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6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世界公认的提高水肥利用率和增加玉米产量的重要技术。经多年推广应用在我国也 初具规模。本研究通过对玉米需水规律和需肥规律分析,总结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比较玉米水肥一体化优势与 缺点,以期为玉米规模化生产节本增效,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养方式和饲粮能量水平对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菌群的影响.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在散栏和栓系2种饲养方式下饲喂低、中、高3种能量水平[综合净能(NEmf)分别为5.51、6.22、6.94 MJ/kg]的全混合日粮(TMR).选取体重(269.75±35.46)kg、健康无病的公牦牛60头,...  相似文献   
33.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网袋的方法明确秸秆还田到不同深度(0、10、20、30、40cm)后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经过120d还田腐解,不同深度的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波浪型趋势。表层覆盖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在76~250mg·kg~(-1),10cm处理各层次最高,在133~422mg·kg~(-1),20cm处理各层次在134~328mg·kg~(-1),30cm处理各层次101~245mg·kg~(-1),40cm处理各层次在71~294mg·kg~(-1);各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以表层覆盖和10cm处理最高,在2~83mg·kg~(-1),20cm处理和30cm各层次微生物量氮在11~50mg·kg~(-1),40cm处理各层次微生物量氮最低在4~33mg·kg~(-1)。在秸秆还田到各深度土壤后,比较每一深度秸秆的上层、中层、下层土壤的微生物碳氮含量,均以下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高于中、上层土壤。  相似文献   
34.
为验证三江平原测土配方施肥TRPF系统在大豆施肥技术上的效果,在田间设置肥料效应试验,应用灰色关联度和方差分析法,对2012年不同施肥量大豆6个主要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为系统的下一步升级做准备.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处理(T4处理)的产量,节数、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表现最好,与其他处理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且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30.32%;常规施肥增产14.73%;低肥处理增产8.43%;高肥处理增产2.17%.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大豆的6个性状的关联序表现为,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节数>株高>分枝数.因此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可以选用多荚型(或多粒型)品种,来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35.
为筛选出适宜东北寒冷区快速腐解秸秆的腐熟剂,通过网袋腐解试验明确施入3种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生物量及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100 d的腐解,玉米秸秆生物量失重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玉米秸秆失重率为57.1%~64.1%,其中以施用3号秸秆腐熟剂的玉米秸秆生物量失重率最高,为64.1%。施入不同秸秆腐熟剂后玉米秸秆氮、磷、钾释放率分别为35.1%~57.2%、44.2%~59.6%、77.4%~89.7%,其中以3号腐熟剂的秸秆磷、钾素释放率最高。各处理有机碳矿化率呈相同的趋势,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取样末期有机碳矿化率在65.3%~69.1%之间,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综上,以3号秸秆腐熟剂腐解秸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6.
不同机械改土方式对白浆土物理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浆土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低产土壤之一,土体中白浆层通气透水能力极差,生物酶活性很低,导致土壤表旱表涝严重,旱田作物根系有效土层一般只有20 cm左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深松在内的机械改土逐渐演变为白浆土的主要改良方式。为了探讨不同机械改土方式的改土效果,研究采用3种机械改土方式,依次为普通深松犁、秸秆心土混合犁、心土间隔混拌犁,并以普通深松犁为对照,在典型白浆土上开展改土试验。机械作业后,分别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秸秆心土混合犁、心土间隔混拌犁处理后,白浆层的硬度降低至7~9 kg cm-2,远低于对照白浆层硬度10~14 kg cm-2;固相分别为47.74%、50.13%,均低于对照53.16%;容重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14.01%、10.19%。与对照相比,秸秆心土混合犁、心土间隔混拌犁降低了白浆层过氧化氢酶活性,秸秆心土混合犁处理降低了白浆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了淀积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两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大豆分别增产21.34%、4.94%。秸秆心土混合犁、心土间隔混拌犁改善了土壤不良的理化性质,同时对土壤酶活性有很大的影响。研究为机械改良白浆土的评价方法探索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7.
秸秆心土混合犁改良白浆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将表层秸秆施入心土,改善贫瘠的心土层创造有利条件,该文设计了将白浆土"上翻20 cm,下混30~40 cm,同时将有机物料施入心土层"的秸秆心土混合犁。该研究通过设置秸秆心土混合区和浅翻深松区田间对比试验,调查机械作业后土壤理化性质,指示作物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指标等,明确秸秆心土混合的改土增产机理,进一步拓宽白浆土改良途径,为机械改土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与浅翻深松相比,秸秆心土混合改善心土层土壤物理性质,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2.69~4.90个百分点;硬度降低44.45%左右,且没有出现峰值;改善土壤通透性,固相降低幅度为4.51~2.14个百分点,液相增加幅度为1.17~4.13个百分点,气相增加幅度为0.38~0.98个百分点,容重下降幅度为0.16~0.11 g/cm~3;提高心土层养分含量,碱解氮提高17.33%,有效磷提高116.39%,速效钾提高37.86%,有机质提高36.66%,同时提高心土层全量养分含量,缓解土壤酸性。连续2 a调查大豆产量,秸秆心土混合区比对照区增产15.77%~16.33%,一次改土后效时间长,增产效果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白浆土及其同类低产土壤改良及作物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圳龙岗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从龙岗区的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出发,按照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预测了未来龙岗区水资源需求,分析了龙岗水资源开发利用当前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产业调整、水源配置、水环境控制、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龙岗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娟珊牛和牦牛的杂交一代(娟犏牛)的泌乳性能和乳品质,选择健康状况良好的娟犏牛和甘南牦牛各10头,于2020年测定6—10月的挤奶量,并检测其常乳中乳蛋白、乳脂、乳糖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和乳脂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娟犏牛在6—10月的产奶量为972.60 kg,极显著高于甘南牦牛(P<0.01);娟犏牛常乳中乳蛋白、乳脂肪、非乳脂固体和乳糖含量略低于甘南牦牛,但两者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娟犏牛乳脂中的正癸酸、月桂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芥酸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甘南牦牛(P<0.05或P<0.01)。综上所述,娟犏牛的产奶量优于甘南牦牛,且乳品质与甘南牦牛相当,更适宜于作为乳用犏牛在高寒牧区进行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40.
把50头55-60kg重的杜洛克育肥猪随机分成A、B、C、D、E5个组,干饲料与水的比例分别为1:1、1:2、1:3、1:4、1:5,结果表明:每增重lkg,消耗DE和CPA组分别为579.5g、13.15兆卡和609g;B组分别为580.3g、12.9兆卡和608.9g;C组分别为572.1g、13.5兆卡和610g;D组分别为563.5g、13.21兆卡和610.44g;E组分别为548.39g、13.441兆卡和623.15g。A、B两组猪的日增重明显高于D、E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