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6篇
  19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大豆高隆象(Ergania doriae yunnanus)是我国南方大豆田间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一株高隆象自然致病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并测定该菌株对大豆高隆象成虫的毒力,为大豆高隆象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材料。【方法】对采集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提取真菌DNA进而扩增rDNA-ITS,利用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鉴定田间致高隆象自然死亡的真菌种类;设置不同培养温度,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方法测量计算真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配置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Edy1孢子悬浮液,采用浸虫处理法测定对大豆高隆象的毒力,与商品化球孢白僵菌产品LH毒力进行对比;大豆叶片喷施BEdy1孢子悬浮液,评价高隆象取食后的致死效果。【结果】致使高隆象田间自然发病死亡的真菌为球孢白僵菌,菌株命名为BEdy1。该菌株在22—28℃有较高的生长速率,26℃下生长速率最高,达4.34 mm·d-1;在20—26℃有较高的产孢量,22℃下产孢量最大,为4.63×106孢子/mm2。浓度为1.0×105、1.0×106、1.0×107和1.0×108孢子/mL的BEdy1孢子悬浮液处理高隆象成虫10 d,死亡率分别为49.33%、77.33%、88.67%和98.00%,对照死亡率仅为10%。1×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处理下,LT50为(6.79±0.13)d,僵虫率为74.67%,发病严重度最高。10 d的LC50和LC95分别为4.80×104和3.57×107孢子/mL。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商品化球孢白僵菌产品LH处理高隆象成虫,10 d死亡率为58.00%,僵虫率为4.67%,极显著低于同浓度的BEdy1处理。大豆叶片喷施BEdy1孢子悬浮液后喂食高隆象,10 d死亡率为100%,僵虫率为63.33%,LT50为(5.27±0.35)d。【结论】适当环境条件下,球孢白僵菌菌株BEdy1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大豆高隆象成虫有很高的致死率,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3.
发展套作大豆促进四川大豆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省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麦/玉/豆"为例,分析了四川发展套作大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了套作大豆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社会效益突出、技术优势明显等优势;揭示了套作大豆发展中存在对大豆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产量低、配套品种和技术有待完善,大豆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84.
为研制一种兼防大豆根腐病和根部虫害的高效、低毒种衣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96%烯效唑(uniconzole)原药、96%丙环唑(propiconazole)原药、97%阿维菌素(abamectin)原药对大豆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porum)和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的毒力,筛选最佳复配比,并利用湿研磨法制备种衣剂,进行室内盆栽苗的防效验证。结果表明,当烯效唑、丙环唑和阿维菌素的配比为5:1:2时,对2种镰孢菌抑制作用最佳。播种前,采用8%烯·丙·阿悬浮种衣剂0.2~0.5 g·kg-1处理大豆种子,能促进大豆出苗,且对大豆根腐病的相对防效达80.1%以上。本研究开发的8%烯·丙·阿悬浮种衣剂为进一步开展大豆根腐病和根部虫害田间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玉米大豆套作窄行距对作物竞争效应及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行距配置对作物竞争效应和物质分配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设置不同窄行距配置以及隔根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玉米植株的竞争强度随窄行距增加而逐渐减小至趋于平稳,大豆竞争强度增幅为33.14%~36.31%;玉米的全竞争强度(EFC)、地上竞争强度(ESC)与窄行距呈反比,大豆全竞争强度(EFC)和地上竞争强度(ESC)一致表现为:40cm<80cm<100cm;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 表现为窄行距从20 cm增加至100 cm,转移率增幅为11.0%~20.5%,贡献率为13.5%~27.0%;大豆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率降低17.5% ~ 28.5%,贡献率降低52.0%~71.0%。各窄行距于40cm处系统竞争达到平衡,可协调带状套作下玉米和大豆竞争互补以及物质分配。  相似文献   
86.
我省旱地面积大,旱粮比重高,全省共有旱地2724.2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占耕地总面积的46.5%。每年以小麦、玉米和薯类为主的旱地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川中丘陵和盆周山区旱地面积占全省总旱地总面积的72.6%,是我省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对旱地实行多熟种植历来是我省确保粮食增收的一大举措,持续研究高产高效的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则成为旱地农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省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形式多样,以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麦/玉/苕”旱三熟为主体,该模式经过30多年的应用,对我省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7.
在实地调查分析荥经县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现状诊断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荥经县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的SD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态仿真。围绕系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产业内部结构更加协调,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发展,系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总体目标,通过改变退耕面积和种植结构比例等控制变量和控制参数的方法寻求结构调整的优化方案,并对未来农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进行了宏观预测。同时对方案二(稳粮扩经增饲)在作物播面结构、产值结构、产品结构和生态效益上进行了调整前与调整后的对比分析,预计到2020年,该方案农业总产值将增加1 75倍,农业人均产值增加1 39倍。  相似文献   
88.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强结瘤(NTS1007)和弱结瘤(南豆12)大豆品种在3种不同根系分隔方式(B1,B2,B3)下大豆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生物量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弱结瘤处理,强结瘤品种可提高大豆的净光合速率,且在R1期达到最大值,比弱结瘤增加了13.17%。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强结瘤品种较弱结瘤品种增加大豆生物量,增幅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从V3期30.95%减小到R1期1.27%,在R4期增长到23.36%。相对于强结瘤品种,弱结瘤品种可降低大豆株高,在V3、R1、R4期下分别降低了18.68%、40.90%、21.65%;增加大豆单株粒数、百粒重与籽粒产量,分别增加87.03%、14.88%、55.94%。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尼龙网分隔有利于改善大豆的农艺性状。在V3、R1、R4期,尼龙网分隔较完全分隔株高分别降低了17.05%、9.74%、5.51%;在R1、R4期下,尼龙网较不分隔处理茎粗分别增加了4.85%、9.78%。大豆净光合速率在V3、R1、R4期均为尼龙网分隔最高,在V3、R1、R4期较完全分隔高14.67%、2.82%、24.00%。大豆根与茎的生物量在V3期尼龙网分隔最高,较不分隔分别高40.00%、6.06%,在R1、R4期下完全分隔最高,较尼龙网分隔分别高16.45%、8.59%。叶与荚的生物量在V3期以完全分隔最高,较尼龙网高17.14%;在R1、R4期下均以不分隔最高,与尼龙网分隔相比分别高10.55%、11.01%。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大豆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大豆百粒重与籽粒产量均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完全分隔,不分隔下大豆百粒重与产量较完全分隔分别高11.22%、25.45%。  相似文献   
89.
一、技术背景 川西丘陵山区是我省玉米的主产区之一,玉米产量的提高对促进我省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新品种的不断更换、种植技术的改进与示范推广,该区玉米单产有所提高,但年际间变幅较大,稳产性差,制约该区玉米持续丰产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90.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套作大豆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套作大豆花后碳氮代谢、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均能促进植株的碳氮代谢,提高了R5期前大豆叶和茎中的总糖及全氮含量,降低了R7期叶茎中的总糖含量,显著提高了R3~R7期叶茎中总糖含量的减少量;叶面喷施烯效唑提高了R2和R3期的碳氮比,却显著降低了R5期后的碳氮比;烯效唑提高R3~R7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荚数、百粒重和产量。在低(0 kg·hm-2)、中(32.4 kg·hm-2)、高氮水平(64.8 kg·hm-2)下,分别以喷施60,30和90 mg·kg-1烯效唑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综合碳氮代谢及产量的表现,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以施32.4 kg·hm-2纯氮,于V5期喷施30 mg·kg-1烯效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