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66篇
农学   108篇
基础科学   46篇
  77篇
综合类   849篇
农作物   97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263篇
园艺   168篇
植物保护   1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61.
以桂淮2号薯为试材,研究了结薯初期喷施400 mg/L去豆膨大素对薯块膨大及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去豆膨大素处理后能抑制淮山疯长,使得更多的营养物质转向薯块。去豆膨大素处理的GA3含量显著低于对照;AB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乙烯释放量稍高于对照,IAA含量从第10天开始稍低于对照;ZR含量比对照的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从ABA/IAA、GA3/IAA、ZR/IAA和EH/IAA的比值看,ABA/IAA的比值处理比对照显著提高,而GA3/IAA的比值要比对照低。这说明去豆膨大素处理主要通过调节ABA和赤霉素含量能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其次是通过乙烯释放量和生长素含量来达到抑制地上部分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2.
文章从危害甘蔗的主要病害、甘蔗茎尖脱毒技术的发展及原理、甘蔗茎尖脱毒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影响甘蔗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甘蔗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提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绝对浓度和配比、培养基的状态及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酚污染等问题仍是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的热点。由于碱性孔雀绿、2,4-D、硫尿嘧啶、TS制剂(一种病毒钝化剂)等在其他作物组织培养脱毒培养中可以提高脱毒效率,因此,今后需研究这些化学制剂在甘蔗组培脱毒中的应用效果,并继续深入研究间歇浸没式反应器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在甘蔗中的应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甘蔗组培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63.
【目的】筛选出多态性丰富的分子标记引物,为进一步研究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选择60对核心SSR引物,对22份不同时期收集的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多态性引物。【结果】60对核心引物的等位变异数为1.0~8.0个,平均为3.5个,有23个位点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等位变异超过4个;不同连锁群上SSR位点等位变异有所不同,变化范围为1.67~5.00个,其中J连锁群等位变异最低,平均为1.67个;B2和H连锁群等位变异最高,平均为5.00个。【结论】筛选的23对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适合用于广西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964.
籼稻和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2个亚种类型,不同亚种类型在形态、生理以及遗传上的差异对水稻光合作用特性造成影响,最终直接关系后期干物质的运转和积累,并影响产量形成。前人已对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问题做了大量研究。马均等发现重穗型品种不仅齐穗后的光合生产能力强,而且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运  相似文献   
965.
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acid,PP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1/2ka仅为(0.15±0.11) h,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tmax)为(0.68±0.37) h,血药峰浓度(Cmax)值为(141.48±27.87) mg/L;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快且分布范围广,半分布期(t1/2α)为(0.22±0.18) 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7.54±7.71) L/kg;苯肽胺酸从大鼠体内消除较快,其清除率(CLz/F)为(1.32±0.51) (L/h)/kg,在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0-∞))为(25.69±2.93) h,消除半减期(t1/2z)为(7.77±1.44) h,约35 h后95%以上的苯肽胺酸可从大鼠体内消除。研究发现:苯肽胺酸的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从大鼠灌胃染毒后至24 h内,被测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苯肽胺酸,其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脏> 肺> 肝脏> 心脏> 脾脏> 肌肉> 睾丸> 脂肪> 大脑,肾脏中药物含量达192.7 μg/g,同时仅肾脏组织的靶向分布系数(te)值大于1(4.77),提示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时对肾脏具有相对较高的选择性。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随粪便排出的总量仅占给药量的1.45%,而尿液中未检出苯肽胺酸。  相似文献   
966.
研究基肥施氮量对甘蔗苗期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甘蔗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依据。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采用网室微区盆栽试验方法,设基肥施用15N标记的尿素5 g/盆、2.5 g/盆及1.5 g/盆3个处理。结果表明,苗期甘蔗全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从肥料中吸收的氮素总量及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氮肥利用率却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施氮量明显影响氮素在甘蔗植株体内及不同土层的分布;苗期甘蔗主要吸收20~40 cm尤其是20~30 cm土层的氮素。甘蔗基肥施用氮肥应考虑适宜的量和土层深度。  相似文献   
967.
橄榄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业部福州橄榄种质资源圃中80份橄榄种质资源叶片1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群体橄榄种质资源的嫩叶颜色、成熟叶颜色、叶面光泽度、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小叶数、复叶主轴长度、小叶叶柄长度、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叶形指数等表型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不同来源地橄榄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形状、叶形指数、嫩叶颜色、成熟叶颜色、小叶数是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构成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68.
韦春义  马英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088-3092
为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毒,符合环保要求的白蚁防治药剂,试验选用5类有代表性的药剂进行黄翅大白蚁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溴氰菊酯、阿维菌素3种药剂触杀速率快、传毒性强和驱避作用大,可作为预防白蚁的药剂;甲维氟铃脲、福美双对黄翅大白蚁的触杀作用缓慢、传毒性强和驱避作用小,可作为黄翅大白蚁的诱杀药剂。同时阿维菌素、甲维氟铃脲对人、畜无毒,对环境友好,如果其田间防治效果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用于防治林木黄翅大白蚁将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69.
[目的]利用鼓槌石斛蒴果,通过无菌播种萌发发育成苗及小苗快繁技术试验研究,从而获得大量种苗。[方法]用鼓槌石斛种子通过无菌播种获得大量原球茎,分别转接到4组不同的诱导芽培养基上,筛选出最适合鼓槌石斛小苗分化和成长的培养基,以其设置以N6为基本培养基,添加浓度均为1.0、1.5、2.0 mg/L的NAA和IAA,筛选最适合鼓槌石斛小苗生根壮苗培养基。[结果]将鼓槌石斛种子在MS+6-BA1mg/L+10%香蕉汁+20 g/L蔗糖+6 g/L琼脂+1 g/L AC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种子,种子萌发率达90%以上;最利于原球茎分化的培养基为N6+NAA2 mg/L+BA0.5 mg/L+10%香蕉汁+20 g/L蔗糖+0.5 g/L牛肉蛋白胨+5.8 g/L琼脂+0.5g/L AC,培养出的苗整齐度高,均匀;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为N6+NAA 1.5 mg/L+10%香蕉汁+20 g/L蔗糖+5.8 g/L琼脂+1 g/LAC,苗生根数多、粗壮、整齐,叶浓绿。[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鼓槌石斛快速繁育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70.
黄琼  田玉红  林翠梧  陈海燕  韦万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57+10921-10857,10921
[目的]优化牡荆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对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微波法提取,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用Lq(3^4)正交试验对牡荆叶、茎、花、果实和根部中的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优选,并比较了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差异。[结果]牡荆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体积分数为0.30的乙醇溶液作为溶剂,温度为90℃,固液比为1:30,微波辐射时间为12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得牡荆叶的黄酮含量为9.33%,茎为3.19%,花为8.52%,果实为5.67%,根部为4.31%。[结论]该研究可为牡荆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