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9篇
  65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51.
保水剂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明保水剂施用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的作用机理,在豫西丘陵旱作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水剂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保水、作物的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提高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促进了生物量的积累、降低了小麦耗水量、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中,60和90 kg/hm2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均较其他处理高,而耗水量最低。播种-拔节期,保水剂用量越高干物质积累越显著;拔节-孕穗期及灌浆-收获期,60 kg/hm2处理较对照增加的干物质量最高;而孕穗-灌浆期,30 kg/hm2干物质量增加最为显著。各生育阶段,除孕穗-灌浆期外,60 kg/hm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最终,60 kg/hm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较对照增产47.4%,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0.6 kg/(mm·hm2)。  相似文献   
52.
农用保水剂作用原理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保水剂应用是一项化学节水抗旱新技术,近年在农业节水方面研究较多、发展较快。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内外保水剂发展现状,研究和提出保水剂作用原理理论体系,结合农用保水剂研制和应用中应注意问题,指出其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为我国未来保水剂研究与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采用盆栽模拟法对保水剂不同应用法,包括土壤上千下湿(深施)、上湿下干(浅施),单侧干旱(侧施)和不施(对照)等,研究高低两种供水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试验结果表明,各种保水剂使用方法对玉米株高都有促进作用,且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渐进干旱下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深施保水剂在充分供水和渐进干旱下较对照提高玉米产量20.6%和74.9%,提高WUE为30.2%和89.0%;浅施和侧施保水剂在渐进干旱下提高玉米产量和WUE分别为41.5%、19.3%和31.1%、35.6%。  相似文献   
54.
为探索环境材料对种植于Pb、Cd污染土壤中的玉米生长、品质的影响, 以及对Pb、Cd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效应, 本文采用温室盆栽方法, 研究了不同环境材料[腐殖质类材料(HA)、高分子材料(SAP)、煤基复合材料(FM)及粉质矿物材料(FS)]及其复合处理对Pb-Cd复合污染土壤中玉米(Zea mays L.)生长、品质及根系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环境材料组合F22(FM+SAP)、F23(FS+SAP)及F32(HA+SAP+FS)能促进苗期玉米生长, 长势好于对照; 所有环境材料处理中玉米地上部粗灰分含量都低于对照, 添加单一环境材料对玉米地上部粗淀粉含量的提高效果高于对照、优于组合; 处理FM、F33(SAP+FM+FS)及F4(HA+SAP+FM+FS)对土壤中Pb固定效果显著, 抑制土壤中Pb向玉米体内迁移; 单一处理FM、FS及组合F33(SAP+FM+FS)对土壤重金属Cd固化效果明显, 抑制土壤中Cd向玉米体内迁移。环境材料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改善, 促进土壤改良, 同时环境材料对阻止土壤重金属向植物体迁移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5.
选取广泛使用的土霉素为模式药物,研究在热带土壤中共存物Cu2、Zn2+对其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u2+、Zn2+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3种热带土壤对土霉素的吸附量.在不同浓度外源重金属存在的情况下,土霉素在热带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均能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且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本研究为全面评价该类兽药抗生素的环境安全性和风险、指导该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开展生态环境的修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6.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和玉米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减轻农田白色污染,加快可降解地膜的应用,采用模拟实验,比较了新开发的3种淀粉基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和水分保持的效应及其对玉米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的土壤5 cm温度明显高于无覆膜对照,土壤10 cm处温度无明显差异,降解膜B的保温性能与普通膜D相当;各覆膜处理的保水性能均高于无覆膜对照,出苗前和幼苗后期各覆膜处理差异不明显,幼苗中期,降解膜B的保水效果明显优于降解膜A、C;3种降解膜和普通地膜对玉米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显著,而对干鲜重的影响差别不大。可降解地膜B可作为普通膜的替代产品投入应用。  相似文献   
57.
在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当地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区域内不同的土地生态适宜型,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即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模式、集约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家园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模式,并指出在这些模式中进行生物多样的恢复与保护,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8.
外源铜和镍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及其老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了外源铜和镍进入田间土壤后的化学形态分布,比较研究了这2种重金属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随老化时间的形态转化和分布.结果表明,外源铜以残留态(40%~60%)和EDTA可提取态(40%)为主;随老化时间,EDTA可提取态、易还原锰结合态及铁铝氧化态向残留态转化;外源镍在酸性红壤中以可交换态(40%)和残留态(30%~50%)为主,在中性水稻土中以EDTA可提取态(30%)和残留态(30%~50%)为主,在碱性潮土中以铁铝氧化态(20%)和残留态(40%)为主.随老化时间,水溶态、可交换态、EDTA可提取态等向残留态转化.土壤pH较低时水溶态和可交换态含量较高,但是同时随老化时间的降低量也明显;pH较高时有利于易还原锰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59.
三种环境材料复合对土壤水肥保持同步增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发基于功能互补的不同环境材料复合对土壤水分和氮磷肥保持增效的同步效应,本文选取保水剂(A)、腐植酸(B)和沸石(C),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探究3种不同环境材料复合对土壤水分和氮磷肥保持同步增效的主次和不同目标的组合优化,最终获得提高土壤水分和土壤氮磷保持增效的最优组合,通过过程分析探讨不同环境材料对土壤水肥保持的效应机理。结果表明:3种环境材料复合对土壤水分和氮磷肥保持增效有明显效果,对水分保持和氮磷肥同步增效的最优组合为A3B3C2(即保水剂、腐植酸和沸石添加量为1.5、1.5 g·kg~(-1)和9.0 g·kg~(-1)),该组合相比CK的土壤水分淋出量减少3.5%,氮素淋出量减少12.1%,磷素淋出量增多65.5%;比较发现,沸石对土壤淋溶液p H和EC值影响最大,保水剂居中,腐植酸作用最小;3种环境材料的添加可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具有改良土壤的效应。研究结果为新型肥料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0.
三种环境材料对土壤水肥保持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柱淋溶实验方法,探究了土壤保水剂、腐植酸和沸石对土壤水分保持、控氮释磷的效应,通过过程分析探讨水肥保持增效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对土壤水分保持效果最明显,沸石对氮肥保持和磷肥活化效果最好,在一定范围内随添加量增多效果有增强趋势且效果持久;当保水剂添加量为2 g·kg~(-1)时,土壤水分淋出量相比CK减少4.4%,腐植酸添加量为1.0 g·kg~(-1),氮素淋出量相比CK减少17.4%,沸石添加量为12 g·kg~(-1)时,磷素淋出量相比CK增加68.0%;沸石添加量为9 g·kg~(-1)时,氮磷肥同步增效最好,相比CK,土壤氮素淋出量减少25.1%,磷素淋出量增多29.2%。研究表明,三种环境材料施用对土壤水肥保持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