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5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周萍  罗延梦  马媛  黄海鹤  罗爱俊  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54-12655
[目的]测定核桃壳多糖的含量。[方法]以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苯酚-硫酸法在490 nm测定核桃壳中多糖含量。[结果]最佳显色条件为5%苯酚1.0 ml,浓硫酸6.0 ml,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为30 min,平均回收率为101.9%,RSD为1.98%,线性范围10~90μg/ml。[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核桃壳多糖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区出现灌丛化现象后,灌丛沙堆在退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保育功能和防风固沙作用。[方法]该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3种典型荒漠草原灌丛长柄扁桃(Amygdaluspedunculatd)、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3种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和灌丛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探讨其沙堆形态发育和土壤颗粒组成特征,以及与植物灌丛形态特性和固沙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典型灌丛沙堆均为圆锥状,其沙堆高度随沙堆半径的增加呈对数曲线增加,即在沙堆形态较小时,随着沙堆半径的增大,沙堆高度增加较快,而随着沙堆底面积不断增大,沙堆高度变化就会趋于稳定且增加速度降低,整个沙堆在水平方向的延伸速度大于垂直方向;沙堆形态参数之间以及与灌丛形态参数间表现出显著相关性,随着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沙堆高度、半径、底面积和体积均呈显著增加(P<0.05), 3种灌丛沙堆体积和固沙率差异性显著(P<0.05),表现为:小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长柄扁桃;灌丛使降尘等细粒物质拦截或聚集在灌丛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粒径(<0.1mm)颗粒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不同物种灌丛下土壤分形维数差异性显著(P<0.05),表现为:小叶锦鸡儿(2.346)>狭叶锦鸡儿(2.259)>长柄扁桃(2.149)>裸沙地(2.057)。[结论]灌丛越大,沙堆体积越大,灌丛下沉积细物质越多,土壤分形维数越大,植物固沙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93.
为了研究绵羊肺炎支原体P208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本试验在对p208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部分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及原核表达,并采用Western-blot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208基因与猪肺炎支原体黏附素p216基因、殊异支原体细胞表面蛋白基因以及絮状支原体P97/LPPS家族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重组P208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在大肠杆菌BL21(DE3)工程菌中成功得到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与山羊抗绵羊肺炎支原体全菌血清发生结合反应,表明P208蛋白质是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原之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及其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
人工模拟降雨下花岗岩崩岗区不同层次土体产流产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湖北通城县五里镇发育典型的崩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花岗岩崩岗区各层次土体的产流产沙状况和泥沙各粒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各层次土体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在整个降雨时段内差异显著。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各层次土体入渗率均表现出先快速减小后逐渐趋于稳定,累积入渗量则相差越来越大;淀积层的稳定入渗率最大为328.75ml/min,是淋溶层的1.13倍,母质层的1.76倍;Horton模型能对各层次土体入渗率很好的拟合(R20.922),且拟合结果证实了模拟降雨条件下各层次土体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各层次土体产沙率和累积产沙量在整个降雨时段内差异显著。母质层平均产沙率为40.43g/(L·min),是淀积层的1.79倍,淋溶层的3.11倍;淀积层的累积产沙量增加较快,淋溶层的累积产沙量增长缓慢,母质层的累积产沙量在整个降雨时段内不断增加且远大于淋溶层和淀积层的累积产沙量。各层次土体0.2mm粒径的流失量最多,0.2~1mm粒径次之,1~2mm粒径和2mm粒径流失量最小;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淋溶层各粒径流失量均逐渐减小,淀积层各粒径流失量逐渐增多,母质层各粒径流失量逐渐趋于稳定。该研究对揭示崩岗区各层次土体侵蚀的产流产沙机理及侵蚀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崩岗水蚀过程物理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5.
谭银萍  马媛  吕杰 《湖北农业科学》2016,(17):4353-4358
石油污染越来越多的在开采、运输、加工等过程中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长期积累且很难被消除,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研究证明,对石油污染采取微生物修复是行之有效和环境友好的,因此对微生物降解菌的研究成为当前热点。介绍了石油污染现状、微生物降解技术及途径、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对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6.
在乌兰布和沙漠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白刺群落与油蒿群落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养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全氮、全钾、全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分别为(2.70±0.43) g·kg~(-1)、(0.30±0.04) g·kg~(-1)、(20.80±3.38) mg·kg~(-1)、(19.29±1.23) g·kg~(-1)、(93.00±3.00) mg·kg~(-1)、(0.30±0.02) g·kg~(-1)、(3.74±0.38) mg·kg~(-1),pH值为(9.37±0.09),土壤各养分指标均属于弱变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表现为白刺群落﹥油蒿群落﹥裸沙地。白刺群落与油蒿群落有机质在20~40 cm、40~60 cm层差异显著(P﹤0.05),在0~20 cm、60~80 cm、80~10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P﹥0.05);碱解氮、全钾在20~40 cm差异显著(P﹤0.05),0~20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差异不显著(P﹥0.05);各土层全氮、速效钾、全磷、有效磷差异均不显著(P﹥0.05)。白刺群落与油蒿群落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呈现表聚性特点。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的排序为白刺群落(0.566)﹥油蒿群落(0.423)﹥裸沙地(0.249)。  相似文献   
97.
鱼腥草乙醇浸提液对4种细菌抑制试验结果表明:鱼腥草乙醇浸提液对4种细菌都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强,痢疾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大肠杆菌最差.金黄色葡萄球菌在75%乙醇浸提液中的抑菌效果最好,而对蜡样芽孢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随着乙醇浓度降低逐渐降低,乙醇浓度降低到55%后,对4种细菌的抑制作用逐渐接近.  相似文献   
98.
【目的】定量确定干旱区农田撂荒前后土壤CO_2通量的变化,旨在探讨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长季碳循环过程的影响,进一步探究研究区土壤呼吸的调控机制,为研究区碳循环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描述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LI-8100土壤CO_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测定艾比湖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棉田及撂荒地生长季(2010年7月和9月)的土壤呼吸,并分析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棉田和撂荒地具有不同的昼夜变化动态,棉田呈单峰或双峰曲线,撂荒地则均呈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多出现在13:00左右,夏季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秋季(P<0.05);3 a撂荒地(7.090μmol/m~2·s)>50 a棉田(5.872μmol/m~2·s)>9 a棉田(4.612μmol/m~2·s)>7 a撂荒地(1.338μmol/m~2·s),表明耕作土地撂荒一定时间后土壤会起到固定碳的作用;棉田、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多呈负相关;近地面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对棉田、撂荒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的影响最大;气温、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共同影响了土壤呼吸速率,综合考虑水分、温度因素可以解释棉田、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30.50%和86.70%,这比单独考虑水分或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解释度都高。【结论】棉田和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撂荒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棉田(两者分别为1.971和0.989),水分、温度是影响生长季棉田和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不同群落生境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资源权衡策略及种群维持机制,在宁夏荒漠草原选取以蒙古冰草为优势种或亚优势种的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群落蒙古冰草资源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蒙古冰草个体生物量及根冠比在不同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0.05),构件生物量分配均表现为根>茎>叶>穗;(2)不同群落蒙古冰草各构件C,N,P含量均以根部最低,C/N,C/P以茎部最高,N/P以叶部为高,比值范围为18~23;不同群落之间则表现为C/N和C/P总体以M2群落较高,地上部各构件N/P以M3群落较高(P<0.05);(3)蒙古冰草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各构件N,P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各构件P元素含量与其生物量分配比及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综上,蒙古冰草可通过调整自身构件分配格局和养分利用策略保证其在不同群落生境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