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林业   346篇
农学   230篇
基础科学   172篇
  157篇
综合类   1271篇
农作物   185篇
水产渔业   158篇
畜牧兽医   603篇
园艺   282篇
植物保护   8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大头鲤、黑龙江鲤、德国镜鲤及其杂种F3肌肉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头鲤、黑龙江鲤、德国镜鲤及杂种F3背部肌肉的肉色、嫩度、pH、失水率、系水力和肌纤维性状进行研究,评价杂种F3的肌肉品质.结果表明:(1)杂种F3肌肉的亮度为47.37,红度为1.85,黄度3.27,嫩度为1.65 kg·f,pH 6.62,失水率为22.54%,系水力为97.30%,肌纤维的横截面积为128.76 μm2,纤维的密度为每平方毫米183.38根,肌纤维面积的比例为55.55%.(2)杂种F3与亲本肌肉品质的比较,肉色亮度与黑龙江鲤相近,高于大头鲤和德国镜鲤;红度与大头鲤和黑龙江鲤相近,低于德国镜鲤;嫩度与大头鲤相近,小于黑龙江鲤和德国镜鲤;肌纤维的横截面积与大头鲤相近,小于黑龙江鲤和德国镜鲤;肌纤维密度与大头鲤相近,大于黑龙江鲤和德国镜鲤;pH、失水率、系水力、肉色的黄度和肌纤维面积的比例与3亲本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杂种F3具有与大头鲤相似的肌肉品质,经进一步选育可以育成一个优质的鲤新品系.  相似文献   
142.
本文检测分析黑龙江和长江地区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群体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生长性能、生化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长江群体后代鳞被分离较大;全长/体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体长/头长、体长/头高、头长/头高、尾柄长/尾柄高等可量性状差异显著。黑龙江群体较长江群体在1龄鱼阶段具有生长优势,2龄鱼生长无明显差异。2个群体1龄和2龄鱼的成活率无明显差异。测量不同酶在不同组织中的活性,结果发现长江散鳞镜鲤与黑龙江散鳞镜鲤在酯酶和乙醇脱氢酶的谱带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淀粉酶、超氧化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及其他酶的带型和活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3.
于2009年6月和11月对红水河干流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大化水库、百龙滩水库、乐滩水库、桥巩水库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鱼类144种,分属10目23科93属,其中鲤形目66属100种,占种数的69.4%;鲈形目11属18种,占种数的12.5%;鲇形目同为18种,分9属,亦占种数的12.5%;其余鳗鲡目1属2种,鲱形目、鲑形目、鳉形目、脂鲤目、合鳃鱼目、鲀形目等6目均为1属1种。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红水河干流鱼类种类明显减少,渔获物中小型鱼类数量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4.
对1995年和1996年秋季的易捕鲤选育系(F2)的分离情况及形态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易捕鲤选育系(F2)按外部表型可分离出四种形态:大头鲤体型占15.55—16.39%、易捕鲤F2占75.31—75.98%、鲤体型占3.67—3.72%、镜鲤体型占4.80—5.12%。形态学特征中易捕鲤F2体型与大头鲤相近,全长/体长1.16—1.23、体长/体高3.05—3.06、体长/头长3.09—3.13、体长/尾柄长6.37—6.46、尾柄长/尾柄高1.21—1.53、头长/吻长3.43—3.63、头长/眼径4.87—5.08、头长/眼间距2.21—2.49。  相似文献   
145.
2006~2007年对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1977~1978年、2004年汉江中下游的历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下降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近5×108粒(尾)下降到2004年以后的不足1×108粒(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占鱼类卵苗总径流量的比例也从19.0%下降到了1%以下;产卵场数量减少了1处,产卵场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6.
东海区发展水产资源增养殖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区海岸线和岛屿岸线分别占全国的34%和49.1%,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共3481个,潍涂面积占全国的46.7%。港湾众多,总面积25507 km~2,0~20 m 水深的浅海面积64461 km~2,约占全国50%。东海区栖息了许多名特优的渔业资源,海洋生物具有相当的丰度和广度,水文环境稳定,营养盐类丰富,初级生产力高,也是多种鱼类、虾类、蟹类的栖息、繁殖场所。东海区(包括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1991年海水增养殖面积达1335 km~2,总产量48.0万 t。全区具有较大规模的海带育苗、紫菜育苗、贝类育苗、虾类育苗、海蜇育苗的场地和设备。鱼类育苗技术不断提高.现已进行了约80个种类的人工、半人工育苗及20个种类的增殖放流或移植、自然增殖的试验。海水养殖种类达40~50种。东海区得天独厚的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鳗苗和中华绒螫蟹苗的天然苗种资源。东海区既是全国海水增养殖业的重要基地也希望取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和合作。提出了今后(2000年止)发展的具体设想内容及主要项目,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7.
利用PCR结合测序方法,在鲤(Cyprinus carpio)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基因内含子1和内含子2中各鉴定1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分别命名为intron1189和intron2310,这两个位点均以4碱基为重复单元.以黑龙江鲤(Cyprinus cario haematopterus,YL)(n=263)、德国镜鲤选育系(Cyprinus carpio L.mirror,JL)(n=229),及荷包红鲤抗寒品系(Cyprinus carpio var.wuyuanensis,HL)(n=255)为研究对象,评估了这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频率>3%)与鲤4个生长时段(135 d、325 d、335 d和445 d)生长表型的关联.结果显示,2个位点在3个鲤群体中均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intron1189位点多态性主要对YL的135 d、325 d体长和325 d、385 d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intron2 310位点多态性对JL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体长和体质量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intron 1189位点,185/229基因型YL的135 d、325 d体长和325 d、385 d体质量最低,而205/221基因型YL的135 d、325 d体长和325 d体质量最高.在mtron2310位点,290/350基因型JL在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及135 d、325 d、385 d体质量最低,而318/350基因型JL的135 d、325 d、385 d体长和体质量均为最高.上述结果表明,鲤IGF-Ⅰ基因内含子中的这两个高度多态微卫星位点潜在影响鲤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48.
对水产卵的3、4龄松浦镜鲤(SP)和德国镜鲤选育系(DJ)亲鱼的繁殖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龄,SP绝对怀卵量为307816—374992粒,平均(3A2±026)×10^5粒,较DJ提高86.97%,相对怀卵量为141-169粒儋,平均152.14±11.79粒幢,较DJ提高56.17%;4龄,SP绝对怀卵量为557840粒,平均(6.25±0.62)×10^5粒,较DJ增加14224%,相对怀卵量为187—220粒儋,平均201.38±12.09粒儋,较DJ提高88.17%。研究表明SP在繁殖力上与DJ存在很大不同,3、4亲鱼的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SP均较DJ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9.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的方法对由初孵仔鱼至23日龄的大鳞鲃消化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初孵大鳞鲃仔鱼卵黄囊呈圆球形,消化道位于卵黄囊上方并伸展至卵黄囊后部,由柱状上皮细胞所组成,大部分为细胞索。2日龄时,口裂形成,口咽腔向鱼体后部进一步延伸。4日龄时,大鳞鲃的消化道由口至肛门全部打通,消化道分化为口咽腔、食道、前肠和后肠四部分。5日龄时,整个食道形成黏膜层,杯状细胞迅速增多,开始形成纵向褶皱。7日龄时,肝脏和胰脏的基本结构形成,并在肝脏和胰脏之间出现由单层柱状细胞围成的胆囊。10日龄时,卵黄囊消失,大鳞鲃完全通过摄取外界食物获取营养。10日龄—14日龄,消化道长度增长,褶皱加深,吸收表面积增加。14日龄后,通过大量摄食外源食物,大鳞鲃的体长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50.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以亚洲栽培稻品种WAB56-104为测验种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WAB56-104/CG14//WAB56-104///WAB56-104的14个种间近等基因系测交,对亲本及杂种的花粉及小穗育性研究表明,这14个近等基因系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品种CG14的3个互不等位的配子消除位点和2个互不等位的花粉不育基因位点, 其中至少有2个配子消除位点未曾报道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