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明确略阳地区药农在黄精生产上四种常用肥料追施的最优选择,将生产田正常追肥的生物有机肥换做当地药农常用的其他四种肥料进行追施,研究不同肥料追施对略阳地区黄精花期植株地上形态的生长差异,以及对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前追肥对黄精花期叶片展开无显著影响,地径增速增加,株高增速减缓,植株结出花果数减少,不同肥料追施对黄精的增产效果不尽相同,以史丹利复合肥对黄精鲜产量和药材干产量的增产效果最明显,分别为758.56 kg/667m2和131.96 kg/667m2。花期前追肥可引导略阳地区黄精花期横向生长、相互遮阴躲避阳光直射伤害,史丹利复合肥为当地四种常用追施肥料的最优选择,对黄精的产量提升效果最好,但在生产中应注意及时补施含有机质的肥料,避免长期施用化肥引起土壤生态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监测不同营养处理黄芪根部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的动态积累,揭示黄芪生长进程中初生及次生代谢强度的变化机制,在最佳时期合理施用不同营养元素,以保证黄芪有效生长,以期为黄芪的大田生产提供简单、高效的施肥方式。[方法]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分别设N、P、K施肥处理及CK,每20 d采样1次,测定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及总黄酮含量。[结果]随着黄芪的生长进程,可溶性总糖及还原糖趋势相似,均为先升高后回落,且影响程度为K>N>P;而总黄酮则为稳定增加后趋缓,影响程度为N>P>K。K处理下,黄芪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在10月4日分别达30.780%、1.323%;N处理下,总黄酮含量在10月24日达0.759%。[结论] 9月中旬追施氮肥,叶面喷施钾肥,可有效增强黄芪初生及次生代谢强度,积累碳水化合物含量,清除自由基,从而保证黄芪稳定、高效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研究栽培密度对党参生长、产量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0 cm×10 cm、20 cm×15 cm、20 cm×20 cm、30 cm×10 cm和30 cm×15 cm共5个密度处理,分别于8月30日、9月30日和10月20日取样,分析不同密度处理的党参产量、次生代谢物和浸出物的含量,旨在探索甘肃宕昌地区党参合理的栽培密度,为党参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显示,栽培密度对党参的生长、产量和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有较显著的影响,适宜密度不仅可以提高党参的产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党参次生代谢物和浸出物的含量。栽培密度为20 cm×10~15 cm时,党参产量和次生代谢物含量均较高,可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研究还发现,甘肃宕昌地区栽培的党参在10月中下旬仍在生长,且浸出物含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因此认为,该地区合理的采收期应为10月下旬。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进行鉴定,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猪苓菌核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关键作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并纯化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鉴定表皮黑色素,并对其溶解性、结构特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进行进一步测定。结果:猪苓菌核表皮色素不溶于水和常见的有机溶剂,在pH3时完全沉淀,溶于碱性溶液;不具有鞣质和黄酮类物质的特性;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在200~800 nm,吸光值随波长增加呈指数型下降,以波长对吸光值取对数作图,斜率为-0.0024,样品放置一月后,斜率为-0.0036;红外光谱鉴定出—OH、脂肪族—CH、芳香环中C=C和C=N骨架、羧酸外C=O、COO—等官能团的存在;温度升高和pH增大对其具有增色效应,冷冻和光照对其具有减色效应;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显著地清除活性,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1 g猪苓菌核表皮色素的多酚含量相当于(224.48±11.46)mg没食子酸。结论:首次鉴定了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对于猪苓的药理药效及发育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黄精植株构件的生长规律与地下部分各部位有效成分含量的积累动态。[方法]以2年生黄精为研究对象,黄精出苗后连续采样,测量根茎、新生根茎、须根、茎、叶、果实等构件的形态、数量和生物量,并测定地下部分各部位的黄精多糖、总皂苷和浸出物含量。[结果]黄精出苗后根系生物量不断积累,地上部分出苗后40 d内迅速生长,之后大多生长指标小幅度增加,至8月左右地上部分茎叶有所脱落,10月上旬地上部分枯萎回苗;地下部分在出苗40~100 d迅速生长,之后增长幅度减缓;须根的黄精多糖、总皂苷和浸出物含量均显著低于根茎(P<0.05),但收获期的须根多糖含量可达到根茎的84.50%,总皂苷和浸出物含量分别仅为根茎的35.72%、48.68%,这为黄精须根以多糖类材料开发大健康产品提供了依据;与原生根茎相比,新生根茎在形成的60 d内多糖含量显著较低(P<0.05),总皂苷含量显著较高(P<0.05);收获期时,黄精地下部分各部位以上3类有效成分含量排序稳定,依次为根茎>新根茎>须根。[结论]该研究为黄精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常晖  曾艾林  贾志伟  任振丽  马存德 《种子》2019,(2):135-137,142
以山东省不同产地丹参种子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不同产地丹参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发芽情况等各项指标,采用K-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项指标综合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确定了以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千粒重、水分、净度作为山东省丹参种子分级标准的主要质量指标,将山东省丹参种子分为3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不合格)。初步制订了山东省丹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水盐胁迫对黄精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精种子萌发期的抗逆特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比不同大小黄精种子抗旱性,同时使用不同浓度的NaCl(中性盐)、NaHCO_3(碱性盐)处理黄精种子探讨黄精种子耐盐特性。[结果]在5%PEG浓度处理下大黄精种子的发芽率和相对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小黄精种子(p<0.05)。当PEG溶液浓度达到15%以上时,大、小黄精种子的萌发均被显著抑制,发芽率均为0。同一低盐浓度(c<200mmol/L)处理下,NaHCO_3处理后黄精种子的发芽率均显著高于NaCl处理组(p<0.05)。黄精种子对NaCl的耐盐适宜范围、耐盐半致死浓度、耐盐极限浓度均低于NaHCO_3,在相同盐浓度下,NaCl对黄精种子的相对盐害率均高于NaHCO_3。[结论]大黄精种子的抗旱性强于小黄精种子,黄精种子整体抗旱能力较差。黄精种子对碱性盐NaHCO_3的耐受性要强于中性盐NaC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浸根对3种药材根部形态建成及产量的影响,为当地农户对种苗的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迈舒平、阿米西达等药剂调制不同浓度配比,对甘肃3种道地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种苗进行浸根处理。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组、1个对照,测定根长、根粗、支根数、单支鲜(干)重、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随着迈舒平浓度的升高,3种药材的根长、根粗、单支鲜(干)重呈增加趋势;而阿米西达则对根部生长影响不大;高效氯氰菊酯+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则会对根部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迈舒平+水(10 m L+5 kg)浸根处理可以有效促进当归、黄芪的根部形态建成,并提高经济效益,而高效氯氰菊酯+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水(0.2 m L+0.2 m L+18 g+0.3 kg)浸根处理可以有效促进党参的根部形态建成,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文冠果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温度浸泡种子、机械处理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提出了文冠果种子发芽的最佳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文冠果种子最适发芽方法为80℃水温浸泡种子24h后用机械破损种皮。在0~80℃之间浸泡温度越高,其发芽率随之越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黄精药材商品市场流通现状,在全国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材市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收集黄精药材样品146份,测定其杂质、水分、单重、色泽、质地等指标,并结合文献调研,重新对市场上黄精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市场上黄精药材主要分为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3种规格,在各规格下依据单重划分为3个等级。市场上黄精药材等级划分较为混乱,同时存在产地信息丢失、加工方法不规范等问题。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初步制定了黄精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表,以期为黄精药材规范化生产和流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