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3篇
  20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都市型设施农业农民对合作社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都市型设施农业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的评价,以天津市的7个设施蔬菜主产区县的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都市设施农业农民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因素。结果发现,农民在农产品销售,参加涉农贷款、涉农保险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面的经历显著影响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四次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螺旋度场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区上空螺旋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下层为正值区(对应气旋式涡度区),在对流层中上层为负值区(对应反气旋式涡度区),这种垂直结构对形成像沙尘暴这样的中尺度天气系统而言,构成了低空强辐合、高空强辐散的深厚上升运动区,是十分有利于沙尘暴发展的一种型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特定高度的风沙流结构,阐明其风沙流运动规律,为防沙治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方位微梯度集沙仪和风速仪,收集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风沙流输沙样,通过对近地层0—85mm风沙流输沙率、风速进行分析。[结果]输沙率与风速的最佳拟合关系为幂函数,相关系数为0.968 7。随风速的增大,风沙流输沙率主要集中在0—35mm,0—5和15—35mm百分含量基本呈上升的趋势,5—15和35—85mm百分含量基本呈下降的趋势。[结论]风沙流运动是一种贴近地面沙物质的搬运过程,随风速的增大,输沙量越来越集中在0—35mm范围内。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改变近地表层的风状况及风沙流结构就能有效地削弱风沙活动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肖塘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14年7—12月的陆面通量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OLS)和能量平衡比率法(EBR)研究该地区能量平衡闭合特征。结果表明:能量通量各分量均呈倒"U"形单峰变化趋势,除潜热通量外,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能量平衡闭合程度:全天〉白天〉夜间,且具有逐月递减的变化趋势。地表以下5 cm处土壤热通量下的能量闭合程度明显高于地表土壤热通量下的能量闭合程度。能量闭合率在日出日落时段波动剧烈,夜间为负,且下午明显高于上午。不同天气下的能量闭合程度表现为:晴天〉阴天〉沙尘暴〉降雨。  相似文献   
105.
为了解上海地区夏季光照强度对不同观赏凤梨品种观赏性的影响,促进观赏凤梨在室外环境的应用与推广,特对17个观赏凤梨品种的光照强度耐受限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日照和半树荫环境下,不同观赏凤梨品种的观赏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紫精灵”“塔拉”“新红星”“铁兰”“黄玉扇”不论是在全日照环境下,还是在半树荫环境下,均表现突出,园林观赏期长。  相似文献   
106.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超积累植物龙葵、非超积累植物黑麦草、苋菜分别与玉米间作条件下对重金属Cd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几种间作作物中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的是龙葵,其次是苋菜,最小的是黑麦草,其中土壤Cd浓度为1.59 mg/kg时,龙葵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2.41、10.6倍;土壤Cd浓度为1.92 mg/kg时,龙葵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2.42、9.06倍,3种富集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间作条件下超积累植物龙葵各器官中Cd含量表现为叶茎籽粒根,即地上部大于根部;而苋菜中Cd含量表现为根茎叶,黑麦草中Cd含量表现为根部地上部,即非超积累植物Cd含量为根部大于地上部。土壤中Cd含量为1.59 mg/kg时,龙葵地上部Cd累积量分别为苋菜、黑麦草的28.0、59.9倍;龙葵的富集系数是苋菜、黑麦草的28.2、59.3倍,转运系数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8.08、55.9倍。土壤中Cd含量为1.92 mg/kg时,龙葵地上部Cd累积量分别为苋菜、黑麦草的30.8、43.5倍;龙葵的富集系数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29.4、41.4倍,转运系数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7.98、53.6倍。综上可知,超积累植物龙葵对土壤中Cd的吸收与转运能力远远大于非超积累植物苋菜、黑麦草,龙葵是最理想的与玉米间作的Cd污染土壤修复的植物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7.
以先玉1225号为供试品种,以不施有机肥(常规施化肥)为CK,生物有机肥(M1)、羊粪有机肥(M2)、牛粪有机肥(M3),3种有机肥种类,分别设4个有机肥施用量:T1(3 t/hm2)、T2(6 t/hm2)、T3(9 t/hm2)、T4(12t/hm2),研究了其对当季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探索该区不同种类条件下的合理有机肥用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较CK效果最为显著,特别是生物有机肥施用6 t/hm2处理,对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较CK分别增长24.96%、26.47%、66.01%,土壤容重降低10.74%;3种有机肥均能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但提高效果不十分显著;羊粪有机肥能显著改善玉米的农艺性状,提高玉米商品质量;施用低量牛粪有机肥(3 t/hm2)时,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优,分别为14.32 t/hm2、2.14万元/hm2,较CK分别提高48.60%、33.75%。3种有机肥均能改善当季土壤肥力,提高玉米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配合化肥施用3 t/h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连续传代培养的羊肚菌菌株稳定性与生产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初筛试验中出菇性能良好的菌株在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即菌株连续传代培养6~7代(50~60 d)后,其菌丝的生长速度及菌落形态与初始菌株相比,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基于以上发现,研究以16株羊肚菌菌株为试验菌株,经初筛、复筛、中试等,获得能够适应秦巴山区气候环境特点的稳产羊肚菌菌株SMM-06、SMM-07。  相似文献   
109.
产亚硝酸盐还原酶低温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酸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加快我国酸菜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本研究利用溴甲酚绿指示剂法对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采集的8份自然发酵的酸菜样品进行筛菌,共分离低温乳酸菌17株。经亚硝酸盐降解能力的评估,获得5株具有较强降解亚硝酸能力的低温乳酸菌,通过测定菌株亚硝酸盐酶活力获得了1株高产亚硝酸还原酶的低温乳酸菌R11,该菌在含125 mg/L NaNO2的MRS培养基中诱导48h,亚硝酸盐还原酶活力为68.4U/mL。菌株R11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冷明串珠菌(Leuconostoc gelidum),命名为Leuconostoc gelidum R11。发酵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良好的低温生长性能和产酸能力。因此,L.gelidum R11是1株产亚硝酸盐还原酶、发酵性能优良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酸菜低温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NaCl胁迫下2种杂交一代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种子对蛭石引发的响应,为种子萌发期间抗氧化特性及耐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15℃黑暗条件下,用蛭石引发2种番茄种子(‘大红合作909’和‘粉红合作906’)5d后,将引发和未引发种子分别放入装有0,100 mmol/L NaCl溶液的发芽盒内,(25±1)℃发芽3d后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发芽10d后,计算种子活力,分析蛭石引发的影响。【结果】与未引发种子相比,蛭石引发能显著提高番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缩短平均发芽时间。此外,蛭石引发能显著降低盐胁迫下种子吸胀期间细胞膜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提高α-淀粉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但2种番茄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盐胁迫和蛭石引发下的表现不同。【结论】蛭石引发处理显著提高了番茄种子的活力,增强了种子吸胀期间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