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利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洪湖碘泡虫,经反复冻融、液氮研磨提取可溶性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得到多克隆抗体,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对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特性进行分析。间接ELISA法测定多抗血清的效价为1∶25 600;IFAT荧光定位显示洪湖碘泡虫的抗原主要位于极丝、孢子壳瓣的四周及底部一特定位置;Western blotting印迹分析显示该多抗血清与洪湖碘泡虫可溶性蛋白中约10条带发生反应,该可溶性蛋白中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分子质量大小分别约为180、130、78、75、62、52、42、36、34、28ku。该多抗血清与碘泡虫属及单极虫属的一些粘孢子虫种类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32.
为建立基于Nrf2、HO-1启动子活性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方法,本实验以黑头软口鲦上皮细胞系(FHM)为材料,构建Nrf2、HO-1启动子重组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浓度(0、3.125、6.25、12.5、25、50 μg/mL)的白藜芦醇、水飞蓟宾、穿心莲内酯及姜黄素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并利用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 iridovirus,RGV)验证阳性药物的抗病毒效果。结果显示,Nrf2、HO-1启动子序列中存在FOX家族、IRF家族等多种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并分别存在1个和3个与甲基化相关的CpG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水飞蓟宾、穿心莲内酯及姜黄素可激活Nrf2、HO-1启动子。药物浓度梯度实验表明,6.25 μg/mL的姜黄素和穿心莲内酯可显著上调Nrf2和HO-1的启动子活性。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效应、病毒的复制及病毒滴度结果均证明姜黄素和穿心莲内酯可抑制SVCV和RGV的感染。综上,本实验建立的pGL3-Nrf2和pGL3-HO-1启动子报告质粒,可用于抗水生病毒药物的筛选,也为Nrf2、HO-1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33.
为探究寄生部位分化对黏孢子虫种群分化的影响, 以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为例, 研究了寄生于鲤(Cyprinus carpio)皮肤和肠道的吉陶单极虫的形态、寄生特征和分子遗传信息。寄生皮肤的吉陶单极虫(S 型)形成单个明显孢囊, 直径约 2.1 cm, 寄生肠道的吉陶单极虫(I 型)形成多个(16 个)孢囊, 直径 0.21~0.82 cm; 孢子形态特征相比, S 型和 I 型孢子鞘膜宽差异不显著(P>0.05), 但孢子厚差异显著(P<0.01), 孢子长、极囊长、鞘膜长、孢子宽和极囊宽呈现极显著差异(P<0.001); 组织病理结果显示, 二者均寄生于结缔组织中, 引起淋巴细胞浸润、组织增生等炎症反应, 但 S 型孢子主要分散在真皮疏松层, 部分孢子侵入致密层, 造成结缔组织弯曲、变形, 而 I 型孢子主要分散在肠黏膜下层上方, 挤压并导致肠绒毛萎缩; 分子序列比对发现, S 型和 I 型的 SSU rDNA 序列相似度较高, 为 99.7%, 具有 4 个差异位点, ITS-5.8S rDNA 序列间相似度较低, 仅 97.3%, 共有 20 个差异位点。基于 SSU rDNA 和 ITS-5.8S rDNA 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 S 型和 I 型于吉陶单极虫支系内部各自聚类, 表明相同寄生部位的吉陶单极虫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综上所述, 寄生不同部位的吉陶单极虫在形态、寄生特征和遗传信息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具有明显的种群分化特征, 说明寄生部位分化是驱动黏孢子虫种群分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4.
肠道通透性与肠道稳态及个体健康状况直接相关,目前尚缺乏鱼类肠道通透性的定量评价方法及试剂。血清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是肠道通透性的重要血清生物学指标,可用于肠道通透性的定量评价。为建立鲫(Carassius auratus)血清I-FABP的定量检测方法,克隆了鲫I-FABP基因,经原核表达和纯化,并利用重组蛋白分别免疫新西兰白兔(New Zealand white rabbit)及小鼠(Mus musculus),制备了兔源及鼠源多克隆抗体,其效价均为1∶80 000。以纯化的兔源多克隆抗体作为包被蛋白,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的鼠源多克隆抗体作为酶标抗体,通过优化各反应条件建立了基于鲫I-FABP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DAS-ELISA)。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3 5x+0.036 7,拟合度较高R2为 0.999 1,临界值为0.090 6。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17%~5.50%及0.16%~4.78%,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以该方法对54份样品进行检测,与商业化试剂盒对比,符合率为100%。构建的DAS-ELISA检测方法可用于鲫肠道通透性的定量评估。鉴于鱼类I-FABP的保守性,该方法或可用于其他鱼类肠道通透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35.
艾单寒  侯家昊  刘芳园  顾泽茂  胡瑞雪 《水产学报》2023,47(8):089408-089408
为了建立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实验以黑斑侧褶蛙脑组织为实验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脑灰质,利用0.1%Ⅱ型胶原酶和胶原酶-分散酶进行消化,经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将获取的脑微血管段接种于鼠尾胶包被的培养瓶中,于28°C、5%CO2条件下原代培养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对细胞进行鉴定,最后用四唑蓝比色法(MTT)测定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显示,微血管段在体外培养1 d后开始贴壁生长,并逐渐扩大成团簇状,培养至7 d时,细胞呈“铺石路样”镶嵌式排列,表现为区域性单层生长;Ⅷ因子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胞质呈红色,表达为阳性,阳性细胞率达97%以上;MTT实验显示,细胞在第3~5天时生长速率最快。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方法,为体外研究蛙类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奠定基础,也为相关药物的研发和筛选提供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