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6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2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在低温和常温干燥条件下,密闭贮藏过程中种子脂肪酸组成分含量、含油量及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增加,甘蓝型油菜种子油酸、二十碳烯酸、芥酸的含量逐渐增加,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下降,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冷藏1~5年里脂肪酸成分含量变化较快,之后变化缓慢;低芥酸材料在贮藏过程中芥酸含量增加速率高于高芥酸材料。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种子含油量逐渐下降,含油量高的材料下降更快;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下降,后者下降幅度大;在同样冷藏条件下,套帐自交的种子比开放授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下降均快且幅度大,而常温贮藏的开放授粉种发芽能力下降速度明显比冷藏的快,6年后发芽率几近于零。  相似文献   
112.
以杂交油菜苏优3号为材料,研究去枝、疏花处理对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枝,蔬花后,主轴,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千粒重显著增加,角果宽度和长度亦增加,去枝后单株千粒重增加16.61%,疏花后单株千粒重增加14.05%,均达极显著水平,去枝后单株产量下降,下降幅度最高为9.77%,达极显著水平,每个花序疏花5朵,单株产量增加0.38%,增产不显著,疏花10朵以上则单株产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3.
甘蓝型油菜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籽粒质量是油菜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A-D Test模型对496份油菜的籽粒质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9个显著位点,联合解释34.1%的表型变异。整合A-D Test及前期混合线性模型和一般线性模型结果后得到71个位点,联合解释50.1%的表型变异。在22个位点置信区间内找到ARF2、NPC6、TTG2和WRI1等已被报道的拟南芥中的籽粒质量基因的同源基因。同时,利用大粒品种中双11和中小粒品种中油821的籽粒和角果皮转录组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构建了13个共表达模块,其中紫色(purple)和洋红色(magenta)模块与籽粒质量表型显著相关。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2个模块在L-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硫双加氧酶活性、焦磷酸酶活性和RNA解旋酶活性等显著富集。2个模块中的枢纽基因BnaA06g00850D、BnaA01g00990D、BnaC06g10000D和BnaC02g44260D等的同源基因为ETHE1、DAR1、GLN1;1和SMG7等拟南芥籽粒质量已知基因。整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4.
为明确套种宁杂1818油菜对句容旱地葡萄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设置套种油菜处理和不套种对照,研究土壤脲酶、硝酸酶、亚硝酸酶、磷酸酶的活性及有机质、氮素、钾等养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套种油菜处理在油菜翻耕后45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8.8%,前期土壤硝态氮、速效钾等养分含量低于对照,但随着油菜秸秆降解,土壤硝态氮、速效钾含量增幅大于对照;油菜翻耕入土后,套种油菜处理土壤脲酶、硝酸酶、亚硝酸酶活性低于对照,随着油菜翻耕时间推移,表层土壤各种酶的活性增幅大于对照.因此,句容旱地葡萄园套种宁杂1818油菜是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5.
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的研究结果表明,FS-M1天然授粉、人工授粉自交、自交套袋隔离、兄妹互交、剥蕾自交结角率均为3%左右,平均每角粒数1.3-1.8粒,表明雌性不育性稳定。用FS-M1花粉授予正常油菜品种,杂交结实率正常,F1植株自然授粉结实正常,F1植株自交结角率为97%,平均每角2l粒,雌性不育花粉对F1育性无异常影响。电镜扫描发现:FS-M1柱头乳突细胞扁平干瘪,发育畸形,可能是形成FS-M1雌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6.
化学杀雄剂2号在甘蓝型油菜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化学杀雄剂2号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宁油10号和SY4杀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核期以0.015%-0.020%的浓度、15ml/株的药剂量一次喷施,全不育株率为61.36%-68.18%,半不育株率为22.73%-29.55%,不育株率为90.91%;或以0.015%-0.020%的浓度于油菜蕾长度达1mm时第一次喷施15ml/株、于油菜植株蕾长度达2.5mm时第二次喷施7ml/株,全不育株率为70.45%-75.00%,半不育株率为13.64%-15.91%,不育株率为86.36%-88.64%,杀雄效果较好。研究还表明,杀雄效果还与植株长势、气候条件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7.
[目的]从农艺角度探索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的措施。[方法]应用具有一定耐裂角特性的油菜新品种宁杂19号和宁杂21号,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损失率的影响。[结果]直播油菜在11.25万株/hm2~4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机收损失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下降,宁杂19号从7.54%依次下降至4.01%,宁杂21号从7.19%依次下降至3.81%,其中33.75万株/hm2和45.0万株/hm2高密度种植的总损失率均在5%以下。高密度种植对油菜株型结构有明显调控作用,表现为植株高度降低,单株生物产量下降,分枝数和结角数减少,茎枝间互相交叉、缠结减弱,角果成熟一致性提高,这种变化有利于减少机收时的产量损失。试验还表明,当油菜角果完全黄熟,籽粒含水率降至11%时收割,田间落粒损失占总损失的90%以上,茎杆、果壳等脱粒废去物中的籽粒清选损失,约占总损失的4~8%,而机收时散落于田间的分枝和角果损失仅占总损失的1%左右。田间落粒损失与油菜品种特性、种植密度、生产水平等农艺因素高度相关,清选损失主要决定于收获机械的性能,而田间分枝和角果损失可能与机械性能、操作人员的作业熟练程度有关。[结论]要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必须从农机、农艺2个方面进行协调,才能将机收损失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18.
油菜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基因BnALS1R是从抗性突变体M9中克隆获得,抗性基因BnALS1R与野生型基因BnALS1存在1处SNP,即乙酰乳酸合酶第638位丝氨酸残基被天冬酰胺酸替代。为获得油菜抗除草剂基因BnALS1R的分子标记,根据该处点突变,结合获得的BnALS3与BnALS1序列,开发30条等位基因特异PCR (allele-specific PCR,AS-PCR)引物,采用筛选出的3条AS-PCR引物在F2、BC1和BC2群体中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该标记有效检测出群体中存在的3种基因型,其分离比分别为1∶2∶1、1∶1、1∶1,均遵循单基因遗传规律。应用该标记对获得的抗性恢复系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所有抗性恢复系均能扩增出抗性基因BnALS1R目的条带,表明3条标记引物可应用于抗性基因的检测。AS-PCR标记的获得将促进以抗性基因进行油菜抗除草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19.
以宁R7为恢复基因源,利用连续回交法构建以T78、T84和ZS9三个优异种质为遗传背景供体的近等基因系候选株系。于成熟期考察并比较候选株系农艺性状,同时采用SSR标记对候选株系进行PCR扩增估算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农艺性状分析(t测验)表明,不同候选株系与其供体的农艺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株高和分支点高度的差异程度较其他性状高。采用75对SSR引物对21个候选株系PCR扩增共得到157个目的片段,发现三个遗传背景候选株系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6、0.92和0.98。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综合分析后,认为wh13、wh59和wh118分别为三个种质的最优近等基因系。综上表明,采用农艺性状比较与分子标记相结合分析近等性是一种有效的近等基因系的检测方法。中选近等基因系可用于恢复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相似文献   
120.
利用RT-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宁油16号(Brassica napus L.)中克隆到乙酰羟基酸合酶基因BnAHAS1的cDNA序列,该序列含有1个1 96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蛋白质65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1×104,预测等电点为6.16。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 II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正确的重组质粒pCold IIBnAHAS1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在15℃下以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诱导12 h后,获得预期大小的重组蛋白质His-BnAHAS1,并用Western blot确定此重组蛋白质为目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