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2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林业   385篇
农学   295篇
基础科学   294篇
  202篇
综合类   1836篇
农作物   174篇
水产渔业   228篇
畜牧兽医   989篇
园艺   361篇
植物保护   133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40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蜜蜂的杂种优势,是指蜜蜂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在经济性状和生产力方面明显超过亲本的现象,近年来,忽视引种,不进行蜂种选育和更换。使蜜蜂品种混杂优势退化。为了改变蜂农盲目引种,杂种优势效果差的现状,我们通过引入高加索蜂、原意、美意、喀尼阿兰、本意等优良纯种,在具有天然屏障的清涧、绥德等地控制交尾,  相似文献   
42.
试验旨在利用白藜芦醇(Re)和褪黑素(MT)提高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电穿孔转染(电转)效率、优化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以提高转基因动物生产效率。将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添加白藜芦醇高、中、低(R-5、R-6、R-7)3种浓度组及白藜芦醇和褪黑素联合添加组(R-5M-5、R-6M-7),通过电转效率和细胞凋亡情况确定电转体系优化方案;通过对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ROS)的检测研究其作用机制。将绵羊卵母细胞分为对照组及白藜芦醇和褪黑素(R-5M-5、R-6M-7)联合添加组,通过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卵丘细胞扩展、第一极体排出及体外受精胚胎的卵裂率检测其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分离的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P3代增殖旺盛,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试验组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电转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R-5M-5组电转效率最高;R-6M-7组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R-5、R-6、R-5M-5和R-6M-7组均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0.05);R-6、R-7、R-5M-5和R-6M-7组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相对减少,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R-6、R-7、R-5M-5和R-6M-7组成纤维细胞内RO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R-6、R-5M-5和R-6M-7组线粒体膜电位均显著增加(P<0.05);R-6M-7组显著促进绵羊卵丘细胞扩展、提高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和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能力(P<0.05)。综上,白藜芦醇和褪黑素可以优化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电转体系,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率,为白藜芦醇和褪黑素在转基因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针对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的宁夏贺兰山岩画所产生严重病害致使其濒危的问题,分别设置了干燥、中性水环境、酸性水环境模拟文物遗址赋存环境,开展干湿冻融循环试验、单轴压缩试验、扫描电镜测试与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宏观外表、微观形貌、物理性质和矿物成分变化,研究病害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干燥环境、中性水环境和酸性水环境中的主要劣化病害分别为轻度粉状剥落、裂隙发育和重度酥粉状剥落。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以近似指数函数的形式下降,孔隙率以近似指数函数的形式上升,其中酸性环境下变化幅度最大,中性环境下次之,干燥环境下最小。表面剥落、裂隙与载体坍塌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为酸雨溶蚀导致的成分变化、温湿度变化导致的微裂隙扩展联通与微观结构损伤导致的强度下降。研究结果可为贺兰山岩画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正>梦想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说,而在于做。在追逐梦想的过程,彼岸不完全是成功的最终体现,因为梦想一直在路上,而追梦沿途有着最亮丽的风景。许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很美好,到了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最后。所以,有些东西,有些梦想,你现在不去做,你现在不去争取,你现在不去努力,你就看不到最后,你就会错过未来,你就会在碌碌无为的一生中忏悔,然后在无数次忏悔中抱怨离去。  相似文献   
45.
46.
针对水稻局部少耕、旱种水管技术提出的碎土质量好、耕层深、耕作带底部平整度高,以及适时调整排肥量的要求,设计了一款立式水稻条耕施肥机。该机主要由条耕和电动排肥装置组成,采用相似设计原理,建立旋刀几何参数关系;利用图解法推导出正切面刃角、侧切面刃角与行走速度、刀具转速、旋刀旋转半径之间的关系式,并得出该机作业过程中侧切面刃角为24°和正切面刃角为41°;按照农艺要求,确定电机的转速为50~60r/min之间可调。水稻条耕施肥机田间试验表明:该机耕层深,碎土能力强,沟底平整度较好,作业顺畅、性能稳定,匹配动力为66~92kW,耕深平均值15 cm,稳定系数90%土壤颗粒小于8cm的碎土率为85.2%,施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1.23%,施肥均匀性变异系数17.05%,满足行业标准规定和农艺要求。该研究为下一步水稻条耕施肥播种一体机的研发和水稻局部少耕、旱种水管技术大面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7.
以垦粳5号为材料,设计3种土壤肥力(高、中、低肥力)和5种氮肥运筹模式[农民习惯施肥(M1)、V字形施肥(M2)、减氮施肥(M3)、减氮减磷施肥(M4)、前氮后移施肥(M5)],研究不同土壤肥力和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旨在为提高寒地水稻氮肥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稻米品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对水稻产量、品质、氮肥利用影响显著。高肥力土壤条件下,M3模式产量(31.2 g/穴)最高,M1、M2、M4模式依次次之;中肥力土壤条件下,M1模式产量(28.0 g/穴)最高,M2、M4模式依次次之;低肥力土壤条件下,M1模式产量(26.7 g/穴)最高,M2、M4、M3模式依次次之。高肥力土壤条件下,M4模式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M3和M4模式的蛋白质含量较低;中、低肥力土壤条件下,M5模式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M1模式蛋白质含量较低。高肥力土壤条件下,M3—M5模式的食味评分(84.11、83.30、83.36)较高;中肥力土壤条件下,M1、M2模式的食味评分(85.49、84.47)较高;低肥力土壤条件下,M1、M3、M4模式的食味评分(85.17、85.39、85.14)较高。M1模式茎秆抗倒伏指数显著低于其他模式,其他模式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高肥力土壤条件下,M4、M5模式氮肥贡献率较高;中肥力土壤条件下,各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低肥力土壤条件下,M2模式氮肥贡献率最低,其余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高肥力土壤条件下,M3模式的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农学利用率(51.46%)、氮肥吸收利用率(66.83 g/g)和氮肥偏生产力(131.52 g/g)最高,M5模式的氮肥生理利用率(134.54 g/g)最高;中肥力土壤条件下,M5模式的氮肥吸收利用率(58.29 g/g)、M4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104.05 g/g)、M1模式的氮肥生理利用率(100.18 g/g)最高,M2模式较高;低肥力土壤条件下,M2模式的地上部吸氮量、M2模式的氮肥吸收利用率(61.18 g/g)、M4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100.39 g/g)、M1模式的氮肥生理利用率(90.93 g/g)最高,M3模式较高。综合考虑,高肥力土壤采用M3模式、中肥力土壤采用M2模式、低肥力土壤采用M3模式有利于协调寒地水稻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8.
49.
生物质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是直接燃烧产生热量。因此,设计一种生物质秸秆燃烧设备对于实现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源循环、绿色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有生物质秸秆燃烧热风炉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论述,并以列管式热风炉为例,基于反平衡法开展设计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层叠式饲养设备不同饲养密度对育成期蛋鸡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750只11周龄的海兰灰蛋鸡其随机分成三个饲养密度即高、中、低三个密度组,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饲养,单个饲养笼尺寸(长×宽×高)为600 mm×450 mm×430 mm,试验周期9周。结果表明:20周龄时低密度组体重明显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20周龄时低密度组卵巢重量为47.50 g,分别比中密度组高2.75 g、比高密度组高5.07 g(P0.05)。中密度组达到50%产蛋率的时间较早为138日龄,比低密度组早3 d,比高密度组早4 d。低密度的死亡率为最低2%,而中、高密度组的饲养率则为3.0%、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