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通过4种常用药物对罗氏沼虾溞状幼体进行浸泡,运用简单回归线性方程求得4种药物对溞状幼体的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CuSO_4 4.0×10~(-4)%,CuSO_4∶FeSO_4(5∶2)4.0×10~(-4)%,KMnO_4 3.5×10~(-4)%,HCHO 25×10~(-4)%;4种药物对溞状幼体96 h的安全浓度分别为:CuSO_4 0.4×10~(-4)%,CuSO_4∶FeSO_4合剂(5∶2)0.4×10~(-4)%,KMnO_4 0.35×10~(-4)%,HCHO 25×10~(-4)%。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广西田东县龙须河某养殖户网箱养殖黄颡鱼大批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以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API 20NE半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从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黄颡鱼中共分离到编号为TDA1、TDA2、TDB1、TDB2、TDB3的5株优势菌,对健康黄颡鱼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100%、70.0%、65.0%和72.5%,表明均为引起黄颡鱼发病死亡的病原菌。经API 20NE鉴定,5株病原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25种试验药物中,对5株菌株都达到高度敏感的有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盐酸沙拉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磺胺二甲嘧啶等6种,都耐药的有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2种。  相似文献   
13.
经调查,桂江鱼类资源丰富,有鱼类162种,隶属于7目21科92属,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鱼类区系复合体由热带平原、江河平原、中印山区、上第三纪、北方平原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外来入侵物种4种;主要经济鱼类16种。拦河坝的大量建设,严重影响了土著鱼类的栖息、索饵及繁殖,取而代之的是适宜滤食性的鲢、鳙成为桂江鱼类的绝对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大黄(Rheum officinale)、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诃子(Terminalia chebula)、黄连(Coptis chinensis)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体外抑菌效果,为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防治的中草药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月,检索关于大黄、诃子、黄芩、黄连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制效果的文献,并追溯相关参考文献。提取数据,利用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黄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黄芩[MD=0.85,95%CI(0.02,1.68),P=0.04];黄连的抑菌效果显著低于大黄[MD=-3.41,95%CI(-5.61,-1.21),P=0.002];黄连的抑菌效果显著低于黄芩[MD=-4.60,95%CI(-6.03,-3.17),P0.0001];黄芩与诃子的抑菌效果无显著差异[MD=-0.33,95%CI(-1.54,0.88),P=0.59]。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Meta分析结果均稳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药敏结果的异质性主要因菌株的来源不同造成。【结论】根据Meta分析,大黄、黄芩、诃子和黄连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大黄黄芩和诃子黄连,分析结果稳定,使用此4种中草药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病时建议首选大黄。  相似文献   
15.
为查明广西田东县平马镇小龙村某养殖户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性死亡征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以常规方法分离细菌,人工感染确定病原菌,API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细菌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为K-B纸片扩散法。结果,从患暴发性死亡征的斑点叉尾鮰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对斑点叉尾鮰的致死率为100%,API生化鉴定结果,2株病原菌均为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2株病原菌对24种试验药物中均高度敏感的有复达欣、多粘菌素B等10种,都不敏感的药物有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2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及其四环素类耐药基因,为指导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临床用药和揭示其耐药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8种抗生素对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运用PCR检测菌株的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tetO、tetL和tetS)携带情况,并以体外诱导法测定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对多西环素耐药性的获得速率.[结果]37株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对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和土霉素均敏感,对硫酸新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不敏感(已产生耐药性);仅从8株菌株中检出tetM基因,检出率21.6%(8/37),而tetO、tetL和tetS基因的携带率均为0,即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仅存在tetM+tetO-tetL-tetS-和tetM-tetO-tetL-tetS-两种耐药基因型.经多西环素连续8代的体外传代诱导,6株携带tetM基因的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MIC由0.24μg/mL上升至3.91μg/mL,即耐药性获得速率约16倍.PCR检测结果显示,各传代菌株均携带有tetM基因,且各传代菌株间的核甘酸相似性为100.0%.[结论]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存在tetM+tetO-tetL-tetS-和tetM-tetO-tetL-tetS两种耐药基因型,对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和土霉素仍较敏感,对硫酸新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已产生耐药性.携带tetM基因的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经体外诱导后对多西环素的耐药性大幅度提高,说明未达有效抑菌浓度时极易诱导无乳链球菌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黄沙鳖cathelicidin基因并分析其组织分布特征及在攻毒后的表达变化,为深入研究cathelicidin功能及在黄沙鳖先天免疫中的潜在作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RT-PCR结合RACE克隆黄沙鳖cathelicidin基因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黄沙鳖cathelicidin基因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结构特征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黄沙鳖cathelicidin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攻毒后的表达变化.[结果]黄沙鳖catheli-cidin基因cDNA序列全长1026 bp(GenBank登录号MK250818),包括48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315 bp的5'非编码区(5'UTR)和228 bp的3'非编码区(3'UTR).黄沙鳖cathelicidin基因cDNA序列编码160个氨基酸,包括氨基端的信号肽区域、含有4个保守半胱氨酸(Cys)残基的cathelin区域及羧基端的成熟肽区域.黄沙鳖cathelicidin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与中华鳖cathelicidin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KY948708.1)的相似性最高,为97.5%;基于cathelicidin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也显示黄沙鳖与中华鳖的亲缘关系最近.黄沙鳖cathelicidin基因在脾脏和肝脏中的相对表达量相对较高,其次是心脏,在脑组织、肾脏、肠道、肌肉、表皮和背甲的相对表达量较低.以温和气单胞菌攻毒后,黄沙鳖脾脏cathelicidin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升—降—升—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出现2个峰值(攻毒后第3和36 h),对应的cathelicidin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是对照(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的23.1和3.5倍.[结论]黄沙鳖catheli-cidin基因在脾脏和肝脏中高表达量,且可被温和气单胞菌感染诱导,说明cathelicidin基因在黄沙鳖抵抗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