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林业   54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为了解胡颓子属不同品种种仁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性,从而为胡颓子属种子的深加工及其在日用化妆品中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胡颓子属7个品种的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索氏提取法分别提取其种仁油并计算其含油率,同时还运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利用SPSS软件对其主要脂肪酸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胡颓子属7个品种的种仁含油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佘山羊奶子(22.71%)蔓胡颓子(22.66%)宜昌胡颓子(21.65%)密花胡颓子(21.32%)木半夏(21.11%)银果胡颓子(20.62%)胡颓子(18.68%)。GC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胡颓子属种仁油中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其含量占总脂肪酸的93.6%以上,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油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胡颓子属不同品种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油酸与亚油酸和花生烯酸间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2.
为了全面掌握胡颓子属植物果实的营养状况,从而为其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与综合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色谱分离、凯氏定氮及原子吸收光谱等检测技术,对南方地区不同产地的胡颓子属植物40份果实样品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总糖、VC、VB1、蛋白质、全磷、钙元素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测定结果表明:40份果实样品的可食率为60.1%~73.1%,总酸为0.51%~0.69%,总糖为3.22%~4.82%,糖酸比为6.1~7.1,蛋白质为1.75%~2.28%,每100 g样品中含有的可溶性固形物、VC、VB1、全磷、钙分别为5.60~16.85 g、4.20~5.79 mg、2.79~4.26 mg、12.7~29.30 mg、19.3~61.6 mg。分析结果表明:胡颓子属植物果实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
为寻求油茶幼林林下经济作物高效间作模式,对花生、大豆、黄菊这3种经济作物进行油茶幼林林下间种试验,并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油茶幼林林下间种均能有效促进油茶幼树树体的生长,其影响顺序分别为间种花生间种黄菊间种大豆,建议推广油茶幼林间种花生模式。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定量预测模型,及时获得油茶重要的经济性状指标并进行评价,以简便快速、绿色安全而又准确地测定大批量油茶样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数据基础和依据。【方法】用气相色谱法测定100份油茶样品的含油率(Oil content,OC)及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POA)、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硬脂酸(Stearic acid,SA)、油酸(Oleic acid,OA)、亚油酸(Linoleic acid,LOA)、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 acid,USFA)、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 acid,SFA)的含量水平,并作为试验测定值。对其中90份样本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漫反射扫描方式,采集经过粉碎处理的油茶样品光谱,光谱序列通过光谱残差和特征残差结合的方法进行优化预处理,对光谱数据进行标准归一化,并结合导数法方法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油茶样品含油率和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定量预测模型。另外10份样本作为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35.
油茶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油茶的系统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油茶优良品系识别鉴定研究、油茶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及EST文库构建研究和油茶基因转化研究入手,介绍了油茶遗传改良研究现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油茶分子育种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6.
对江西省40株油茶无性系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其与种实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无性系油酸含量在75.83%~85.91%间,平均为81.90%,亚油酸含量在5.43%~12.56%间,平均为7.40%;棕榈酸含量在5.27%~10.39%间,平均为7.94%;硬脂酸含量在0.42%~3.14%间,平均为1.66%。各无性系脂肪酸组成变异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硬脂酸(40.34%)、亚油酸(18.45%)、棕榈酸(16.43%)、油酸(2.49%);油茶无性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6.50%~91.75%间,平均为89.30%,变异系数为1.48%;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30%~12.45%之间,平均为9.61%,变异系数为13.35%;(2)相关性结果表明,油酸与亚油酸、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果高、单果籽数呈显著正相关,亚油酸与单果重、果高呈显著负相关,这些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7.
【目的】植物根-土界面的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其对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产生极大影响,但某些有机物之间有些相促或相克作用,有研究表明胡颓子植物对其根域土壤具有很强的影响效力。【方法】以3年生胡颓子根系为试验材料,通过GC-MS分析根系分泌物中的组分,同时结合相关报道分析哪些有机物组分可能具有化感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胡颓子根系分泌物中含有的有机组分有33种,分属酸、酯、醇、烃、酰胺、胡颓子碱和其他共7大类,总相对含量约占总峰面积的95%以上。其中,胡颓子碱、邻苯二甲酸等8种成分中相对分量大于3%,共占到总组分的64.5%;组分中相对分量介于1%~3%的有12种化合物,而相对分量小于1%的有13种化合物。根系分泌物的酸性物质含量较少,且影响胡颓子生长较大的根系分泌物组分(组分比例是40.6%)是胡颓子碱、邻苯二甲酸。【结论】测定出的根系分泌物组分中有21种化合物已经被证实是具有化感作用的物质,可见胡颓子植物具有一定化感效应。可以在林地的生态抑草栽培方面有所应用。  相似文献   
38.
黄眯  陈凯  雷小林  孙颖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7):108-112
以花生、大豆为试验对象,研究油茶叶、油茶果壳水浸提液对花生、大豆种子萌发及生长是否具化感作用,从而在植物化感作用方面为油茶林地套种作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试剂对大豆和花生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都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油茶叶水浸提液的抑制作用高于油茶果壳水浸提液。油茶果壳对花生的生长指标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浓度为0.01 g/mL时花生的胚根长、下胚轴长、鲜质量值最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整体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本试验仅从大豆、花生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来判断油茶树体器官水浸提液对花生、大豆是否有化感作用,具体的化感成分还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以3年生油茶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有机肥、氮磷钾不同比例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以及不施肥处理下的油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个处理中Y1处理的OTU和特有微生物数量为最高;各个处理优势细菌有所不同,CK、Y1、Y2的优势菌种为绿弯菌门,而Y3、Y4的优势菌种为放线菌门;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表明,施肥能提高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其中Y1处理的Chao1指数、Y4的ace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2%、20.3%;AN、AK、TK是油茶幼林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的主要影响因子,Y1处理下土壤细菌的丰度为所有处理中最高.研究结果揭示了氮磷钾不同比例对油茶幼林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的和影响,为油茶幼林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本研究以3年生油茶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有机肥、氮磷钾不同比例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以及不施肥处理下的油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个处理中Y1处理的OTU和特有微生物数量为最高;各个处理优势细菌有所不同,CK、Y1、Y2的优势菌种为绿弯菌门,而Y3、Y4的优势菌种为放线菌门;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表明,施肥能提高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其中Y1处理的Chao1指数、Y4的ace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2%、20.3%;AN、AK、TK是油茶幼林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的主要影响因子,Y1处理下土壤细菌的丰度为所有处理中最高.研究结果揭示了氮磷钾不同比例对油茶幼林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的和影响,为油茶幼林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