%-99%,扩增产物翻译的蛋白与相关菌株的脂肽合成蛋白相似度为96%-100%,表明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H21基因组中含有ituA、bamD、ituC、ituD、fenD、srfAB、yndJ,该菌株具有合成surfactin、iturin及fengycin等多种脂肽类抗菌物质的能力。盐酸沉淀和甲醇抽提从LB无菌发酵液中获得脂肽粗提物,得率为428 mg·L-1。排油圈检测结果显示,脂肽粗提物使橄榄油膜形成排油圈,表明脂肽粗提物具有表面活性。脂肽粗提物对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脂肽粗提物浓度为440 μg·mL-1时,对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为82.8%。根据毒力方程计算,抑制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脂肽粗提物EC50为144.39 μg·mL-1。HPLC分离纯化脂肽粗提物获得6个组分,只有组分BH21-2和BH21-3抑制葡萄灰霉病菌的生长,RP-HPLC色谱图分析表明组分BH21-2和BH21-3属于fengycin家族脂肽。葡萄灰霉病离体叶片试验结果表明,脂肽粗提物浓度为400 μg·mL-1时,对葡萄叶片灰霉病防病效果为100%;脂肽粗提物浓度为220 μg·mL-1时,对葡萄叶片病斑扩展相对抑制率为94.4%。【结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菌株BH21具有合成surfactin、iturin及fengycin等多种脂肽类抗菌物质的基因,该菌株脂肽粗提物对葡萄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在葡萄灰霉病生物防治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2.
为建立小麦叶绿体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检测体系,检测低温胁迫下小麦叶绿体编码基因甲基化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叶绿体编码基因表达的调控模式,以低温敏感型小麦返白系及其对照矮变1号为材料,选取4个在低温条件下两个材料间表达有差异的叶绿体基因petN、trnC、petD和rrn16S,通过亚硫酸盐测序法(BSP-seq)分别测定低温处理后这些基因(TaMET1,TaDRM和TaCMT)启动子的甲基化率,并用qPCR的方法对这4个基因以及预测定位于叶绿体的三个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组总的甲基化水平在低温条件下持续增加,基因间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基因型之间也略有差异。4个基因的表达量与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不同,petN的表达对甲基化比较敏感,低温诱导甲基化率增加,基因的表达量则下调,但其余3个基因的表达与甲基化率的变化无直接相关性。返白系中三个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在低温条件下都呈上调趋势,但矮变1号中的TaMET1与TaCMT基因表达下调。结果为深入研究低温下小麦叶绿体基因甲基化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叶绿体基因的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44.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四氯乙烯(PCE)污染对大豆幼苗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CE胁迫强度的增加,大豆幼苗的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2)、脯氨酸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均呈累积升高的趋势,且均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当浓度达到0.30mg·kg-1时,大豆幼苗体内脯氨酸及GSH含量明显累积;浓度达到30.00 mg·kg-1时,O-·2及MDA含量明显升高,幼苗膜脂过氧化显著;低浓度PCE胁迫会激活SOD与CAT酶的活性,当浓度超过0.30 mg·kg-1时则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45.
对天然橡胶现货和期货的销售过程、交易市场、交易所等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天然橡胶现货和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总结了国际天然橡胶定价中心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46.
木霉-植物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木霉作为是一种重要的生防制剂已经成为化学农药替代化和减量化的主要产品,也是公认的最有前防治病害的目的。随着木霉-植物互作研究的深入,关于互作机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木霉与植物的互作过程包括木霉对植物的感知、木霉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定殖并引起植物的一系列变化等复杂的过程,本文重点对木霉-植物互作过程中木霉在植物中的定殖、木霉和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激素信号传递模式进行综述,以明确木霉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植物病害的机理,明确木霉与植物的互作机制对进一步提高木霉的生防效果、扩大木霉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刘敏  卢红  黄媛媛  荣群  王谦 《北方园艺》2016,(11):142-144
以茶树菇为试材,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实验,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茶树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豆饼粉1.0%、酵母膏0.2%、MgSO_4·7H_2O 0.10%、KH_2PO_40.10%。适宜的茶树菇液体培养条件为起始pH 6.0~7.0、培养温度25~28℃、摇床转速150~180r·min~(-1)。  相似文献   
48.
杂草抗药性的日益严重已成为化学药剂除草应用的一大障碍.本文根据国内外已报道的文献,对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杂草的检测方法,如抗性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比较鉴定法、温室整株植物鉴定法、愈伤组织和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乙酰乳酸合成酶法、酶联免疫测定法和DNA分析技术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合肥市2009年初冬雪灾后园林树种受损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1)受雪压的树种中香樟、杨树、雪松、乌桕、悬铃木平均每株断枝、干数在30枝以上,抗雪压能力很差;朴树、广玉兰、羽毛枫、无患子等平均每株断枝、干数在20~30枝,抗雪压能力差;紫叶李、女贞、国槐、圆柏等平均每株断枝、干数在10~20枝,抗雪压能力中等;白榆、柳树、栾树、蜀桧、池杉、黄连木等平均每株断枝、干数在10枝以下,抗雪压能力较强;(2)常用的15种园林树木中,香樟、悬铃木、雪松、合欢、女贞、紫叶李等在胸径30 cm以下的断枝、干数量较多,平均每种断枝、干数为2 469枝,抗雪压能力较弱;在胸径30 cm以上的15种树种断枝、干数量较少,平均每种断枝、干数为117枝,抗雪压能力较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合肥市园林树种抗雪压能力的差异,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在灾害天气来临时提前做好园林树种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为了研究大棚土壤与大田土壤中细菌多样性的差异,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北省南部地区大棚与大田土壤的14个样品进行测序,并得到了2组样品中的物种组成信息与相对丰度信息。结果表明,在大棚(M1)与大田(N1)土壤样品中,优势菌群的组成基本一致,在门水平有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和芽单胞菌门这7个细菌门类,其中,放线菌门在大田中的相对丰度多,厚壁菌门在大棚中的相对丰度较多。在纲水平有α-变形菌纲、酸杆菌纲、γ-变形菌纲、放线菌纲、Δ-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芽单胞菌纲、纤维粘网菌纲等15种优势菌群,其中,大棚中相对丰度明显增高的是纤维黏网菌纲、杆菌纲和黄杆菌纲等,而相对丰度明显降低的是酸杆菌纲和β-变形菌纲等。在属水平有节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德沃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黄单胞菌属和溶杆菌属6个优势菌群,其中,节细菌属在大田中较多,而芽孢杆菌属、黄单胞菌属和溶杆菌属在大棚中较多。另外,一些具有固氮和降解修复能力的菌群在大田中的相对丰度要高一些。这应该是由大田与大棚不同的种植环境导致的。研究结果对改善耕地土壤,提高产量与抗病能力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