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揭示耕作措施对东北玉米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探明了深松(ST)、免耕(NT)以及传统耕作(CT)对东北玉米田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容重、土壤三相比、土壤结构指数以及颗粒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处理能够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P<0.05),下层土壤(20~40 cm)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免耕处理土壤容重最大;同时,深松处理降低了0~40 cm土层的土壤固相比例,显著增加气相比例(P<0.05),而免耕处理增加了下层土壤(20~40 cm)的固相比例,降低了液相比例;深松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下层土壤的结构指数,平均增加28.3%(P<0.05),另外,深松处理的土壤三相结构距离为15.0,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处理(18.4和17.7)(P<0.05),使得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更加接近理想状态,免耕与常规耕作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深松可以增加0.002~0.2 mm粒级的比例,0~40 cm土层中土壤颗粒0.002~0.2 mm等级中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深松>免耕>传统耕作。种植玉米后,深松耕作措...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通过38年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黑土基础地力演变特征及肥料效应。结果表明:黑土区小麦、大豆和玉米产量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5.4%,88.1%和71.9%。黑土长期不施肥小麦、大豆和玉米土壤基础地力逐步下降,年下降率为1.28%,1.28%和1.35%。土壤氮、磷、钾的贡献率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为氮磷钾,大豆季为钾氮磷。土壤基础地力与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基础地力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可见,提升土壤基础地力是保障黑土区粮食持续高产和稳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3.
1 技术要点 1.1 品种选用 选用当地高产质优的主栽大豆品种. 1.2 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用量 有机肥至少22 500 kg/hm2;秸秆还田3 000kg/hm2;其中,有机肥主要做基肥或底肥使用.农家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农家有机肥用量保持在4 500~9 000 kg/hm2为宜.秸秆机械粉碎时,要求玉米秸秆含水量大于30%,粉碎长度小于10 cm.秸秆还田数量控制在4 500~7 500 kg/hm2.秸秆粉碎还田后,加施尿素150~225 kg/hm2,进行旋耕或深耕耙地灭茬,耕深应达到20~25 cm.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减少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玉米的"四个一"(一次播种保全苗,一次施肥不追肥,一次喷药灭净草,一次收获不费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5.
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及结构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人类农业措施的干扰,氮肥和畜禽粪污大量输入到黑土中,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根际有机碳在调控土壤碳循环和养分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明根际有机碳对不同养分的生态响应,可为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碳固持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集长期不施肥(CK)、常量氮(N)、二倍量氮(N2)、常量有机肥(M)、二倍量有机肥(M2)、常量有机肥+常量氮(MN)、二倍量有机肥+二倍量氮(M2N2)7个处理下大豆根际土壤,分析了根际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同时利用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其光谱特征。结果表明,N、M2、MN和M2N2处理的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水平,且以MN和M2N2处理的根际效应最显著,分别比非根际增加了18.3%和26.7%。分析核磁共振光谱显示,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具有较高的烷氧基碳比例和较低芳香碳比例,表明根际效应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结构比例。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大部分施肥处理提升了黑土根际有机碳含量,其中以氮肥马粪配施和二倍量马粪(M2N2)处理提升幅度最高。由核磁共振图谱可知,M2和M2N2处理均增加根际土壤难降解成分烷基碳比例、芳香基碳比例、烷基碳与烷氧基碳比值、芳香碳与总碳比值,而MN处理仅增加烷基碳比例、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与烷氧基碳比值。二倍量氮肥(N2)处理降低烷基碳比例、芳香碳比例和烷氧基碳比例,根际土壤难降解成分降低,不利于土壤固碳,同时证明固态 13C-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半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地分析不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深刻认识根际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26.
农业具备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功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具有代表性、连续性、稳定性、数据丰富等特点,不仅有助于探索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而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分析,论述了我国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发展、重要作用以及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本质关系,发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存在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试验设置落后、数据资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在建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网络、加强跨学科间的交叉、深入分析土壤固碳效应的内在机制、强化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7.
低洼地是地势较低的一类耕地,其易受涝渍影响,土壤生产力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典型的中低产田,提高低洼地生产力对粮食稳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献汇总,分析了当前我国低洼易涝区涝渍胁迫的形成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涝渍胁迫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酸碱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质,影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活性,抑制作物根系、叶片等器官的发育,进而导致作物减产;同时,从农业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3个方面,总结了机械改土、栽培措施、秸秆还田、轮作、有机肥施用、田间排水(暗管排水、明沟排水和鼠道排水),以及选育耐涝渍种质资源等技术对低洼易涝区耕地的改良效果,并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8.
1技术要点1.1品种选用选用当地高产质优的主栽大豆品种。1.2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用量有机肥至少22500kg/hm^2;秸秆还田3000kg/hm^2;其中,有机肥主要做基肥或底肥使用。农家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农家有机肥用量保持在4500—9000kg/hm^2为宜。秸秆机械粉碎时,要求  相似文献   
29.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轻简化智能施肥技术缺乏、高效智能化施肥机械装备不足、缺少绿色环保增效肥料、有机替代技术推广困难、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从化肥减施、肥料增效、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生物炭施用、科学轮作、机械施肥等方面总结了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实施情况,概述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相关举措,并从强化政府部门统筹管理职能、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肥料减施增效研究展望及建议。  相似文献   
30.
不同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玉米幼苗根系发育,提高氮素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氮素积累量和利用效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素范围内施氮量的增加玉米苗期生物重增加,而高量施氮(N180)导致根冠比下降;优化施氮(N150)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氮、磷以及钾含量;由扫描图片可得不同施氮处理玉米根系形态差异不大,优化施氮处理具有很好的根系形态;减量施氮(N120)和优化施氮处理能够增加苗期玉米根系长度、体积、平均直径以及表面积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苗期春玉米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呈下降趋势,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减量施氮处理玉米氮吸收效率较高,优化施氮处理具有较高的氮素生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