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松嫩平原环境破碎化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草地,对大、中、小3个羊草斑块的植物组成、数量特征、生活型、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斑块由大到小,植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单峰型的变化趋势,有力地支持了中度干扰假说;在植被的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中,随着斑块由大到小,地上芽及地面芽植物比例逐渐减小,最大值40.0%和6.7%均出现在大斑块上,地面-地下芽植物及地下芽植物比例则逐渐增加,最大值25.0%同时出现在中等斑块及小斑块上,而一年生植物比例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最大值13.3%出现在大斑块上。某些单个物种优势度比例的不规则变化和功能群组成的规则变化表明,生态补偿作用不仅存在于植物群落的各个功能群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功能群内部的不同物种之间。 相似文献
22.
23.
24.
25.
26.
结合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内涵和本质,以不同层次类型的10所职业院校调研为依据,阐述黄炎培职教思想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关联,分析教师工匠精神培植的职业教育现状,探索形成了以工匠教师“331”培育模式为核心的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植路径,为职业院校新时代工匠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试验旨在探究GnRHR和INHA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互作效应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参考GenBank发布的绵羊GnRHR基因(登录号:AH004943)和牛INHA基因(登录号:U16237)的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GnRHR和INHA基因在乌湖羊、湖羊、乌骨绵羊中的遗传多态性,分析多态位点与产羔数的相关性,以及GnRHR和INHA基因间互作效应。结果显示,乌湖羊和湖羊群体GnRHR和INHA基因均存在多态位点,分别检测到GG、GC、CC和AA、AB、BB基因型,乌骨绵羊因样本较少,未发现多态位点。测序发现,GnRHR基因编码区198 bp处发生G→C突变,导致甘氨酸变为精氨酸,为错义突变;INHA基因877 bp处发生T→C突变,为同义突变(仍为天冬氨酸)。遗传学分析显示,GG和AA为优势基因型,G和A为优势等位基因;χ2适合性检验显示,试验羊群体GnRHR和INHA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分析GnRHR与INHA基因互作效应发现,基因互作效应在乌湖羊和湖羊群体差异显著(P<0.05),ABCC互作基因型互作效应最大,AAGG互作基因型互作效应最小。乌湖羊ABCC互作基因型的平均产羔数比AAGG互作基因型多1.68只,湖羊ABCC互作基因型产羔数比AAGG互作基因型多1.32只,ABCC互作基因型比AB和CC基因型的产羔数都高,表明互作效应与羊产羔数呈正相关。本研究认为,INHA基因T877C位点与GnRHR基因G198C位点互作基因型与绵羊产羔数紧密关联,对试验羊群体产羔数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猪发育期NPY-Y1和GPR54受体基因的发育性变化。[方法]分别选取初生、60、120、初情期、180日龄的苏姜猪母猪各3头,采集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样品,提取组织RNA,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NPY-Y1、GPR54受体基因的发育性变化。[结果]下丘脑、垂体与卵巢内NPY-Y1 mRNA从初生到初情期表达量逐渐下降,在初情期达到最低,初情期后呈上升趋势。在3种组织内,初情期与其他时期NPY-Y1 mRNA表达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GPR54 mRNA从初生到初情期表达量逐渐上升,在初情期达到最高,初情期后呈下降趋势。在3种组织内,初情期也与其他时期GPR54 mRNA表达量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猪发育期NPY-Y1基因与GPR54基因表达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
苏姜猪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6世代苏姜猪肥育猪及其与长白猪、大白猪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苏姜猪第6世代肥育猪25~ 90 kg阶段,平均日增重667.26 g,料肉比3.18:1,90 kg屠宰时的屠宰率达73.19%,胴体瘦肉率56.28%,眼肌面积33.93 cm2,肌内脂肪含量达3.11%.苏姜猪与长白猪、大白猪杂交生产的商品猪也体现了较好的杂种优势,达到了优质瘦肉型猪的要求.试验数据表明,苏姜猪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杂交母本.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