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16篇
农学   37篇
  30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3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再生稻是在一季中稻高产基础上,利用其稻秆上的休眠芽萌发再生以增收一季的增产措施。头季稻开发受精以后,籽粒发育成熟,茎节上休眠芽逐渐开始萌发生长,此期采用的任何措施应兼顾两者,才能获得双季高产。研究表明,赤霉素可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强度,增加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晒田强度和穗期氮素运筹对不同氮效率水稻生育中后期根系、叶片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德香4103(氮高效品种)和宜香3724(氮低效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晒田强度:W_1,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53.60±5.00)%;W_2,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0.20±5.00)%;W_3,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26.80±5.00)%和3种穗期氮素运筹:N_1,晒田复水后第1天施用穗肥;N_2,晒田复水后第8天施用穗肥;N_3,晒田复水后第15天施用穗肥。测定水稻抽穗期和齐穗后15天的根系形态特征、根系干重、叶面积指数、剑叶光合速率、叶片干重、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1)德香4103稻谷产量比宜香3724平均高11.57%。(2)两类品种的产量均与抽穗期LAI和叶片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德香4103产量与抽穗期和齐穗后15天单株根重和根冠比呈显著正相关,宜香3724产量与抽穗期和齐穗后15天的单株根重呈显著正相关。(3)德香4103氮肥生理利用率与抽穗期单株根重和叶面积指数、齐穗后15天单株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宜香3724氮肥生理利用率与齐穗后15天单株根重呈显著正相关。(4)W_1和W_2处理中,施氮处理N_2和N_3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抽穗期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无显著差异,氮高效品种齐穗后15天的总根长小于氮低效品种;W_3处理中,N_1和N_2中抽穗期氮低效品种单株总根长和单株根表面积大于氮高效品种,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齐穗后15天根重和根冠比无显著差异。(5)氮低效品种成熟期的叶片干重和LAI均高于氮高效品种,抽穗期至成熟期氮高效品种的叶面积衰减率大于氮低效品种。(6)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采用W_1N_3处理,能增加抽穗至成熟期总根长,降低叶面积衰减速率,提高抽穗后叶片光合速率,提高稻谷产量;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以W_2N_2为最佳处理。综上所述,晒田程度和穗期氮素运筹能够显著影响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生育中后期的根系和叶片特征。通过优化晒田程度和穗期氮素运筹组合,为两类品种构建合理的根系指标和叶片体系,促进根系对氮素养分的吸收,提高灌浆结实期叶片物质生产和转运能力,最终提高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83.
以华盖木4年生嫁接苗当年生枝为外植体,在初代培养过程中每周测定外植体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总酚含量,并统计外植体的褐化率,对华盖木初代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褐化与PPO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盖木外植体的总酚含量于接种后第2周时达到最大值2.4445mg/g。此后又快速下降。接种后1周内酶活性快速增加,第1~3周,酶活性又大幅度下降,第3~4周酶活性下降速度减缓。接种后第2、3周是褐化的高发生期,第3周后褐化率的增长较慢。外植体的褐化受着PPO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4.
本研究以米拉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浓度外源赤霉素(GA3)处理对小整薯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及物质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外源GA3对小整薯休眠解除过程中几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都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但不同浓度GA3处理所产生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存在差异.高浓度(4×10-4mL/L)处理对内源GA3、LAA和ZT的影响作用大于低浓度(2×10-4mL/L)处理,而对ABA和Jas的影响差异不明显;②高浓度(4×10-4mL/L)GA3处理产生作用的时闻均比低浓度(2×10-4mL/L)处理提前,持续时间更长;③外源GA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整薯休眠解除中淀粉的分解和可溶性糖的消耗,高浓度的外源GA3促进了淀粉的分解,但降低了可溶性糖的含量.综合来看,取合理浓度的上限有利于小整薯休眠的解除.  相似文献   
85.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0,自引:16,他引:34  
水稻矮秆品种和杂交稻及其相应的栽培技术配套使全球水稻单产稳步提高。由于这些技术基于大量化肥、除草剂、杀虫杀菌剂的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 ,加上水稻水层灌溉 ,使得近几十年来也发现水稻产量下降、病虫危害加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生产效益下降等不良现象 ,这严重限制了水稻可持续发展 ,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十年来 ,马达加斯加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并在生产上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我们借鉴。本文概述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水稻强化栽培体系起源于马达加斯…  相似文献   
86.
不同肥料种类对水稻强化栽培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中使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比较,试验得出: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均能提高水稻的分蘖数,其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以及增产效果均以“微生物活性肥+有机肥+化肥”的处理最高。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各不相同,施用有机肥可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有机肥、化肥和微生物活性肥料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比单一施用一种肥料能够更明显地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87.
重穗型水稻光合作用、物质积累与运转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5,他引:52  
 以 18个不同穗重型籼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重穗型水稻的光合作用及物质运转。结果表明 ,重穗型水稻在齐穗后的剑叶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中、轻穗型品种。其机理是剑叶的Rubisco活性提高及叶绿素含量增加 ;有在高、低光强、高温和低CO2 浓度下对CO2 较强的同化能力的优势 ,光合“午休”现象较轻 ,能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 ,显示其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气孔性状优良、气孔开度积 (单位面积气孔密度×气孔开度 )大 ,也是重穗型水稻净光合速率高的重要气孔因素。重穗型水稻抽穗后物质积累的优势明显 ,且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转化率也远高于中、轻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88.
水稻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90个水稻品种(系)苗期的14个生长指标进行测定,以反复干旱存活率作为因变量。运用通径分析筛选了与反复干旱存活率关系最密切的4个指标作为鉴定苗期水稻抗旱性的指标。这几个指标分别为叶龄,心叶下倒1叶长。心叶下倒2叶长,心叶下倒2叶叶面积;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上述品种(系)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9.
杂交水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作用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杂交中稻冈优22、D优95为材料,研究了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机理及本田最栽植密度.结果为:秧苗素质优良、单株带蘖10个以上的超多蘖壮秧实行超稀栽培,单株分蘖多而全田茎蘖数及叶面积发展平缓,从而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改善了稻田通透条件,稻株个体生长健壮,光合生产率高,干物质积累快而多,尤其是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速度均明显地优于常规栽培,且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运转率也高,为大穗高产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能明显地改善稻田穗、粒结构,比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而大穗多粒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而且得出:超多蘖壮秧本田的最佳栽植密度为11.25-15.00万穴/公顷,过稀过密均不利于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而增产.且在分蘖力不同的两品种间主要效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0.
氮肥运筹对大苗三角强化栽培水稻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施纯氮总量180kg&#183;hm^-2下,以Ⅱ优498为材料,研究大苗移栽三角强化栽培水稻前中后期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苗情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运转、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茎基部伤流量、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含量、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种施肥方式下,依产量从大到小排序,底、蘖、穗、粒肥比例依次是5:3:1:1、5:3:2:0、6:3:1:0、7:3:0:0、6:4:0:0、10:0:0:0、5g5:0:0。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只施底肥和分蘖肥的处理显著低于施用底蘖穗粒肥处理的产量,其叶面积衰退速率高,成熟期的伤流强度低,收获指数低。而采用底、蘖、穗、粒肥比5:3:1:1施肥处理,从齐穗期到成熟期根系活力下降最慢,有利于延缓稻株根系衰老;它在齐穗期净光合速率最高,在成熟期净光合速率居中,叶面积衰退率最慢,前期SPAD上升幅度和后期下降幅度均慢,有利于提高齐穗后光合产物积累量占全生育期光合产物积累量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