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5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2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随着大量基因序列的产生,植物基因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转向功能基因组研究,随之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相继建立。茶树庞大而复杂的基因组,使得茶树功能基因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就茶树在应用这些新技术研究功能基因组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2.
‘鸿雁13号’是从‘铁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分离系统选育出的茶树新品种。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适制高香乌龙茶和绿茶。制乌龙茶,茶香浓郁高长,汤色金黄明亮,滋味浓厚鲜爽;制绿茶,外形翠绿,香气高爽,滋味浓爽,汤色黄绿明亮。  相似文献   
43.
对云南白莺山地区12 种类型古茶树资源共60 份材料进行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聚类图分析这12 类茶树的亲缘关系,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白莺山古茶树资源的起源与演化、加快珍稀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 类古茶树可分为2 大类和4 小类,野生型的本山茶与3 个半野生型的黑条子茶、二嘎子茶和大叶本山白芽口茶归为第Ⅰ类,为乔木或小乔木,树型高大,芽叶茸毛无或稀少,叶片大,角质层较厚,栅栏细胞1 层,石细胞多且粗大;其他8 个类型归为第Ⅱ类,其中4 个栽培类型包括勐库大叶茶、勐库小叶茶、白芽子茶和豆蔑茶归为第Ⅱ-a 类,为小乔木或灌木,芽叶茸毛较多,叶片栅栏细胞1~2 层,石细胞少且小;柳叶茶、贺庆茶、藤子茶3 个半野生类型资源归为第Ⅱ-b 类,为灌木,树型开张,芽叶茸毛中等,中叶,具有1~2 层栅栏细胞,石细胞少且小;红芽茶单独成第Ⅱ-c 类,为半野生型灌木,芽叶呈鲜艳紫红色,大叶,石细胞形态和大小多样。  相似文献   
44.
该文通过制备耐酸型絮凝剂,以酸析絮凝法处理蔗渣制浆黑液高效回收木质素。首先以木薯淀粉、5-羟甲基糠醛以及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主要原料制备交联阳离子淀粉(cross-linked cationic starch,CLC-St),然后以CLC-St为骨架与丙烯酰胺在引发剂作用下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交联阳离子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cross-linked cationic starch grafted polyacrylamide,CLC-St-PAM)絮凝剂,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CLC-St-PAM进行结构和形貌分析。结果显示,交联阳离子淀粉分子与丙烯酰胺成功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接枝产物呈现为无定形的聚集态。以CLC-St-PAM为絮凝剂处理p H值为2~7间的蔗渣碱法制浆黑液,系统考察了p H值、CLC-St-PAM用量等因素对木质素的回收率、滤液中酸溶木质素含量和化学耗氧量(COD)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析-絮凝处理可以有效的去除制浆黑液中的酸不溶木质素、酸溶木质素以及COD,在p H值为2时投入0.015 g/L的CLC-St-PAM,木质素回收率高达89.02%±0.54%,COD去除率也达69.06%±1.42%;同时,酸溶木质素质量浓度由原来的(0.561±0.021)g/100 m L下降至(0.187±0.008)g/100 m L,黑液由原来的棕黑色变为清澈的淡黄色。不同p H值回收得到的木质素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结果表明酸析-絮凝过程中首先析出来的是相对纯净的木质素分子,随着体系p H值的进一步下降,更多与半纤维素通过稳定的共价键形成的木质素-半纤维素复合体也逐渐沉淀析出。  相似文献   
45.
高香红茶品种“英红5号”化学品质与区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性系大叶红茶新品种英红5号综合分析了省内不同区域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属乔木型大叶早芽种,适种区域为北纬20°-24°,东经110°~113°,极端低温-3℃地区种植。主要性质表现为一芽二叶生化物质丰富,制红茶品质优,花香显,总评比云南大叶高2—4分。其红茶含有7类42种香气物质,香气物质总趋势与云南大叶相似。其中醇类香气物质最高,占香气总物质的67.15%,产量比云南大叶高出11.83%~47.20%,对寒、旱及主要抗性较强,适宜广东茶区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46.
广东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地处华南中心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地方品种和野生茶资源,如粤北的白毛茶、粤东的高香型凤凰单丛、粤中的可可茶、粤西的白云茶以及分布在各茶区的客家中小叶茶资源和特色苦茶等。经过几代茶人的努力,目前收集和保存了1200多份茶树种质资源,为茶树品种的创新选育、深加工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7.
广东是大叶种茶区,茶树繁育主要采用无性系扦插育苗技术,介绍了大叶种茶树无性系苗木育苗技术规程,包括选地、苗床制作、母穗培养、扦插、苗圃管理、茶苗出圃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8.
研究了高花青素茶酒酿造工艺参数的选择,用黄酒、普洱茶作原料的处理对高花青素茶酒品质的品质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高花青素茶配比为2%,黄酒含糖量20%以下有利于酵母的繁殖,加入少量的醋酸和普洱茶使酵母繁殖旺盛酒色美艳;最后总结出高花青素茶酒最佳酿造工艺流程,并对其产品品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9.
新选育的丹凤、红叶1号、红叶2号、红叶14号等4个高花青素茶树新品种属乔木型或小乔木型,早芽种,生长势强,幼嫩芽叶呈紫红色,芽叶较粗壮,持嫩性强。产量高,品比试验2年平均每667m2年产鲜叶120.1~129.0kg,比云大淡绿对照种高10.9%~19.7%,1芽2叶生化成分含量丰富,花青素含量1.59%~2.70%,高于常规绿茶对照种云大淡绿15~26倍。适制高花青素型保健绿茶,成品茶外形乌紫润亮,汤色深紫红色,香气高长持久呈果香型,滋味醇厚鲜爽,叶底紫红明亮,具有特殊香味,品质综合评分比对照种高2.7~6.0分,新品系栽培适应性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0.
多年选育结果表明:鸿雁9号属小乔木型,中叶早芽,无性系新品种。树姿呈开张状态,树幅扩展能力强。产量特高,品比试验3年平均产量比对照福建水仙增产84.1%,在四个跨省区试点产量表现均较好,分别比对照种黄棪增产4.97%、14.65%、56.32%和180.46%。适制高花香乌龙茶和花香绿茶,品质优异。高香乌龙茶香气浓郁持久,滋味浓滑爽口,汤色橙黄明亮,感官审评比福建水仙高8.3分,全国区域试验品质审评结果表明与对照种黄棪相当;花香绿茶外形绿润,滋味浓爽,香气高显花香,汤香突出,品质明显优于国家级绿茶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该品种抗寒旱和抗虫能力较强,扦插育苗与种植成活率高,适宜广东、湖南、广西、福建等省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