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6篇
  13篇
综合类   210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杨树苗木食叶害虫多发区杨树扦插最佳时间的选择,不仅是保证单位苗木产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苗木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不同地区,选择不同日期进行扦插,是杨树扦插育苗技术中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12.
有机物料对稻作与非稻作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研究稻草、紫云英对稻作土壤和非稻作土壤中外源Cd形态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草、紫云英显著降低培养 30d和培养 90d后非稻作土壤中交换态Cd含量。强烈还原条件下形成的硫化镉沉淀是稳定非稻作土壤交换态Cd含量的重要机制。稻草和紫云英对稻作土壤中外源Cd形态转化的影响不同 ,培养 30d后稻草和紫云英提高稻作土壤中氧化锰结合态和紧有机质结合态Cd含量 ,降低交换态Cd含量 ,其作用随时间的推移 ,氧化锰结合态Cd和紧有机质结合态Cd被释放出来并向交换态Cd转化 ,使交换态Cd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413.
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小麦抗叶锈相关防卫蛋白的表达,对于深入研究小麦对叶锈菌的抗病机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具有重要意义。Wrab17(Wheat response to ABA)是一个冷胁迫诱导蛋白,前期工作通过构建叶锈菌侵染早期的小麦SSH文库及ESTs序列分析,筛选到Wrab17基因在不亲和组合接种后早期显著上调表达,初步表明Wrab17基因可能参与了小麦抗叶锈菌侵染过程,这是首次发现Wrab17参与抗病反应。本研究进一步利用RT-PCR技术从接种叶锈菌的小麦叶片中克隆获得了Wrab17基因的CDS区,构建了Wrab17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Wrab17蛋白。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方法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制备其兔抗血清,得到特异性较好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Wrab17在小麦被叶锈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表达量的变化,明确Wrab17参与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防卫反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14.
为探究新疆扁桃种质的亲缘关系,以新疆‘纸皮’与‘阿曼尼沙’等24个扁桃种质为材料,对其叶片及果实的植物学性状进行对比分析。提取总DNA后分别对ITS与trnl-trnF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及测序,将所测序列进行拼接及同源性比对。利用MEGA5软件构建基于ITS和trnl-trnF序列的不同扁桃种质间的系统发育树。通过植物学性状对比发现,‘矮丰’的叶形指数最高为4.12,‘叶尔羌’的出仁率为72.9%,在供试24个扁桃种质中最高。经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表明,ITS序列长度为608~610bp,包括42个变异位点和9个简约信息位点,G+C含量为61.16%~61.90%。trnl-trnF序列长度为915~933bp,其变异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丰富,分别为457个和332个,分别占总长的48.8%和35.7%,G+C含量较低,为32.46%~32.94%。基于ITS和trnl-trnF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表明,ITS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08,trnl-trnF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400,‘双薄’与‘双软’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415.
高山特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形式,是山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桂林市资源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产业扶贫基础上高山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并提出高山地区实施产业扶贫的具体措施,推动资源县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16.
越冬莴笋地膜覆盖技术可显著提高定苗成活率,实现莴笋增产、促进农民增收。总结福州地区越冬莴笋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育苗、选地整地、定植、田间管理及适时采收等内容。  相似文献   
417.
苦瓜是福建省重要的瓜类蔬菜之一,全年种植面积约1.67万hm^(2)[1],其中早春大棚苦瓜因上市时间早、价格高、采收期长、经济效益显著,在福建省福州、龙岩、漳州等地分布广泛,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由于福建地区早春常伴随连续阴雨天气,温度低、光照弱,造成苦瓜植株生长缓慢、雌花率低、膨瓜速度慢、总体产量不高,严重制约着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选育耐低温弱光、抗病高产的苦瓜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2]。  相似文献   
418.
草莓作为跨越秋冬春的新鲜水果,在浙江消费市场上有进一步提前的现象,到春天又提前结束。为了探究如何在种植端做到早上市,又能保障草莓种植的收益,本试验通过对章姬、越秀两品种不同产地与育苗方式的草莓苗生产比较,结果表明,高海拔穴盘基质草莓苗相比本地繁育的裸根苗表现为缓苗快、开花早、果实成熟期提早25~30 d,每667 m2经济效益增加1.2万~1.5万元,两种草莓苗可错开采收高峰期,拉长草莓供应期,为浙江地区草莓种植选择合适苗源提供依据,并总结了高海拔穴盘基质草莓苗栽培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419.
为了解不同秣食豆种质资源的生产特性,试验对收集的20份(种质1~20)秣食豆种质资源进行农艺性状(单株鲜重、单株干重、茎鲜重、叶鲜重、荚鲜重、株高、分枝数、茎粗、鲜干比、叶茎比)和营养品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测定,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测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种质10(ZDD01937号秣食豆)的单株鲜重最大,种质2(ZDD07617号查干花秣食豆)和种质10的单株干重最大,种质12(ZDD18057号茶秣食豆)的株高最高,种质1(ZDD01936号秣食豆)的分枝数最多,种质20(东农秣食豆)的茎粗最粗,种质6(ZDD07601号大赉茶秣食豆)的鲜干比最大,种质3(ZDD07628号靖宇茶秣食豆)的叶茎比最高,种质7(ZDD07616号大安黑秣食豆)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种质5(ZDD18062号秣食豆)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及相对饲喂价值最高。分枝数分别与单株鲜重、单株干重、茎鲜重及叶鲜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茎粗分别与单株鲜重、单株干重、茎鲜重及荚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加权关...  相似文献   
420.
【目的】分析中天山北麓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生态因子。【方法】以中天山北麓1500~3000 m海拔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基于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海拔、不同土层草原土壤微生物量及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异规律。【结果】(1)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为高寒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在不同草地类型的分布特征与微生物量分布特征相同,土壤容重、pH与微生物量分布特征与之相反。(2)微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海拔2900 m处达到最大值。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海拔1500~3000 m范围内分别为316.07~3324.10、8.98~343.11 mg/kg。土壤微生物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在0~60 cm土层内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在各海拔梯度上均表现为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土层。(3)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2900 m处达到最大值;土壤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