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综合类   3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三叶斑潜蝇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CLIMEX生态气候模型提供的中国87个位点的气候资料和中国气象台649个台站的气候资料,对三叶斑潜蝇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三叶斑潜蝇能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等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以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华北的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东北的辽宁、西北的陕西等部分地区,其潜在的分布区可达北部纬度较高的地区(内蒙古、黑龙江)以及西部的新疆、西藏个别地区。  相似文献   
82.
5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用点滴法测定了 5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毒力 ,结果表明 ,其毒力效果与菌株种类 ,接种剂量和温度有密切关系 ,菌株对东亚飞蝗的毒力为LA06>LB08>LC11>LF07>LD04。接种LA06菌株孢子量在 2.6×104个/头下 ,对 4龄蝗蝻的LT50为 3.91d。用不同剂量LA06接种 4龄蝗蝻时 ,发现其LD50仅为26.67个/头。在设定剂量下 ,低龄蝻比高龄蝻和成虫更敏感 ,死亡较快。不同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毒力不同 ,LA06在 30℃下比在 24℃下毒力强 ,而LD04和LF07在 24℃下比在30℃下毒力强。  相似文献   
83.
小菜蛾感染绿僵菌后的病征及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小菜蛾感染绿僵菌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会发生相应变化。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绿僵菌菌株LD65处理后36h,附着于小菜蛾体壁的孢子开始萌发入侵。48h后,小菜蛾内表皮被分解,菌丝段进入血腔,并向侵入点附近的脂肪体入侵。3d后感染幼虫死亡,各组织器官均受到侵染。随着绿僵菌继续在死虫体内增殖,各组织器官遭到不同程度破坏。5d后,菌丝突破体表,在虫体外形成菌丝层。菌株LF68侵染过程与LD65相似,但侵染速度快于LD65。  相似文献   
84.
张烨  雷仲仁  王海鸿 《植物保护》2015,41(3):127-130
球孢白僵菌是一种具有杀虫潜力的生防真菌,菌丝是其重要的结构单位,而疏水蛋白被认为参与了气生菌丝的生长过程。本文以球孢白僵菌疏水表面结合蛋白编码基因HsbA为检测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该基因在液生菌丝和气生菌丝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HsbA基因在气生菌丝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液生菌丝。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推断,HsbA基因在气生环境下的上调表达可能会增加其编码蛋白的总量,从而对球孢白僵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发育起到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为菌种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也对菌株的商业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
不同温度下4株白僵菌对西花蓟马的致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定了4株白僵菌在18、22、26、30、34 ℃ 5个温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毒力, 结果表明:白僵菌JMS、HS、MBb、RSB 4个菌株在这5个温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均具有很高的致病力,绝大多数西花蓟马在5 d左右死亡,致死率均在97%以上,多数为99%~100%,致死中时为1.4~3.2 d,白僵菌RSB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死中时最短,在30 ℃下,仅为1.4 d。在各温度下供试菌种对西花蓟马若虫的致病力明显低于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其致死率一般在90%~99%,致死中时也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86.
为明确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生物学特性和毒力的影响,采用微室萌发、酶标仪测定A值以及体外涂抹法,对不同温度下LA菌株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活力以及对东亚飞蝗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A菌株在30℃下孢子萌发速率最快,对东亚飞蝗的致死速率也最快;38℃下培养,孢子萌发率开始受到限制,40℃下培养孢子的萌发率接近于0;高温处理转至适温培养,对孢子萌发速率产生一定影响,48℃下处理不同时间,孢子萌发速率、萌发率均显著降低,转至30℃下培养24h仅有10.6%~20.9%的孢子可萌发;LA胞外蛋白酶活力培养至第6天达到最高,为31.37U/mL,不同温度下活力测定表明37℃下胞外蛋白酶活力最高,几丁质酶在培养至第5天酶活力达到最高,为34.62U/mL,最高酶活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87.
问锦曾  雷仲仁 《植物保护》2010,36(4):173-174
在云南和贵州两省调查入侵斑潜蝇时发现两种潜叶果蝇,本文报道它们的形态特征和有关生态资料。  相似文献   
88.
【目的】通过比较两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侵染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生长动力学及其毒力,探讨球孢白僵菌菌体增殖和杀虫毒力的关系,为提高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的杀虫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首先,在20、25和30℃ 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西花蓟马被两株球孢白僵菌菌株(SCWJ-2和GZGY-1-3)侵染后的死亡率,并以未被真菌感染的西花蓟马为对照,计算其累积校正死亡率,选择第3天的数据(对照死亡率为2%-5%)比较两个菌株的杀虫效率。其次,在20、25和30℃ 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内平板培养的上述两个菌株的菌落直径,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取20、25和30℃温度下,西花蓟马分别被两株球孢白僵菌侵染第1、2和3天的混合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定量球孢白僵菌在每个宿主样品体内的拷贝数,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基因拷贝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球孢白僵菌菌株GZGY-1-3和SCWJ-2对西花蓟马成虫均具有较高致病性,无论任何温度和何种菌株,西花蓟马从处理后第2天开始有死亡个体出现,第8天时,SCWJ-2和GZGY-1-3造成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91%和79%-90%。以第3天的校正死亡率为指标(对照死亡率为2%-5%),30℃下菌株SCWJ-2毒力显著高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毒力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培养试验表明,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两个菌株菌落直径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第8天时,菌株SCWJ-2和GZGY-1-3的菌落直径分别为31-36、28-32 mm。选取第3天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菌株SCWJ-2在3个温度下的菌落直径均显著大于菌株GZGY-1-3(P<0.05)。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除30℃下的菌株SCWJ-2之外,两个菌株在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都在第1天时下降,2 d后又逐渐上升。使用第3天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进行分析,在30℃下菌株SCWJ-2真菌拷贝数显著大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基因拷贝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真菌在被侵染虫体内的基因拷贝数受到菌株和温度的影响,这与生物测定结果相一致。与菌株GZGY-1-3相比,SCWJ-2更适合高温条件下对西花蓟马的防治。  相似文献   
89.
葱蝇成虫防御类酶和血细胞对球孢白僵菌的防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葱蝇成虫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虫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并对侵染后血细胞的变化进行拍照观察。结果表明,虫体内SOD、CAT、POD、GSTs和AChE的比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组虫体内的Car E比活力和对照组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始终低于对照组。侵染36~48 h后,大量的血细胞在菌丝体周围集结、包囊,阻碍和抑制菌丝的增殖。侵染54 h后,菌丝开始突破包囊块,在血淋巴中大量增殖,血细胞免疫被破坏。综上所述,球孢白僵菌侵染初期会触发葱蝇成虫的免疫系统,但由于菌丝的大量增殖,后期免疫系统崩溃,导致成虫死亡。为揭示球孢白僵菌的致病机理及葱蝇对真菌侵染的免疫防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以石膏和沙子为主要材料,建立了红火蚁人工蚁巢。结果表明,经过1个月的人工饲养,红火蚁能够在这两种人工蚁巢中存活、发育,以及产生有翅性蚁,其死亡率为17%~19%,与自然蚁巢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人工饲养蚁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与自然蚁也无显著差异。种群数量随饲养周期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可以为红火蚁研究提供大量均一的试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