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9篇
  5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1.
水稻结实期根系活性与稻米垩白形成的相关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垩白不同的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和盆钵试验。结果表明,垩白不同的品种,其结实期根系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垩白米率、垩白度与结实期根系活性呈负相关。在根系活性指标中,库容根活量与垩白的关系最密切,而根系α 萘胺氧化力、颖花根活量与垩白的相关性较低。在抽穗期施用硝态氮肥,可以明显提高根系活性,减少垩白。抽穗期施用呼吸抑制剂叠氮化钠,导致多垩白品种GD9501的根系活性大幅度下降,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大幅度提高;但少垩白品种青六矮表现相反。不同药剂处理下,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分别与抽穗后10 d的根系活性呈显著(r=-0.8567*)和极显著(r=-0.9211**)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形态和力学机理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力学性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为水稻抗倒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依据。【方法】以常规籼稻银晶软占为材料,设置4个氮水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形态和力学性状的影响及其与倒伏指数的关系。【结果】施氮影响水稻茎秆的形态和力学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增加,重心上移,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充实度下降,抗折力和弹性模量减小,茎秆倒伏指数增加,抗倒伏能力下降。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节间长度呈正相关,而与基部节间充实度、抗折力及弹性模量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伏指数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趋势。【结论】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和基部节间充实度等形态性状,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等力学性状,是影响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3CCD摄像机的水稻农学参数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农学参数的估算是调控水稻生长、预测水稻产量的重要基础和根据。该文以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大丰农场水稻研究所的稻田为研究对象,根据植物反射光谱的特性,研究3CCD摄像机水稻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长、叶宽、株高、产量等农学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分蘖期农学参数不适于用3CCD摄像机估算;叶面积指数在分化期估算最准确;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产量均在抽穗期估算较好;3CCD摄像机不适用于大面积水稻株高、剑叶长、剑叶宽等外部特征的估算。该文为CCD摄像机的水稻估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农荣  张旭 《杂交水稻》1997,12(5):23-25
研究了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GD2S、N12S、N18S和133S在不同光长和光强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8h超短光照能明显提高光温互作型核不育系N12S和温敏型核不育系133S的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对温敏型核不育系培矮64S和GD2S也有影响,但不显著,可能由于高温效应掩饰了超短光长的作用。用不同光强对两用核不育系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不同光强下的育性变化不明显,说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变化与光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氮肥减量后移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氮肥减量和后移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2014 年早季、晚季,设置 不施氮肥(T1)、习惯施肥法(对照,T2)和 2 个氮肥减量后移处理〔三控施肥法(T3)、氮肥重度后移(T4)〕 共 4 个处理,测定水稻群体动态、物质生产、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等指标。【结果】与 T2 处理相比,早季 T3、 T4 处理稻谷产量分别增加 8.8% 和 12.0%,晚季分别增加 12.7% 和 18.4%。早晚两季,T3、T4 处理总吸氮量、 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肥生产力均较 T2 处理显著提高。T3、T4 处理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在穗 分化前比 T2 处理缓慢,此后则大幅加快。T3、T4 处理分蘖成穗率较 T2 处理分别提高 5.5~6.8、18.3~19.4 个百 分点。与 T2 处理相比,抽穗期 T3、T4 处理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 11.5% 和 35.4%,叶片含氮量分别提高 27.7% 和 50.8%;早季库容分别扩大 12.7% 和 19.4%,晚季库容分别扩大 18.3% 和 47.6%。与 T3 处理相比,T4 处理产 量早季、晚季分别增加 3.0% 和 5.0%,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 11.5、13.9 个百分点,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含 氮量分别增加 21.5% 和 18.1%,库容分别扩大 6.0% 和 24.8%,但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分 别提高 8.0% 和 26.0%。【结论】氮肥减量后移使水稻源和库显著扩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几个两系法高产杂交组合的光能利用率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998年早、晚季 ,在广州测算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培矮 6 4S/E32、培矮 6 4S/931 1、粤杂 1 2 2和常规优质高产品种粤香占和高产品种特三矮 2号的光能利用率。结果显示 :早季稻的平均光能利用率为 0 .996 %±0 .0 5 9% ,晚季稻为 0 .843%± 0 .0 2 9% ;早季以培矮 6 4S/E32光能利用率最高 ,达 1 .0 6 2 % ,晚季以培矮 6 4S/931 1最高 ,为 0 .877%。  相似文献   
17.
水稻灿型核不育系培矮64S、GD-1S、GD-2S和N25S对光周期反应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季的不同周期处理下,N25S既表现出第一光周期反应、又表现第二光周期反应特性;GD-1S仅表现第一光周期反应,而培矮64S和GD-2S均不显示两个光周期反应特征;在秋冬季温室较低温条件下,培矮64S的两个光周期反应均有表达,说明两个光周期反应表达所需的条件是不完全一致的。一般而言,低温下的光周期反应明  相似文献   
18.
对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粤杂122苗期、分蘖盛期、第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的株型结构进行调查分析表明,粤杂122与对照培杂67比较,生育前、中期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表现秧苗素质好,植株生长迅速,出叶速度快,分蘖优势强,功能叶叶片较长且窄,叶片开张角较大、叶面积空间较大;生育后期则表现为最后3片功能叶叶片较长且窄、剑叶直立,有效穗数较多,穗数、粒数、粒重较均匀,千粒重较大等特点。认为上述形态性状可作为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的株型结构特征,在育种和栽培实践中加以应用;粤杂122不同生育时期株型结构的性状值可作为华南两系超级杂交稻动态株型结构育种与栽培实践中,不同生育期形态性状选汰以及群体结构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稻草覆盖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 设置覆盖还田和不还田2种稻草还田处理, 4种氮肥处理, 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 研究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草还田显著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其总吸氮量比稻草不还田处理增加13.7%~20.3%, 但对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影响不大。与稻草不还田处理相比, 稻草还田处理的水稻在分蘖中期(MT)、穗分化始期(PI)和抽穗期(HD)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实地养分管理(N1)的MT时期除外]。稻草还田可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RE)、农学利用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两年平均, 稻草还田处理的RE比稻草不还田处理提高8.23个百分点, 相对提高23.4%, 达极显著水平。AE、RE、PFP与MT~PI期间的吸氮量呈正相关, 其中AEPFP达极显著水平。RE与HD~MA期间的吸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MT施氮、促进MT~PI期间的氮素吸收对提高AE、REPFP有重要意义。创造条件增加抽穗后的氮素吸收, 对于提高RE、减少氮肥损失和面源污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对5个高产水稻品种(组合)营养生长后期到籽粒完熟共8个生育期的顶叶饱和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顶叶饱和光合速率均在营养生长期或幼穗分化早期时最大,而在经济器官形成的中后期和经济器官充实期则不同程度地下降;在经济器官形成和充实的主要生育期内,顶叶叶绿素含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营养生长后期。表明由光合产物源流库关系不协调引起的光合作用反馈抑制是经济器官形成和充实的主要生育期内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