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新型了除草剂玉宝在延边地区玉米3叶期使用时,适宜使用剂量为900-1100g ai/hm^2。在适宜剂量条件下对藜、苋科类、鸭跖草、风花菜的防效达100%,对禾本科杂草稗草防效在90%以上,对禾本科杂草马唐与菊花科杂草刺儿菜防效在70%以上,综合毁草防效可达90%。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利用光合细菌与化肥农药双减融合施用技术,设计3个减肥减药、3个光合细菌喷洒减肥减药和1个对照(CK)处理,研究光合细菌喷洒对稻瘟病发生及水稻产量、品质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光合细菌喷洒减肥(减N 10%~20%)减药处理的稻瘟病病情指数为0.41~0.44,防治效果为22.5%~28.1%,肥料减N10%,稻瘟病药使用1次,插秧后每月2次喷洒光合细菌50 L/hm2,水稻产量达到7 511 kg/hm2,糙米率65.3%,食味值83.3,能够确保在稳产的前提下实现水稻减肥减药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13.
14.
根据多年试验总结出了延边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栽培综合技术,从种子处理、播种、秧田管理、本田秸秆还田、施肥、灌溉等方面提出了生产的品种选择、扣棚、育苗技术、本田管理措施、病虫草害防治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插秧密度的试验,初步探索了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对叶龄动态影响无明显差异,但促进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分蘖数,而插秧密度的增加分蘖数变少,株高也变低。对经济性状来看,插秧密度的增加,提高结实率和产量。S  相似文献   
16.
针对吉林省延边地区水稻种植区气候特点,提出了栽培环境、种子质量和水稻品种上的技术要求,从水稻品种上育397的选择、育苗方式、苗田准备、种子处理、苗田管理、壮秧标准、插秧规格及本田栽培管理等方面详细总结制定了吉林省延边地区上育397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延边地区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初步探索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的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米质分析、土壤化验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大田进一步推广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示范点平均增产5.12%,提高土壤有机质,具有土壤中固定N、P、K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稻花香2号水稻M3代穗、粒变异后代多样性为切入点,调查分析水稻穗、粒的多样性和群体变异情况,整理归纳突变株系农艺性状,为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稻花香2号水稻品系提供依据。试验对EMS诱变的20个突变株系的成株表型及其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各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突变株系和稻花香2号之间株高、剑叶长、有效分蘖数、穗长、每穗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群体变异比较丰富;相关性分析上,单株产量与株高、千粒重显著相关,与每穗粒数和实粒数呈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将突变株系分为3类,第1类包含稻花香2号等14份材料,第2类包含HM2等5份材料,第3类包含HM14和HM19 2份材料。最后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3份相对理想的材料HM9、HM14、HM19,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新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光合细菌延农光配1号研究了大棚蔬菜绿健黄瓜、秀光306西红柿、102辣椒栽培中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滴灌延农光配1号100 kg/hm2后,3种蔬菜茎粗增加、叶色浓绿、生长发育明显优于对照组,产量分别增加7.56%、11.12%、7.80%,具有增产、提高品质和减少农药施用次数等功效,因而明显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合细菌延农光配1号进行了畜禽圈舍消臭试验,结果表明:猪舍、鸡舍、屠宰场圈舍及污水处理池试验结果表明,喷雾之前圈舍氨气浓度超过100 mg/kg,处理30 d后氨气浓度下降到30 mg/kg以下,无刺激眼睛或鼻子的气味,改善场内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圈舍的卫生环境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