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0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8篇
  26篇
综合类   159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试验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用浓度为0、0.25、0.50、1.00 mg·mL~(-1)的槲皮素溶液浸泡处理猕猴桃,通过测定果实在0±0.5℃条件下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槲皮素对猕猴桃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0.25~1.00 mg·mL~(-1)槲皮素处理能够有效延迟猕猴桃果实软化,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以及有机酸降低的速度,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减少失重率和腐烂率。槲皮素处理能显著提高猕猴桃果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减少丙二醛(MDA)的积累,其中以0.50 mg·mL~(-1)的处理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62.
【目的】评价不同留桩高度下再生稻生育期和产量表现,筛选适宜粤北地区不同留桩高度下的水稻品种。【方法】以广东省培育或审定的 34 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中桩和低桩 2 种留桩高度,研究不同留桩高度下品种间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差异。【结果】头季稻产量为 5 210.9~8 566.8 kg/hm2,其中黄广华占1 号最高;低桩再生季产量为 3 335.0~6 357.3 kg/hm2,较中桩(2 084.4~5 940.5kg/hm2)提高 16.1%,2 种留桩高度下均以青香优 19 香再生季产量最高。聚类分析表明,中桩条件下,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头季 + 再生季)可分为高产、中高产、中产和低产 4 大类群,二者各类群数量分别为 4、7、18、5 个和 1、14、14、5 个;低桩条件下,再生季产量仍分为 4 大类群,数量分别为 2、17、14 和 5 个,两季总产则分为高产(10 个)、中产(21个)和低产(3 个)3 大类群。与中桩再生稻相比,低桩条件下再生季生育期平均延长 9.1 d,每穗粒数增加,但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降低。倒 3 节位、倒 4 节位和倒 5 及以下节位再生稻对产量的贡献率在中桩条件下分别为 4.7%、33.3% 和 62.0%,在低桩条件下分别为 0%、11.9% 和 88.1%。【结论】以再生季产量属中高产以上类群,同时两季总产属高产类群作为标准,筛选出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黄广太占、五优粤禾丝苗、广 8 优金占、恒丰优 387、青香优 003、青香优 132 和青香优 19 香共 9 个品种适宜作中桩再生稻种植,二广香占 3 号、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黄广太占、粤禾丝苗、南晶占、粤泰油占、黄华占、五优粤禾丝苗和广 8 优金占共 10 个品种适宜作低桩再生稻种植。中桩再生稻主要来自倒 4 节及以下节位,低桩再生稻主要来自倒 5 节及以下节位。  相似文献   
363.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从山东和江苏两地的某发病猪场分别采集阳性病料接种BHK-21细胞,连续传代进行病毒分离,观察细胞病变;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与蛋白印迹鉴定,通过对病毒滴度的测定绘制了分离病毒株的一步生长曲线;进一步动物试验鉴定分离株的毒力,并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成功扩增出PRV的gB、gC和gE特异性基因,病料接种BHK-21细胞后产生了特异性细胞病变;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了gE蛋白,并与抗PRV单抗特异性结合,显示成功分离到2株分离毒株,分别命名为SDWF2019和JSNT2019;通过序列分析,2个分离株与我国新流行的PRV毒株属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本研究为我国华东区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64.
本文通过对皮亚曼、叶城大籽甜石榴、千籽红、赛柠檬4个石榴品种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并掌握其生长规律,从主栽品种特性、园址选择与栽培、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归纳总结出适宜新疆的石榴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新疆石榴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对提高新疆石榴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推动当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5.
为了探究枇杷花的美白功效及其功能因子,以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枇杷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的醇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静态吸附-解析和动态吸附-洗脱实验分别确定D101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中吸附-解析平衡时间和最佳纯化工艺;对纯化物进行HPLC-MS分析,初步鉴定出主要化合物。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在料液比(m∶V)1∶20、50℃和50%乙醇体积分数条件下,进行重复3次,每次1 h,提取枇杷干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粗提物得率为30.01%;D101树脂对粗提物的最佳吸附平衡时间为4.5 h,解析平衡时间为3.5 h;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浓度40 mg·mL-1,上样流速3 BV·h-1,洗脱剂为60%乙醇体积分数,洗脱速度4 BV·h-1,纯化物得率为4.39%;纯化物中共鉴定出137种成分,分为黄酮类物质、肉桂酸及其衍生物、苯及其衍生物等26个大类。对比中外文献报道,筛选出槲皮素、异鼠李素、对香豆酸等12种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为枇杷花在美白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66.
农创客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如何在当前国内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运用网络直播来打开农产品和服务的销路意义非凡。本研究基于统一理论模型,以浙江省青年农创客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的方式,探讨其使用网络直播的基本情况以及影响他们使用意愿和行为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可知绩效期望、用户期望、社群环境和便利条件4个因素通过影响使用意向从而影响青年农创客的网络直播使用行为,并提出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在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消费内循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67.
为了解黔中喀斯特地区半石山不同栽培方式对楠竹生长的影响,在贵州省紫云县喀斯特半石山中下部采用客土栽培、添加保水剂及修建鱼鳞坑填土栽培方式对楠竹实生容器苗进行栽培试验,调查分析楠竹的成活率、秆高、茎粗、冠幅及出笋率,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楠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活率最高的是添加保水剂的处理,其次是客土栽培及修建鱼鳞坑栽培处理,最低的是常规栽培处理;不同栽培方式对楠竹秆高、茎粗、冠幅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竹鞭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68.
分析了华南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量,从低碳品种筛选、节水减排灌溉、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介绍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应用情况。综述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重点。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节水节肥、减排控污、增产增收,实现了低碳与高产的协调,应用前景好。目前,该技术主要存在可用品种少、种植模式单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今后,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亟需加强品种筛选、模式集成、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369.
370.
分析评价辽宁省主要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特征,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化肥减量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基于《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有机肥料养分志》及相关文献数据,采用草谷比法估算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量及其区间分布特征,明确作物秸秆的当季养分释放量和替代化肥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农作物中秸秆产出主体为粮食作物(占秸秆总量的88.73%),其余为蔬菜(占秸秆总量6.47%)、经济作物(占秸秆总量4.8%);农作物秸秆资源主要来自玉米(占秸秆总量的71.83%)、水稻(占秸秆总量12.84%)、蔬菜(占秸秆总量6.47%)、花生(占秸秆总量4.69%)。在秸秆资源的区域分布上,辽宁省14个市秸秆资源量差异较大,沈阳(占秸秆总量16.19%)、铁岭(占秸秆总量15.35%)和朝阳(占秸秆总量12.05%)为秸秆总量前三的地区;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秸秆产量最高的分别为铁岭(占秸秆总量18.84%)、盘锦(占秸秆总量24.57%)、葫芦岛(占秸秆总量26.76%)、沈阳(占秸秆总量19.64%);朝阳秸秆资源种类最丰富,其中甜菜和葵花籽秸秆产量最高。玉米和水稻秸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