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44篇
基础科学   217篇
  17篇
综合类   593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1.
【目的】比较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 Kuntze)和德国补血草(Limonnium tataricum)的耐盐能力。【方法】以中华补血草和德国补血草为试材,设置1.66 (对照CK),4,6,8,10,12,14 mg/g NaCl胁迫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2种补血草的生长情况及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电解质外渗率等指标变化,并比较2种补血草叶片的盐腺分布特征。【结果】在1.66~8 mg/g NaCl胁迫下,2种补血草植株外部形态无明显变化;在10~14 mg/g NaCl胁迫下,随盐胁迫程度的加剧,2种补血草盐害症状加重,且德国补血草比中华补血草盐害程度深,出现盐害症状时间早。在 1.66~10 mg/g NaCl胁迫下,2种补血草叶片中的MDA含量变化小,德国补血草在NaCl含量为12 mg/g时、中华补血草在NaCl含量为14 mg/g时,MDA含量上升;SOD活性均随NaCl含量的增加而先升后降,中华补血草增幅大,而德国补血草降幅大;2种补血草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均随NaCl含量的增加而总体呈上升趋势,德国补血草上升幅度大。中华补血草叶表皮分布的盐腺直径极显著小于德国补血草,分布密度极显著大于德国补血草,盐腺面积所占比例较德国补血草大。【结论】中华补血草能耐NaCl含量为14 mg/g的土壤,德国补血草能耐NaCl含量为12 mg/g的土壤,中华补血草的耐盐性强于德国补血草。  相似文献   
112.
为了得到纤维素酶协同超声波法提取苦瓜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法(RSM)探讨了超声波功率、酶量、料液比、时间、pH值和温度等因素的优化组合,通过建立二次回归模型,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 超声波功率390W、纤维素酶量3500U/ g(酶活200U/mg以上)、料液比1∶38、时间40min、pH值5、温度56℃。在此工艺条件下,苦瓜多糖的提取率为211%,比热水浸提法、超声波法、纤维素酶法分别提高了7.8%、13.5%、7.7%。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协同超声波法是提高苦瓜多糖得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3.
试验共选用(110±5)日龄健康湛江鸡10只,采用微循环观察仪对胸腺进行活体观察,通过做血管透明标本和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微血管总体走向、血管细微结构等.结果表明:胸腺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于迷走动脉,该动脉起自颈总动脉干的细小分支,其主干延伸至颈部内脏和颈中段的被皮,沿途再分支进入胸腺.该分支进入胸腺后,在接近腺体的中央部位发散形成血管树,经过实质形成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垂直朝向胸腺表面,或加入浅表的毛细血管丛,或伴随这些毛细血管丛一段距离后返回髓质,形成毛细血管袢.微动脉分支组成不规则的毛细血管网,汇聚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加入到皮髓交界处的静脉中,汇入腺体表面的血管,进而在胸腺附近构成静脉树,汇集入胸腺静脉最后注入到颈浅静脉.  相似文献   
114.
【目的】研究阿拉善荒漠区小毛足鼠的繁殖特征及其对种群的调节作用。【方法】于2006-2011年每年4、7、10月上旬,采用铗日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调查期间,在该研究区共捕获小毛足鼠502只,其中雌性253只,雄性249只,其平均雌雄性比为1.02±0.22、平均怀孕率为(37.63±14.70)%、平均胎仔数为(5.64±1.5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3.07±34.29)%、平均繁殖指数为0.77±0.17。小毛足鼠捕获数量与平均雌雄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P0.01),与平均睾丸下降率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5)。【结论】在阿拉善荒漠区小毛足鼠的繁殖特征参数中,雌雄性比和雄性睾丸下降率对其种群调节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5.
116.
【目的】克隆山葡萄(Vitis amurensis)CBF1转录因子基因(VaCBF1),为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及其在植物抗寒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植物CBF基因AP2/EREBP保守区设计1对简并引物,利用PCR法从山葡萄cDNA中扩增VaCBF1基因的中间片段。再根据中间片段区域设计2对特异引物,采用反向PCR法扩增VaCBF1基因的5′端和3′端序列。将中间片段与5′端和3′端序列拼接后得到山葡萄VaCBF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据此设计1对特异引物,PCR扩增VaCBF1基因编码区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山葡萄VaCBF1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干旱、低温、盐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地从山葡萄中克隆得到VaCBF1基因cDNA全长序列,其长度为762bp,编码253个氨基酸,在GenBank注册号为DQ517296。同源性分析证实,VaCBF1属于CBF转录因子家族。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低温胁迫可以诱导山葡萄VaCBF1基因高表达,而该基因的表达不受盐及干旱处理诱导。【结论】首次从山葡萄中克隆了VaCBF1基因,并证实该基因参与了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应答。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明确新疆克拉玛依种植的瓜尔豆(Cyamopsis tetragonoloba L.)新爆发的细菌性病害的病原,以防止该病害在新疆瓜尔豆上进一步扩散和蔓延,保证该地区瓜尔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从新疆瓜尔豆产区采集发病叶片、茎干及豆荚等组织进行病菌分离,对分离后的菌株采用喷雾法和针刺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并根据采集地点、田间发病症状和发病组织的不同,选取9个代表菌株观测其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同时选取3个代表菌株进行16S rDNA测序。【结果】该病害在整个瓜尔豆生长季均可以发生,危害叶片、茎干、叶柄、荚柄、豆荚和种子,造成叶枯、落叶、茎干爆裂、顶枯、豆荚和种子不能成熟或变黑坏死。从发病植株上共获得21个具有致病性的细菌菌株,菌株的致病性表现与田间症状基本一致。9个代表性菌株在YEPG培养基上培养72 h后形成淡黄色奶油状的圆形菌落,在KB培养基上无黄绿色荧光反应;均为革兰氏阴性、杆状、严格的好氧型细菌;烟草过敏性坏死反应均为阳性;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耐盐性表现为耐20~30 g/L NaCl。选取的3个代表菌株的16S rDNA 序列与Xanthomonas axonopodis菌株XV 938的同源性达99.95%。【结论】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确定为地毯草黄单胞菌瓜尔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yamopsidis),该病害确定为瓜尔豆细菌性疫病。  相似文献   
118.
【目的】研究粉煤灰和Ca(OH)2处理高氟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高氟工业废水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配制的氟离子质量浓度为10 000mg/L的NaF溶液为研究对象,研究投加量、pH、反应温度、平衡时间对粉煤灰和Ca(OH)2处理高氟废水效果的影响,并对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验证。【结果】粉煤灰处理高氟废水的最佳条件为:pH=2,粉煤灰投加量为300g/L,温度40℃,振荡30min,此条件下氟离子去除率可达99.6%;Ca(OH)2处理高氟废水的最佳条件为:pH=1~2,Ca(OH)2投加量为30g/L,温度20℃,振荡15min,此条件下Ca(OH)2对氟离子的去除率可达99.96%。在粉煤灰最佳条件下处理强酸性高氟工业废水(pH<2,氟离子质量浓度为6 109mg/L),氟离子去除率仅为54.5%;在Ca(OH)2最佳条件下处理相同的强酸性工业废水,氟离子去除率为99.97%,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结论】获得了粉煤灰和Ca(OH)2处理高氟废水的最佳条件,以Ca(OH)2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粉煤灰。  相似文献   
119.
自驾车旅游在国内市场的兴起,引起旅游者对这种新兴旅游方式的关注,同时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的战略中,也开始寻求自驾车旅游开发的自身潜力。在借鉴国外自驾车旅游理论框架基础上,建立自驾车旅游开发要素模型,并提出开发的一般思路与步骤;通过对霍山自驾车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得出资源依托型旅游城镇发展自驾车旅游的结论和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20.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针茅草颗粒对乌珠穆沁羊采食和反刍行为的影响,为针茅草颗粒生产原料适宜含水量、粘合剂添加量和颗粒直径等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条件(原料含水率为12%~14%,14%~16%和16%~18%;颗粒直径为3,6和8mm;粘合剂添加量为1%,3%和5%)制备的针茅草颗粒对乌珠穆沁羊进行饲喂试验,对其采食和反刍行为进行观测。【结果】舍饲条件下,饲喂针茅草颗粒羊的平均昼夜采食时间302.18min,昼夜总反刍时间平均为377.43min,昼夜反刍周期19.40个、昼夜每个反刍周期持续时间22.51min,每个反刍周期逆呕食团27.37个,昼夜反刍食团咀嚼总次数为20 672.64次,2个食团吞咽平均逆呕间隔时间5.13s,每个食团的咀嚼次数为54.57次,咀嚼时间为60.23s。【结论】针茅在粉碎粒度为6mm、颗粒直径为8mm、原料含水率为14%~16%、粘合剂添加量为3%条件下加工成草颗粒,乌珠穆沁羊最喜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