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85篇
农学   66篇
基础科学   87篇
  75篇
综合类   543篇
农作物   70篇
水产渔业   53篇
畜牧兽医   309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31.
摘要:目的 研究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病毒感染鸡群的变化。方法 用107.4 EID50/0.1ml H9N2病毒,0.5ml/只,接种1月龄SPF鸡。结果 5日后引起鸡群发病,并引起一些个体发生死亡,剖检发现喉头充血、肺淤血,气囊膜增厚,皮下胶样浸润、出血,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肠出血。肝、脾、肾、肺常见有灰黄色坏死灶。无菌取肺组织做细菌培养时发现在血平板上有白色露珠状菌落,挑取菌落做碱性美蓝染色镜检发现两极浓染的杆状菌;经生化和PCR检验确认该菌属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结论 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病毒感染鸡群可引起巴氏杆菌的内源性感染,从而导致鸡群的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现象。  相似文献   
32.
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猪咳嗽声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生猪养殖产生呼吸道疾病的初期,通过监测猪咳嗽声进行疾病预警,提出了基于深度信念网络(DBN)对猪咳嗽声进行识别的方法。以长白猪咳嗽、打喷嚏、吃食、尖叫、哼哼、甩耳朵等声音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多窗谱的心理声学语音增强算法和单参数双门限端点检测对猪声音进行预处理,实现猪声音信号的去噪和有效信号检测。基于时间规整算法提取300维短时能量和720维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组合成1020维特征参数,将该组合特征参数作为DBN学习和识别数据集,选定3隐层神经元个数分别为42、17和7,构建网络结构为1020-42-17-7-2的5层深度信念网络猪咳嗽声识别模型。通过5折交叉实验验证,基于DBN的猪咳嗽声识别率和总识别率均达到90%以上,误识别率不超过8.07%,最优组猪咳嗽声识别率达到94.12%,误识别率为7.45%,总识别率达到93.21%。进一步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1020维特征参数98.01%主成分得到479维特征参数,通过5折交叉实验验证,猪咳嗽声识别率和总识别率相对降维前均有所提高,误识别率有所降低,最优组猪咳嗽声识别率达到95.80%,误识别率为6.83%,总识别率达到94.29%,实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分离毒株基因型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美洲型参考毒株ATCC VR-2332株ORF7及部分3‘端非编码区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美洲型毒株特异性引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成功地从6株PRRSV国内分离株BJ1-6株中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同的基因片段,大小约571bp,与美洲型参考毒株ATCC VR-2332株扩增产物大小相似,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pvuⅡ酶切作RFLP分析证实RT-  相似文献   
34.
针对辽东山区的特点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将退化农业生态系统修复重点放在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体系上。所采用的具体措施为:在研究区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四位一体”生态农业。以上措施3 a多来在实验区的应用,证明了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5.
河北省玉米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面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实验室检测、数据统计分析等,对河北省15县20.53万hm2玉米主产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玉米主产区域所监测的1 535个样点中,6个样点综合污染指数超过0.7,处于警戒限或轻污染等级,其他区域土壤质量良好,全部为清洁;根据河北省土壤重金属本底值和国家一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所监测的8种重金属在河北省玉米主产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累积现象;全省总污染面积占到了监测总面积的12.0%;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同,不同县域污染程度不同。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所监测的15个县,均存在污染等级处于警戒限和轻污染水平的土壤,其中警戒限水平的土壤面积占到了监测总面积的39.8%,轻污染水平的土壤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4.6%。  相似文献   
36.
用5-氮胞苷(5-azaC)处理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密阳46”和“特青2号”成熟胚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当5-azaC浓度为0.1mmol/L时,愈伤组织的增殖明显受抑;当5-azaC浓度达1.0mmol/L时,愈伤组织增殖率下降50%以上;5-azaC浓度提高到1.5mmol/L时,愈伤组织增殖率仅及对照的20%。分化阶段愈伤组织对5-azaC更敏感,当5-azaC的浓度为0.02mmol/L时,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率明显下降,且随5-azaC浓度的增加,再分化率也显著下降,当5-azaC的浓度为0.2mmol/L时,各试验品种的愈伤组织的再分化力完全受抑,不能分化出幼苗。经5-azaC处理的愈伤组织再分化力也下降,但经预分化培养后分化力可恢复到较高水平。经5-azaC处理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产生了性状变异,出现了白化苗、矮秆、迟熟和早熟等变异体,当代的突变率为3.03%~5.31%。突变性状表现为单基因隐性突变,可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37.
<正>通过生态景观全域治理,可以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促进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英国生态景观全域治理研究》(ISBN 9787521921656)是2023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李莎、杨鑫、朱建宁。该书的内容涉及英国生态系统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资源保护保留与提升、景观自然教育等,从景观治理的角度分析英国景观行业发展现状,揭示景观治理如何实现“自下而上”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又如何“自上而下”管控落地实施效果,对我国景观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8.
为了研究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东亚小花蝽雌成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比较分析了LC25、LC50、LC75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3日龄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后,对大豆蚜捕食量、寻找效应、猎物密度效应、种内分摊竞争效应和功能反应等的影响。研究表明,对照组与LC25、LC50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受猎物密度效应影响明显,而LC75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受猎物密度效应影响不明显;在药剂浓度为0 mg/L和140 mg/L时,捕食量达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2.33和0.83头,寻找效应达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96和0.10;受不同浓度药剂胁迫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对大豆蚜的捕食能力和寻找效应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捕食量随大豆蚜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多,种内竞争分摊强度随小花蝽数量增加而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在LC50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下,东亚小花蝽成虫捕食作用率方程为E=0.1255P-0.2956,分摊竞争强度方程为I=0.5401logP-0.0033。  相似文献   
39.
导读:镇栗青南瓜系杂交新品种,其口味独特,食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目前镇栗青南瓜在镇江地区设施栽培推广,深受长三角地区市场青睐。笔者从育苗、整地、定植和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方面,总结了镇栗青南瓜春季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并进行了市场前景分析,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40.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小麦的产卵选择性及其是否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本研究以玉米和小麦作为测试寄主,比较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对两种作物不同部位的产卵选择性,并利用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取食小麦、玉米对其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更喜欢在玉米上产卵,其在玉米、小麦叶片、玉米和小麦茎秆上的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df=102,F=15.593,P<0.05),以玉米叶片背面卵块数量(7.11±1.55)块/笼最高;草地贪夜蛾取食小麦可以完成生活史,但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和世代存活率低于取食玉米。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历期为(16.31±0.15)d,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14.66±0.12)d,蛹期、蛹重、产卵前期、成虫寿命和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取食小麦羽化出的雌虫寿命、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取食玉米,分别为(16.39±0.40)d、(976.31±57.21)粒和(14.64±0.32)d、(831.57±30.55)粒。生命表参数显示取食玉米的净增殖率为363.14,显著高于小麦的258.63,但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平均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