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7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9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摸清长×(约×陆)三元杂猪在桂平的适应情况,以及三元杂与二元杂之间的生长差异,本文作者组成一个联合调查组,于1998年6月2日至11日,对市内8个乡镇16个村屯,59户养猪户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生长情况1.1初生重随机调查二...  相似文献   
32.
猪胎儿成纤维细胞SOD1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模式生物衰老机制的过程中,发现衰老受某些特定基因的调控。为研究细胞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SOD1) 在不同代数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差异表达,本试验收集正常传代生长的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代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分别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代数猪胎儿成纤维细胞SOD1的表达。结果表明猪SOD1在第5代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随着细胞代数的增加,表达量逐渐下降,到第70代表达量为最低。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为丰富猪的分子生物学提供新素材。  相似文献   
33.
脂酰氨基酸是一类脂肪酸和氨基酸缩合生成的内源性化合物,在镇痛抗炎、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讨脂酰氨基酸对骨骼肌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鼠(Mus musculus)成肌细胞(myoblast cell line,C2C12)为对象,分别采用细胞计数检测法和肌酸激酶活性分析油酰甘氨酸(N-Oleoyl glycine,OLGly)对C2C12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水平的影响.同时用qRT-PCR检测了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和生肌调节因子5、成肌素的mRNA表达水平.并且,本实验一方面测定了细胞总蛋白含量,另一方面采用Westem blot法检测嘌呤霉素掺入水平,分析了蛋白质沉积相关蛋白以及蛋白质降解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无水乙醇对照组相比,基础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2、2和20 μmol/L OLGly对C2C12细胞的数目、肌酸激酶活性以及增殖和分化标志基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影响;而蛋白质合成研究结果表明,OLGly可以剂量依赖性提高细胞总蛋白含量(P<0.05),此外,研究还发现,在OLGly处理组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蛋白和核糖体蛋白亚型6(ribosomal protein subunit6,rpS6)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升高(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OLGly对蛋白质降解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影响.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见,OLGly能促进C2C12细胞蛋白质合成,但对其增殖和分化无明显影响.究其机制,可能与ERK和rpS6的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有关.研究结果为研制调控肌肉发育和蛋白质沉积的新型功能性调控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4.
猪胰多肽粗品对小鼠生长及血浆FT3和FT4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周龄的雄性昆明小鼠90只随机分为5组,Ⅰ组为对照组,每天每只灌服0.2mlPBS。Ⅱ、Ⅲ、Ⅳ组分别灌服0.2ml不同浓度的猪胰多肽(PPP)粗品,剂量分别为4μg、12μg、36μg,V组灌服等量胰岛素注射液,剂量为0.002IU。观察PPP对小鼠生长、血浆中游离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试验期3周。结果表明:用PPP精品处理的Ⅱ ̄Ⅳ组小鼠的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Ⅱ组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组的血浆FT3浓度和FT4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给小鼠灌服一定剂量的猪胰多肽粗品对昆明小鼠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5.
链球菌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由多种链球菌引起,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且猪的易感性较高。其病原体为多种溶血性链球菌。链球菌都旱链状排列,为革兰氏阴性球菌。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在猪常发生化脓性淋巴结炎、败血症、脑膜炎及关节炎,其中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中猪,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多见于仔猪。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猪均可带菌,当它们互相接触时,可通过口、鼻、皮肤伤口而传染。  相似文献   
36.
上海郊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系统最优综合评价模型,对上海郊区1995~2004年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22个指标进行了分析,并按综合指标的大小进行了排序,最后对上海郊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出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7.
为明确禾草内生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互作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发育及叶斑病的影响,设置禾草内生真菌处理(由带有和不带禾草内生真菌种子建立)、AMF(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和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处理及不接菌处理(对照),并在植物生长6周后接种或不接种多年生黑麦草叶斑病病原菌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测定各处理多年生黑麦草的发病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AMF侵染率、P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2周后,多年生黑麦草叶斑病的发病率为25.00%~38.75%,禾草内生真菌和幼套球囊霉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年生黑麦草的发病率,二者共同作用时发病率显著降低了35.48%。禾草内生真菌与AMF互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并促进P吸收和植物生长,二者的互作效应因禾草内生真菌与AMF组合而异,但均优于二者单独使用时的效应,其中禾草内生真菌与幼套球囊霉互作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及叶斑病防治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8.
不同喷雾助剂对稻田除草剂减量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开展了β助剂、迈丝、益泽、激健4个喷雾助剂对氰氟草酯和灭草松的减量使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使用100 g/L氰氟草酯乳油防除稻田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时,分别添加β助剂、益泽、激健3个喷雾助剂均可降低其使用量30%,添加迈丝可降低其使用量20%;使用480 g/L灭草松水剂防除多花水苋Ammannia multiflora、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和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等杂草时,添加β助剂可降低其使用量30%,分别添加迈丝、益泽、激健3个喷雾助剂均可降低其使用量至少20%。两种稻田常用除草剂减量20%~30%后添加喷雾助剂施用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别以蓝塘猪作为父本和母本与长白猪杂交,比较其F1代胴体和肉品质的差异.【方法】以广东地方品种蓝塘猪与外来品种长白猪为模型,采用正反交试验分别获得杂交F1代,即蓝×长猪和长×蓝猪,并采用相同日粮饲养至180日龄,比较蓝×长猪和长×蓝猪的生长性能.试验结束后每个品种分别选择接近平均体质量的8头肥育猪(公母各半),屠宰测定其胴体性状,并分析背最长肌的肉品质性状和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水平差异.【结果和结论】蓝×长猪和长×蓝猪的胴体性状无明显差异.但从肉品质来看,蓝×长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长×蓝猪,而且公猪显著高于母猪(P0.05).蓝×长猪花生四烯酸(C20∶4)的比例显著高于长×蓝猪,但杂交后代肌纤维类型和肌苷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品种和性别间MyHC-I、MyHC-IIa、MyHC-IIb和MyHC-IIx基因mRNA表达均无显著差异.由上述结果可知,以蓝塘猪为父本、长白猪为母本得到的杂交F1代肌内脂肪含量和花生四烯酸比例均较高,说明蓝×长猪可能具有更优的肉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0.
采用MTT比色法、RIA法和相对半定量RT-PCR法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人工合成胸腺素α1(Tα1)对离体培养的鸡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用1和10 μg·mL-1的Tα1处理细胞36 h,能显著增加由ConA诱导24 h的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率,显著提高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的含量(P<0.05),而对IL-6的分泌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发现,在10 μg·mL-1 Tα1处理淋巴细胞36 h后用ConA诱导12 h,对淋巴细胞IL-2和IL-6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 提示Tα1可通过促进IL-2的分泌,进而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而且其可能主要在基因转录后翻译水平上对IL-2分泌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