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330篇
林业   457篇
农学   373篇
基础科学   328篇
  304篇
综合类   2382篇
农作物   376篇
水产渔业   179篇
畜牧兽医   1236篇
园艺   435篇
植物保护   182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陕西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陕北(榆林)、关中(宝鸡市、扶风县)、陕南(洋县)等地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进行了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分离到4株IBV(定名为YL-04、BJ-04、FF-04、YX-04),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血凝性、血凝抑制性、致病性、鸡胚矮小化等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4株病毒经1%胰酶处理后的各代病毒尿囊收集液均可凝集鸡红细胞;IBV标准阳性血清可特异性的抑制其凝集性;回归试验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病毒传代物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分离到的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临床表现为致肾脏病变的组织嗜性,证明以上地区鸡群发病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2.
自2003年6月份以来,在我国北方肉鸡饲养基地普遍流行了一种主要侵害肉仔鸡的疾病,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HSMS)。HSMS发病日龄集中于10~18日龄.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高死亡率,病鸡头部震颤、运动失调、昏迷、失明、死亡。先后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河北、山东等省进行调查.发现HSMS在这几个省的很多肉鸡饲养区广泛存在。对发生该病的259个肉鸡饲养户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与祖代种鸡没有关系.病原可能来自受污染的父母代种鸡场。平均发病率为17.9%。发病鸡群血糖浓度极显著的下降。从2个发病鸡群的病鸡肠道内容物中观察到病毒颗粒.病毒呈多形性.有囊膜,直径约80-100nm,表面有棒状纤突,长约10-20nm.与冠状病毒类似。  相似文献   
73.
一、正确接产产房要用2%~3%来苏水消毒,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安静的环境。待产母牛要提前牵入产房随时观察,专人看护,以便及早发现准备接产。首先,要确定胎位是否正常,再根据母牛体况,从而正确决定接产方式。如果出现胎位逆向、个体太大或双胎情况,应及时考虑是否要进行剖腹产手术。在接产过程中要避免小牛长时间产不出造成窒息,也要避免羊水或黏液被小牛吸入口腔。小牛出生后,要立即用毛巾或干净柔软的稻草将犊牛鼻腔、口腔内的黏液擦净,以确保小牛呼吸道通畅。如果犊牛已吸入黏液而造成呼吸困难时,则用手轻轻拍打犊牛的胸部,促其呼吸;严重者…  相似文献   
74.
为了弄清近五年我国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64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统计了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和机构分布状况,以及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五年来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在作者、机构分布的特点,以及该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的热点变化及未来趋势。该研究结果能了解我国近五年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为同行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5.
氨气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对肉鸡呼吸道黏膜及眼角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家禽舍内的多种有害气体中,氨气的危害最大,氨气刺激不仅会引发家禽多种呼吸道疾病,还能导致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及其发病率的提高,严重降低家禽的生产性能,高浓度氨气还会引起机体中毒,甚至引起死亡。文章从氨气的产生,氨气对肉鸡的健康、行为、生产性能、血液生化、免疫机能、内分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6.
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和地衣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功能、肠道微生物数量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4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35 mg/kg抗生素(D1组)、200 mg/kg姜黄素(D2组)、1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D3组)和200 mg/kg姜黄素+1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D4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D1组平均日增重及末重均显著高于D2、D3组(P0.05),而与D4组差异不显著(P0.05);D1、D4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和D1组相比,D2、D3和D4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D3组除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溶菌酶活性(P0.05);D2、D3和D4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D4组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1和D4组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D4组的脾脏和法氏囊指数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姜黄素和地衣芽孢杆菌单独或联合使用均能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环境,联合使用的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7.
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刺参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然纳潮、微孔曝气、养水机池塘不同水层初级生产力及其相关参数的研究,分析养水机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水质调控方式池塘,初级生产力年均值、P/R值均以养水机池塘最高,微孔曝气池塘次之,自然纳潮池塘最低。养水机池塘、微孔曝气池塘、自然纳潮池塘的初级生产力年均值分别为(6.22±0.54)、(5.37±0.60)、(4.69±0.53) gO2/(m2·d)。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养水机池塘30~50 cm水层和50~100cm水层初级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而微孔曝气池塘和自然纳潮池塘这两水层之间初级生产力差异显著,且养水机池塘50~100 cm的水层初级生产力显著高于微孔曝气和自然纳潮池塘。研究表明,养水机能显著提高刺参池塘50 cm以下水层的初级生产力,缩小上层和下层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池塘水体总初级生产力,为刺参饵料和池塘物质快速循环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78.
为解决农户传统水肥一体化灌溉方式中存在的施用营养液浓度均匀性差、劳动强度大、过量施肥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与膜下微喷灌高灌溉流量特性相匹配的大吸肥量、低成本的轻简水肥一体机.通过自主设计的性能测试平台对其吸肥性能进行了测试,从而确定了吸肥泵的安装位置.为验证该水肥一体机应用效果,首先检测了应用水肥一体机和传统方式下灌溉...  相似文献   
79.
方竹种植是昭通市及水富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开展方竹母竹移植造林与1年生苗造林成活率对比试验,探讨了造林中苗木采购管理、苗木培育、苗木采挖、苗木运输的相关技术措施,对进一步加强造林项目管理,尤其是苗木采购合同的管理,种苗培育和管理,促进竹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0.
蝗虫灾害是人类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对农牧业、环境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关蝗虫学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60年前,通过改治结合,我国控制了大规模的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蝗灾发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0年过去了,中国蝗虫学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文主要综述了最近60年中国蝗虫学研究的发现与创新,展示蝗虫分类学、生态学、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以及蝗虫控制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是世界昆虫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30年,我国科学家深入揭示蝗虫两型转变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飞蝗的综合生物学研究积累使飞蝗成为继果蝇之后又一个昆虫模式系统。更重要的是,我国科学家开发的真菌生物农药和群聚信息素可以作为重要的防治手段用于蝗灾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