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6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532篇
林业   1145篇
农学   697篇
基础科学   1060篇
  617篇
综合类   5005篇
农作物   666篇
水产渔业   435篇
畜牧兽医   2692篇
园艺   1105篇
植物保护   425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406篇
  2018年   370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689篇
  2013年   581篇
  2012年   573篇
  2011年   668篇
  2010年   636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577篇
  2007年   631篇
  2006年   587篇
  2005年   516篇
  2004年   434篇
  2003年   418篇
  2002年   354篇
  2001年   380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343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312篇
  1996年   294篇
  1995年   248篇
  1994年   280篇
  1993年   242篇
  1992年   220篇
  1991年   196篇
  1990年   154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60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8篇
  1963年   5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61.
近年来,江苏省赣榆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从赣榆县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经济林建设作为振兴山区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实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提出了“沿海百里经济观光带、平原百里高效农业带、山区百里生态林果带”的目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全县经济林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林果业总产值达1.2亿元,林木覆盖率达18%。1986年被林业部评为“全国先进平原绿化县”,1997年又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单位”,2004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创汇示范县”…  相似文献   
962.
香蕉组培试管苗技术对于快速推广优良品种,抑制香蕉束顶病、花叶心腐病等病毒病害,提高香蕉产量与质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试管苗的变异问题也比较突出,给育苗厂家和种植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有关报道并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香蕉组培中的变异和控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变异与香蕉品种的关系1 在植物组培过程中,一般都伴随着一定的遗传变异。香蕉组培试管苗同样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而且变异率比常规繁殖的高,这种变异因不同品种而异(表)。1变异与继代培养时间的关系2 植物组织培养中,组织或细胞的变异率随时间的延长而…  相似文献   
963.
“高压脊崩溃”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特殊天气现象,这种特殊天气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引起森林大火的先兆。加拿大国家林务局和安大略省资源部对这种现象都做过记录和研究。例如,1984年发生在安大略省中北地区散德贝区的高压脊崩溃现象所引起的大火,可以说明这种特殊天气现象的形成及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1984年5月18日,加拿大散德贝森林防火指挥部所辖区内,先期皆处于正常的春季天气条件下,火险等级为中、高级。然而,这天早上,该防火指挥部的气象员劳·拉卡利蒂发现天气形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未来的几小时内,势必会对火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结果,该区全天共发生了四起大火,其中最  相似文献   
964.
枣树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中,前期(第5~15天)淀粉、还原糖、蛋白质、核酸的含量都在增加;在第15~35天,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下降,蛋白质和核酸的含量上升,并在第35天时达到最大值;第35天以后它们的含量都在减少.说明枣树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快速增长期在第15~30天,第35天以后生长速度在逐渐减慢.由此确定枣树愈伤组织培养最佳的继代周期为第30~35天.  相似文献   
965.
建立公路交通应急指挥系统是为了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迅速有效地组织抢险,为公路的交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分析了黑龙江省公路应急指挥系统中存在数据支持不足、直观性不强和信息通道不畅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应急指挥系统资源数据库的构建方案,为公路应急事件的处理提供支持。资源数据库主要由5个辅助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其应用功能模块所构成,它保证了应急救援所需信息资源的科学性、实时性和调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6.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基本特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对携带两个外源抗虫基因 (部分改造的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API)的白杨杂种 74 1杨的抗虫性、生长特性、木材品质、结实特性及适应性进行多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3个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株系对杨扇舟蛾、舞毒蛾、美国白蛾等鳞翅目食叶害虫具有高抗虫性 ,幼虫死亡率均在 80 %以上 ,并且还能抑制存活下来的昆虫幼虫的发育 ,使其发育速率减缓 ,不能正常结茧 ,连续 4年饲虫试验未发现其抗虫性有规律下降的趋势。转基因受体 74 1杨具有生长速度快 ,特别是胸径和材积生长在生长后期具有明显的速生优势 ,单株材积生长量平均超出对照 4 0 %以上 ;74 1杨木材品质优良 ,木材密度、纤维特性及各项力学性质均优于毛白杨。连续 3年观测表明 ,74 1杨为高度败育雌株 ,果穗小、数量少 ,成熟开裂前 70 %~ 90 %脱落 ,基本不飞絮。转基因 74 1杨没有发生明显变异 ,生长未受影响 ,可在毛白杨适生区推广应用。建议采用适宜的栽培模式 ,控制害虫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967.
为了启动野生东北虎种群恢复过程,黑龙江省林业厅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办了“2000年哈尔滨东北虎野生种群恢复计划国际研讨会”。本次国际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中国野生东北虎保护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实质性意义,不仅为野生东北虎种群在中国的恢复构筑了行动框架,也为促进中俄两国合作保护虎和其它野生动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968.
由于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0多年来,在“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和国家“八六三”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机器人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进步。东北林业大学在国家“八六三”计划和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对机器人在林业与木工机械上的应用做了一些大胆有效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林木球果采集机器人 该机器人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林木球果成熟期大量采集松树种子,而且对森林的生态保护、森林的更新以及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1.1 结构及1作原理 林木球果…  相似文献   
969.
皱皮木瓜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皱皮木瓜[Chaenomelesspeciosa(sweet)Nakai]是蔷薇科木瓜属植物,其适应性强,花色艳丽,果实芳香,俗有“杏一益,梨十益,木瓜百益”之说,是一种集食用、药用、观赏于一体,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珍贵经济观赏树种。笔者在广泛调研和试验的基础上,就皱皮木瓜优良品种的育苗技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70.
翻译起始因子是一类翻译起始所必需的特异蛋白因子,前期研究表明柽柳翻译起始因子 (TheIF1A) 基因能对外界盐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做出响应,且过表达 TheIF1A基因能提高酵母和烟草的抗旱耐盐能力。为进一步研究TheIF1A基因的抗逆机制,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对柽柳翻译起始因子(TheIF1A) 基因的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共获得5个互作蛋白,分别为RNA聚合酶β II亚基 (RNA polymerase beta II subunit)、ATP合成酶CF1α亚基蛋白 (ATP synthase CF1 alpha subunit protein)、细胞色素b6/f 复合物亚基IV(cytochrome b6/f complex subunit IV)、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蛋白(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small subunit)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5个蛋白基因及 TheIF1A 基因在盐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基因在盐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与 TheIF1A基因基本一致,表明TheIF1A可能通过与这些蛋白相互作用来参与逆境胁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TheIF1A 基因的抗逆机理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完善林木抗逆机制的研究,并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林木抗逆性提供了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